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遐想·具身体验·社会想象:当代赛博朋克电影的情动转向

2022-05-31 02:33刘穗香
视听 2022年4期
关键词:情动赛博朋克

刘穗香

罗丹有言:“艺术就是情感。”近年来,赛博朋克电影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不同于以往致力于用镜头语言展现传统的星战、科技等题材,越来越多的赛博朋克电影在利用科技的美感编织未来社会幻境的同时,也不断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进行深挖,在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辨,一个个魔幻的赛博朋克世界在银幕上如同午夜玫瑰一般悄然绽放。

一、情动理论

“情动”一词最早由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是指身体受到外界的触动、碰撞而产生的情感①。在身体间的主动与被动的接触以及互动过程中将会产生三种原始的情感:快乐、痛苦和欲望。在斯宾诺莎看来,“所有一切情感皆从欲望、快乐或痛苦派生出来。”②围绕这三类原始情感,也有学者将情感分为“负面情动”和“正面情动”。

德勒兹对“情动”和“情状”做了详尽的区分,并提出“情动就是生成”③的观点,强调情感的“绵延”“运动”“流变”特性。情动和情状的区别类似于符号“向量”和“标量”之间的区别。情状展现的是身体在某一时间刻度上的状态④。从一种状态切换为另外一种状态则是情感过渡、生成、运动、溢散的体现。

20世纪90年代,“情动理论”也成为后批评时代电影理论建设的一种可能。经由德勒兹、马苏米等人的重读与阐释,再加上中国学者对“情动理论”的翻译和探讨,繁荣于西方人文艺术领域的理论也逐渐在电影文化批评领域散发光芒。

卡洛尔在其著作《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中提出“情感聚焦”的概念,他认为“情感具有聚焦、固定受众注意力的方式和作用”⑤。赛博朋克电影借用科技智能的外壳引发我们对于情感本质的拷问,对人之为人这一专属词汇的定义进行重新理解,在世界危机、文明归宿、宇宙目的等终极问题上有所思悟。情感的激发和流变也一直保持在多时空交叉的平行宇宙中交织跳跃。本文借助“情动理论”对赛博朋克电影的情动修辞策略进行分析,探究极尽科技理性之美的赛博朋克电影是如何通过影视艺术语言元素启发公众对于人类本核进行深刻思考的,以期对赛博朋克电影的修辞实践带来启示。

二、赛博格形象:构建“他者”的宇宙遐想

自电影诞生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未来及宇宙的想象与探索。相对于人类“我”来说,赛博朋克电影中展现的外星人、人类、人工智能等成为“他者”的形象,展现了自我对于生命绮丽的好奇和遐想以及对未来反乌托邦的现实世界的追求与畅想。在赛博朋克电影中,自我对于全新的赛博格身体角色等“他者”的认同,在孩子和人类造物,玩偶和神祇,以及奴隶和工具之间进行流变和跳转。

(一)作为“自我”参照的“他者”

学者陈林侠认为:“与外部世界保持关联的情感,尽管边界模糊不确定,其既能够时刻处于理性和意志之间,同时也能够进入相对稳定的理想状态,影响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⑥在情动理论看来,电影中人物角色复杂的情感活动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行动方案和话语系统走向。倘若情动体验相通则会带来和睦相处的平滑局面,倘若情动体验相悖则会催生矛盾、悬念和冲突以及与之而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局面,电影的版本及剧情的走向因此也就有了丰富演绎的可能。在传统的电影作品中,每一个作为“自我”身份存在的角色都是情感自动机,以生动的情感本体存在而非孤立的心灵和机械的身体。“人不是被动的效应产物,不是全然寂静的上帝产物,而是展现着情感的丰富流变,中间有着璀璨的流光转变。”⑦但是在赛博朋克电影中,围绕主体间性身体互动的情感共同体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同样也发生在人与赛博格、人与外星人、赛博格与赛博格、外星人与外星人之间的情感流变过程中。

