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伟良
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要抓住文化意识、文化感情这两个方向。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是小学生通过一些活动,认知与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有文化意识才会产生文化自信,是基础。小学生的文化感情,就是指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后,产生对这些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欢。
针对传统节日传承过程中的表面化,引导学生深挖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根源,重塑传统节日在学生心中的根本价值,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是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尝试通过引导小学生利用不同方式深入认识传统节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深厚传统文化内在的魅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在查阅文献资料中,挖掘传统节日的含义
小学生对于民族传统节日含义了解有多深,决定了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接受程度有多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针对传统节日,进行相关历史上文献资料查阅,指引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读图书进行查找,或者使用家里的手机、电脑查阅网上权威资料,对其中一些传统节日的含义进行充分挖掘。
在端午节期间,用1-2周的时间,开展"端午寻根识源"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首先,以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忠”,作为活动内涵核心,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合作调查、向成年人访问、网络上信息搜集等手段,知道端午节的来源有大禹女娲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黄巢说、纪念曹娥说等。课堂上,让学生将从文献资料中查阅到的端午节各种传说展示、交流,以流传地域比较广泛的端午食粽的风俗为依据,引导学生以屈原说作为端午节的主要起源。最后,利用文献资料介绍屈原的生平。
“忠”作为人类的道德标准之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对责任忠诚,不但是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更加是我们全体中华民族人格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起着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仍然是我们民族需要发扬光大的重要品德。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屈原的忠贞不屈,将传统爱国思想——“忠”的文化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了解“忠”的文化特征,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传统节日氛围,激励小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二、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领会传统节日的魅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帮助小学生认识、弘扬我们民族传统节日内涵,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最为有效的手段。作为教师,可以在一些传统节日期间,设计一、两项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完全融入传统节日中,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笔者在四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与长辈过重阳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希望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个“孝”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在活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情感,并能尝试用与长辈共同过一个传统的重阳节。同时在内心深处产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承传“孝”的中华传统美德。
收集资料。学生先分成几个小组进行重阳节资料收集实践:通过学校的电脑、家长的手机上网,或者图书馆书籍查阅,收集关重阳节的资料、图片,从而了解重阳节的历史渊源,与重阳节相关联的“孝”的故事、传说。然后,再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敬老联动。学生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先对家里的长辈亲人或者附近居住的社會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看看这些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需求,再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等。例如,文娱委员组织同学们学唱《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并回家唱给父母听。或者,在重阳节这个星期,每天陪家中老人或邻居老人半小时聊聊天、做点家务。在重阳节后,学生在班中汇报、分享。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