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芳萍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教育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身体上的无病无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健康积极、乐观自信。而幼儿任性行为的本质实际上便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视,其具体体现在积极地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文章主要总结了幼儿任性行为类型及表现,全面分析了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幼儿园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对策。
一、幼儿任性行为类型及表现
(一)幼儿任性行为类型
1.激烈抗拒型。3-6岁的幼儿基本能够听懂大人的话,但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心仪之物、渴望之事有着强烈的需求,一旦其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采用哭闹、发脾气、扔东西、大吼大叫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希望以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类幼儿任性行为时常会有“我不要……”“我偏要……”“必须……”等语言行为。
2.消极对抗型。当幼儿心中明白家长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时,便会采取消极对抗的方式进行反抗。比如,在做事情的时候故意拖延时间,心不在焉,或者心里明知家长的意思,却不按要求去做,并且一边做一边生气、发牢骚。
3.暴躁逆反型。幼儿对家长的要求采取背道而驰的方法,如让他走路时注意积水,他却故意去踩水坑;让他在吃饭时保持安静,他非要大声说话。如果幼儿这种任性行为长期得不到矫正,会严重影响到其正常的社交,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幼儿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1.哭泣不止。每个从事幼儿教育行业的人都知道,哭泣是幼儿常见的表达不满、委屈、害怕等情绪或需求的方式,也是幼儿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便会哭闹不止,不论是耐心地和幼儿讲道理,还是暴力呵斥,都无法让幼儿停止哭泣,唯有幼儿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会停止哭泣。幼儿之所以哭闹不止,目的是让家长妥协,满足他的需求。这种任性行为一旦奏效,幼儿便会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一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长此以往,便会养成骄纵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2.爱发脾气。发脾气也是幼儿常见的任性表现之一,如路过商店时,幼儿缠着大人要买玩具,大人不同意便开始发脾气,要么站在原地不肯走,要么对着家长大喊大叫,甚至有部分幼儿会用自己的小拳头打家长。一旦生活中出现某些不如意,如吃饭时发现没有自己最想吃的菜、幼儿园小朋友没有听自己说话、在活动中没有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他们便会采用一些粗暴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打小朋友、摔东西、满地打滚或者哇哇乱叫,一直到教师做出妥协或者给出其他令他满意的解决方式才会停止。
3.说谎撒娇。也有部分幼儿会采用说谎、撒娇的方式来让家长或教师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某些幼儿在不小心打碎花瓶以后,担心教师或家长责备,于是谎称花瓶是其他人弄碎的;在游戏活动中,一些被淘汰的幼儿会抱着教师的腿,央求教师让他再试一次;在午睡时,缠着教师,要教师“抱抱睡”……
二、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幼儿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教养方式不当。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开放三胎,但“优生优育”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加之育儿负担沉重,许多家庭都呈现独子化、少子化的家庭结构。由于子女数量少,家长则更容易以孩子的成长为家庭工作的中心。这种家庭结构使当下国内家庭教育方式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要么过度放纵、溺爱孩子,要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孩子寄予厚望,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管教严厉。在面对孩子任性行为时,权威型的家长会采取暴力语言等强势态度解决,放纵型家长则会采取盲目顺从、放任的态度,而民主型家长则倾向于与孩子间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引导孩子逐渐认识到错误。影响幼儿行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其中,权威型和放纵型家长的教养方式,要么扼杀幼儿的自我意识,要么过于放纵幼儿,使其养成以自我为核心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良好自我意识形成、塑造积极向上的性格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诱发任性行为。而民主型家长则能够意识到,幼儿的任性行为源自幼儿的个性意识萌发,需要尊重幼儿的想法,以民主的、幼儿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达到教育目的,呵护幼儿的身体健康。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家长对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不甚了解,使其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很难做到换位思考,进而触发幼儿的对立情绪。此时,如果家长采用情绪化的处理方式解决,则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对立情绪,长此以往,幼儿便会习惯性地采用任性的态度或行为以表示自己的不满与抗争,导致家庭教育因情绪而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2.父母行为习惯不良。3~6岁幼儿是善于模仿的,而他们模仿的对象多是与他们接触最为密切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习惯。如父母经常在公共场合因一些小事训斥孩子,不顾孩子感受,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因一点小事便大声呵斥别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暴力方式制止孩子某些不好的行为,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当有其他小朋友做出他认为不对的事情时便大发雷霆,甚至攻击对方。其中,许多家长为了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会采用开“空头支票”的错误方式,这种行为不但会使幼儿丧失对父母的信任,还会让幼儿意识到说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时常会用说谎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可见,家长的自身修养和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影响是多么明显。
(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影响