(二)作为“他者”的“自我”认同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只有通过扬弃它的对方才能确信它自己的存在”⑧。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外星人形象抑或是赛博格形象“他者”的存在均是人类“自我”的镜子,只有通过对“他者”的透视,“自我”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我”与“他者”情感的接续或绵延、增强或衰减的规律,赛博朋克电影中外星人与人类关系的设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和睦相处与威胁侵略,即赛博格的角色对人类是持善意友好的态度还是恶意敌对的态度。《第五惑星》(1985)中,迪莱克人杰里,除蜥蜴状皮肤与人类有区别之外,其行为轨迹均与人类无异。作为种族里唯一的幸存者,杰里和地球人威尔从相互的猜疑、敌视、争斗到慢慢演变为协同帮助、共克艰险的伙伴,携手度过了灭顶的生存危机,继而迎来全新的生命曙光。《降临》(2016)中善良的“七肢桶”千里迢迢来到地球,只为将外星文明的灿烂以图腾形式展现给主角。其中,身体“去情动”和“被身体情动”的韵律、节奏共同演奏出扣人心弦的鸣奏曲。正如塞格沃斯所言:“情动以冲击或喷薄的方式从属于世界、从属于身体以及在情动的内在特征上从属于世界和身体的中间性。”⑨复杂精微的机器信号组成的情感体验难辨真假,心灵之间的喜怒哀乐在计算机信号中无法分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情感流动相互接续、绵延,赛博朋克电影所构造的开放性叙事链条也就充满着无尽的不确定性。

三、视听语言:“具身性”情感体验

波德维尔认为,具身性认知也存在于受众对电影情动的认知中,通过人体神经系统,电影能够借助谱奏的视听语言表意元素给受众带来极强的身体感官体验。换言之,受众之所以获得生理层面的情感体验继而产生情感聚焦的行为,是因为通过画面、声音以及剪辑对电影的视听元素排列组合成情感的表意系统,受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电影的情感对象上。在赛博朋克电影中更是如此,真实与虚构所营造出的审美体验得以在银幕上进行镜像式投射,从而给受众带来虚拟奇观的认知式感知以及做梦和释梦般的想象式满足。

(一)情感影像:承载器官的神经盘

就细颗粒度的画面镜头语言构造而言,情动机制在受众中发挥着基础的认知作用。吉尔·德勒兹曾强调作为“情感影像”的面孔与特写镜头的重要性。“面孔是承载器官的神经盘,面孔本身就是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本身就是面孔,即情感—影像。”⑩《银翼杀手2049》主角K一出场就被放置在整个画面构图的黄金分割点处,受众立刻就能捕捉到主角身为复制人内心迷茫彷徨的情感。当K最终得知自己复制人的身份之后,镜头从其手部特写转移到K俯视、抬头的画面,紧接着又从K的仰视镜头转移到慢慢握紧的拳头上。整个画面没有一句台词,但是由于镜头对K脸部特写的全聚焦,使得受众能深切感受到K经历失望、彷徨无措再到接受、坚定信念的内心挣扎过程。赛博朋克电影中对人物面部的细颗粒度特写镜头看似枯燥静止,却能够描绘出人物内心丰沛的情感运动轨迹。

(二)科技颤音:赛博朋克声音标签

贝拉在著作《电影美学》中提出:“声音直接感染观众。”⑪电影的声音具有直接的情感功能,从而产生“情感拟态”的效果。在赛博朋克电影中,声音的情动强度的标记随处可见,例如,营造赛博朋克世界的电子音乐配上合成器的声音,突出冲击力和攻击性的动作音乐,赛博朋克电影高潮人机大战的配乐等。学者刘芊玥指出,物化的情动符号能够激发出人类身体和心灵之间多样的可能性,甚至于压制人类的意识理性,描摹出社会凝结过程的复杂构念⑫。在赛博朋克电影中,声音是用来表现伸缩与延展的时空的真实与虚构的。例如,在赛博朋克电影鼻祖《2001太空漫游》中,轻浅的乐器声伴随着巨大的宇宙飞船在静寂、肃穆的太空中旋转,而当画面切到宇宙飞船内部的时候,嘈杂的人声和环境声又瞬间显现。又如,在《星际穿越》(2014)中,同样是柔和的钢琴曲随世界之隙的开启出现,轻浅的琴键声伴随着富有光线变化的镜头流淌着。随之而来的情动以喷薄的方式从属于宇宙、从属于未来、从属于身体,照亮了身体的“未完成性”。

四、叙事母题:未来社会的想象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一书中将原始情感简化为快乐、悲苦和欲望三种类型。斯宾诺莎不赞成笛卡尔和霍布斯情感众多的看法,他认为快乐、悲苦以及欲望是人的本质成分,属于人的原始情感⑬。后继学者在这三类原始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电影叙事情动“流变—生成”的两种效果,即“正面情动”和“负面情动”⑭。在赛博朋克电影的叙事模式中对未来赛博空间的社会想象同样也是呈现正面民主童话和负面专制梦魇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母题框架。

