文/张佩珍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该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够明显,仅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高血压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若长期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可损害患者的心、脑、肾及主动脉等,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受到饮食、药物、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患者长期居住于社区中,因此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社区门诊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对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社区门诊护理干预,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抽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舟山市定海区岑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85例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42例和43例。对照组:男33例,女9例;年龄61-89岁,平均(70.78±3.15)岁;高血压分级为1级5例,2级24例,3级13例。试验组:男35例,女8例;年龄62-88岁,平均(71.69±2.04)岁;高血压分级为1级6例,2级23例,3级14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社区稳定居住时间≥6个月;(2)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年龄≥60岁;(4)意识清醒,无沟通障碍;(5)临床资料完整;(6)知情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年龄<60岁;(2)社区稳定居住时间<6个月;(3)继发性高血压者;(4)合并精神类或神经类疾病者;(5)合并心肝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受损者或病变者;(6)合并严重高血压并发症者;(7)无清醒意识者或无法配合者。
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在患者就诊和复查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叮嘱患者该病需要注意的事项,耐心为患者测血压,回答患者的疑虑,指导患者遵医用药等。试验组43例采用社区门诊护理干预,其干预措施如下:(1)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通过收集患者的体检报告、与患者和家属进行面谈、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档案。档案内容分为患者基本资料、健康体检表(包括电解质、心电图、脂肪代谢、肾功能等各项常规检查)、随访服务记录表(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方式指导、用药情况、转诊情况等)三个部分。健康档案由专人录入电脑,实行微机化管理。(2)推行社区健康风险评估。制定社区高血压风险评估表,评估表包括五个部分,即患者基本情况、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高血压相关行为、高血压相关态度、高血压预防情况。采用统一的社区高血压风险评估表,由专人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梳理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高血压的相关态度和相关行为,评估患者存在的健康风险,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罗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3)制定社区护理干预方案。针对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健康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按轻重缓急排列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制定近期干预目标和远期干预目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完成干预的近、远期目标,降低患者的高血压风险。(4)落实社区护理干预措施。①健康教育。通过面谈、小组讨论、社区宣传栏宣传、广播室宣传、电视宣传、发放健康知识小手册、专题讲座等方式向社区高血压患者宣传相关的高血压知识。②自我效能干预。通过个别辅导或统一学习的方式指导患者进行症状观察,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对症状和不良反应做出正确处理,同时指导患者记录和监测血压,传授患者自我护理及自我保健等技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③生活指导。告知患者科学饮食对血压控制的重要性,注意控制钠盐的摄入量,适当补充钾元素,多食用牛奶、鱼类等胆固醇较低且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食用肥肉,注意控制体重,忌暴饮暴食,避免体重过重和营养过剩。此外,生活作息要规律,每周至少运动3次,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戒烟戒酒。④心理干预。告知患者心理健康对控制血压的作用,及时疏解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告知患者必要的心理应对技巧,使患者学会自我心理放松和心理疏解,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⑤行为干预。告知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对高血压的危害,纠正患者的不健康行为,包括饮酒、动怒、熬夜、久坐不动、吸烟、暴饮暴食等,保持合理运动、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心态平和的行为习惯。
(1)血压水平: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情况。(2)行为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行为方式的改善情况,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注意超重、作息规律、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日测血压、不吸烟、少量饮酒或不饮酒、心态较好、遵医嘱正确服药等。(3)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
两组干预后SBP、DBP均有降低,其中试验组降低更为明显,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效果比较(±s,mmHg)
试验组干预后患者在饮食、体重、作息、运动、测血压、禁烟少酒、心态、用药等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行为方式[n(%)]
两组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国内文献报道,高血压通常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由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所引发的高血压人数高达70%左右,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吸烟、体重超重、情绪波动大、长期精神紧张等,因此对血压的控制除了遵医服用相关降压药外,积极的护理干预也不可或缺。
社区门诊护理干预是一种综合、全面、系统的干预手段,其干预措施包括建立社区健康档案、推行社区健康风险评估、制定社区护理干预方案、落实社区护理干预措施等。建立社区健康档案,能够及时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掌握患者的疾病发展趋向、降压药使用情况及血压控制效果等,有利于医护人员进行下一步医疗保健决策,同时有利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规范和统一管理。推行社区健康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存在的隐患,制定风险防控方案,减少由高血压疾病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健康教育和自我效能干预可丰富患者的高血压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在血压控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指导可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提高患者的高血压控制效果。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悲观、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能让患者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行为干预能让患者告别过往的不健康习惯,减少吸烟饮酒、暴饮暴食、动怒等不健康行为方式给高血压患者带来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社区门诊护理干预)干预后SBP、D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此外试验组不仅各项行为方式改善优于对照组,而且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表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推行社区门诊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社区门诊护理干预是对通过科学、规范的手段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行为、心态、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的全方位干预,是对高血压患者的系统管理,其不仅可提高老年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而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发生的风险,因此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压,减少由高血压带来的并发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