一般情况下,幼儿进入2~4岁的时候便会出现逆反表现。这是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渴望自由,希望摆脱家长和外界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比如,看到妈妈的口红想拿过去画画,看到爸爸在抽烟,自己也想去尝试,他们渴望独立尝试一些事情,哪怕自己并不会。这是2~4岁幼儿特有的行为表现,是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征的。在处理幼儿任性行为时,需要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发展规律。而3-5岁是幼儿的第一个“反抗期”,在这一时期,幼儿会变得十分叛逆,总想要摆脱大人的约束,独立地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故意和家长、教师做对,总做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当大人对孩子提出某种要求时,孩子要么直接告诉大人“我不要”,要么表面服从,实际上仍然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如果大人强加干涉,幼儿便会哭闹、发脾气。这种独立倾向往往被人们视作“任性”“不听话”的表现,实际上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正常的、反抗心理的表现。如果此时家长采用暴力干涉或责骂惩罚的方式处理,虽然暂时让幼儿变得顺从、听话,却使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创,并阻碍幼儿独立性发展。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遇见不顺心的事便大哭大闹、发脾气、无视他人劝阻的行为便会逐渐减轻。每个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我们所说的孩子“不听话”“任性”等行为,主要源自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是幼儿在未形成、未具备解决问题能力之前的一种靠吸引他人注意力解决问题的表现,等到幼儿学到足够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所谓的“任性”行为也会逐渐减少,直到没有。
(三)遗传因素
据基因学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幼儿的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这是因为遗传基因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行为表现。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的性格可以分为多种。受强大的遗传基因影响,多血质性格类型的幼儿生性活泼开朗,善于交际,但粗心、易浮躁、做事缺乏毅力;胆汁质类型的幼儿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但脾气暴躁、易冲动;粘液质类型幼儿的情绪比较稳定、文静内敛、不急不躁、踏实勤奋,但略显呆板、因循守旧;而抑郁质类型幼儿心思比较细腻、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但容易消极、悲观。一般情况下,多血质和胆汁质性格类型的幼儿更容易产生任性行为,抑郁质类型幼儿其次,粘液质幼儿则很少出现任性行为。但“任性”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好,相反,只要家长能够以科学的方式矫正,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出色。
三、幼儿园中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由于幼儿园环境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和浓厚的教育氛围,相较于家庭环境,幼儿园教育更有助于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正如大多数家长所言,许多在家里比较任性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面对教师、面对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他们便变得十分听话。可见,幼儿园环境对幼儿任性行为的矫正具有显著的效果,而幼儿园环境又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具体通过以下方式构建。
1.物质环境。健康有序的物质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幼儿改变以自我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减少幼儿任性的思想与行为,让幼儿顺利地从一个自然人向一个人社会人转变。如幼儿园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场所设计并摆放规则标识,让幼儿按照园内规定进行活动,养成规则意识,进而有效減少其任性行为的发生。如在洗手区放置“排队洗手”的标识;在教室的阅读角放置“安静”“不要喧哗”的标识;在台阶上下楼靠右处粘贴小脚印,让上下楼的小朋友靠右依次上下楼,避免拥挤发生意外;在玩具区,将不同的玩具分类装在收纳箱里,并在箱外贴上幼儿能看懂的标志,提示幼儿不同类型的玩具一次可以拿几个,让幼儿按规定拿取玩具,避免幼儿争抢玩具;在活动室,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小朋友能够看懂的图片和标识,提醒幼儿互相谦让、遵守规则、团结友爱、懂得分享,从而达到物质环境约束幼儿任性行为的效果。
2.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构建来自幼儿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交往体验。首先是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构建,在教师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态度对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和社会意识发展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正面引导幼儿做一个谦虚有礼、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好孩子,减少幼儿任性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以及各种教育载体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主动改变任性的行为方式。如通过绘本、动画片、故事和儿歌等载体,让幼儿意识到哭闹、发脾气、大声吼叫是不文明、不对的行为,进而促使幼儿意识内化,主动改变。
(二)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要想彻底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光靠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需家长的有效配合。教师应主动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如考虑到家长们空闲时间不一,且与教师上班时间相冲突等现实情况,教师很难提高学期内的家长会召开频率。为实现定期、有效的家校沟通与合作,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建立一个相对私密的线上信息库,教师和家长定期地在信息库留言,交流幼儿近期在幼儿园、在家里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引导家长对不同类型的任性行为进行针矫正,家长也可以向教师积极反馈近期孩子的行为变化特点,以便教师结合幼儿的在校表现进行针对化的管理。唯有家长和教师对幼儿任性行为矫正采取统一的态度和方式,才能实现对幼儿任性行为的有效矫正,促进幼儿独立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全面发展。
(三)采取恰当的矫正方法
1.转移注意力。3~6岁幼儿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他们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处理幼儿任性行为时,可以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从而使幼儿忘记自己之前所关注的问题。如当幼儿在游戏时看上另一个幼儿手中的玩具,不顾另一个幼儿的反对,哭闹着硬要把他的玩具据为己有时,教师可以对他说:“我刚刚看见外面有只绿眼睛的猫,咱们去看看它还在不在?”或者拿起另外一个玩具告诉他:“哇,你看这个好漂亮,老师好喜欢,你觉得呢?”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很快便会忘记刚刚的事情,将注意力集中到猫或者新玩具上。
2.适当的冷处理。针对部分十分执拗的幼儿,他们在达不到目的之前是很难停止任性行为的。针对这种幼儿,不论是讲道理还是暴力惩罚,都很难停止其任性行为,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理睬、不关注,只要没有影响到幼儿自身安全、没有干扰到其他幼儿,就任其哭闹,给他营造一种被冷落的氛围,幼儿感到无趣,自然便会停止哭闹。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很难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矫正思想,意识到幼儿任性行为是幼儿特定生理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只要加以合理矫正,便能引导幼儿逐步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幼儿向着“社会人”转变,为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