(一)正面情动:民主乌托邦世界下的优雅叙述

斯宾诺莎说:“主动的心灵不会有痛苦只会有快乐,当身体被悲伤的情绪所牵制,个体就会丧失行动力沦落为行尸走肉的空壳,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身体以及心灵的力量。”⑮同样,“民主”式反乌托邦想象的赛博朋克空间所呈现的立体式景观,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和想象。“正面情动”的叙事模式通过唤醒赛博朋克电影中人物生动的情绪,也让受众对末世厌恶压抑的情绪流动了起来。《阿凡达》(2009)便是探寻高科技情境下构建崭新未来新时代的代表之作。影片中的潘多拉星球是我们现在对“人机共生,万物互联”的最美好的想象,所有的纳威人与潘多拉星球的一切生物组成一个休戚相关的“互联”共同体。其背后则深藏着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主义,代表了对信息传输高度自由民主乌托邦世界的最为优雅的叙述。正面情动的优雅叙述不仅能在乌托邦世界中找到参照物,也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情感社会学样本,在主体与客体间创造着温柔的赛博朋克情动空间,例如《变人》(1999)、《人工智能》(2001)和《机器人总动员》(2005)。

(二)负面情动:不确定性末世神话的黑暗叙述

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人类渴望理解、支配和控制的环境,并最终创造环境。”围绕末世神话的核心命题进行“黑暗情动”叙事的赛博朋克电影同样吸引着受众,例如结构性弃民的隐喻、造物背叛的焦虑、技术失控的母题以及新型生命失控的可能。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黑客帝国》(1999),该片充满了世界末日式的主体间性的悲剧色彩。身体被封闭在单位仓房的透明空间内,人体生命所产生的生物机能在源源不断地给人工智能供电。莎士比亚认为,“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只看到人类文明的衰落。而另一部美国影片《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向受众展示的则是世界末日,勾勒出拖拉机、装修废物与卡车共同拼凑出的末世衰落图景。情感与社会存在着某种隐喻关系,这些黑暗情动的表达展现了人类对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后果的恐惧。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中曾明确指出:“人类往往沉溺在科技发展创造的技术以及生产力工具当中,一味地追逐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正在走向孤立封闭的状态,我们所能够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在逐渐消失。”⑯在《盗梦空间》《全球风暴》《生化危机》等赛博朋克电影中能看到对不确定性的认同危机情动主体的阐述对传统“确定性”叙事逻辑的消解。

五、结语

从情动的视角来看,好的电影不应仅仅停留在情感宣泄层面,而且要将个体化的情绪凝聚为集体性的生命趣味,从对逼仄的自我写照上升到关乎生命的思考中。赛博朋克电影在这方面尤为出色,没有止步于对科技、赛博朋克之美的奇异绚烂的幻想,而是在努力开拓赛博朋克电影娱乐之外的社会问题,重新思考人与身体、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在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中深具意义,引领赛博朋克电影延展的情动时空迈向充满希望的情动未来。

注释:

①②[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9.

③[法]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M].姜宇辉 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12.

④龚重林.德勒兹“三本伦理学”之释义[A].外国哲学(第三十辑)[C].北京: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2015:98-116.

⑤[美]诺埃尔·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M].严忠志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5.

⑥陈林侠.情感观念与当下中国电影的认知误区[J].社会科学,2017(07):156-165.

⑦汪民安.何谓“情动”?[J].外国文学,2017(02):113-121.

⑧[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0.

⑨格里高利·塞格沃斯,梅利莎·格雷格,李婷文.情动理论导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20-29.

⑩[法]吉尔·德勒兹.运动—影像[M]谢强 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141.

⑪[匈牙利]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06.

⑫刘芊玥.“情动”理论的谱系 [J].文艺理论研究,2018(06):203-211.

⑬[法]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M].龚重林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24.

⑭[英]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潜意识的社会史(二)[M].褚振飞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144.

⑮⑯[美]阿瑟·赫尔曼.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M].张爱平,许先春,蒲国良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5.

猜你喜欢
情动赛博朋克
朋克态度
OnePlus 8T赛博朋克2077限定版
赛博朋克
PUNK SCIENCE
阿丽塔与“赛博朋克”世界
“情动”理论的谱系
缀文须情动,情动而辞发——谈考场作文基础等级之“感情真挚”
从城寨到屋村,寻找隐藏的赛博朋克之城
书铺站读,情动老人
情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