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媛,李海媚
(华北电力大学 法政系,河北 保定 071003)
历史建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对于赓续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是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逐渐提上日程并走向正轨。但是,受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城市建设也更多地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文化因素重视不够,缺少特色和多样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相对滞后。
1986年,历史文物古迹数量居河北省首位的保定市作为河北省唯一代表城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内大多数城市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保定市开展了以老城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随着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建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面积也急速缩减且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物或者年久失修或者被改造成了具有现代风格的商贸建筑物,传统历史建筑越来越少,“古城”里难觅古老的历史文化“踪迹”。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城市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强调和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而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结合“十四五”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要求,保定市于2020年启动了“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工作,在市区大力推动城中村改造征迁、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一些体现保定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得以重见天日并向公众开放,体现出了保定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特色。鉴于此,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为例,利用对保定五个市区历史建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评价,以期为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城市历史建筑,助推保定品质生活之城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同国家历史建筑保护的比较研究,如伊丽莎白·布鲁克斯(Elizabeth Brooks)等人从国家政策和环境出发阐释了中英两国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优势和劣势[1];二是对历史建筑保护经验方面进行探究,如Enmao Qiao等人认为可通过明确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2-4],Chengya Zhang等人指出资金的投入对历史建筑的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5]。在保护效果评价内容方面,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城市建筑遗产来进行评价,并且每个国家针对自身情况,都有一套适用的评价体系。英国学者Bernard M.Feilden强调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密不可分,在他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中,将价值分为文化价值、情感价值以及使用价值[6];David Throsby等人构建了评估模型用以评估公众偏好在某种特定文化遗产保护中产生的影响,并强调了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7];Iqbal Benedjma等人运用MOA(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模型对康斯坦丁老城区居民参与建筑遗产修复的激励或阻止因素进行评估,发现影响居民参与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的动机和能力[8]。
纵观国内以往的研究,可将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将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议题纳入历史建筑研究领域,论证历史建筑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余慧等人指出历史建筑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为后来研究历史建筑保护提供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9-11]。第二阶段则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深入发展,提出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再生的方法和治理机制。王景慧指出,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应该是按历史信息的含量来确定保护的部位和利用的强度,如可通过分析归纳建筑类型的共性,提出保存的要点[12]。而第三阶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前两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与中国城市发展趋势,主要研究新时期城市更新运动下中国城市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以阳建强为代表的学者将中国城市更新分为相应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并在历史演化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更新应倡导多元价值观、多元更新模式、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13]。在保护效果评价内容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和探讨。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等所蕴涵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为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活力和生机。在经济效益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诚如学者刘诊邦等人提到古建筑保护与城镇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相反,保护历史建筑有利于当地经济更好的发展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14-15];吴静等人指出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收入的提高有促进作用[16]。在社会效益方面,学者们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潘国刚提到在完成文物保护的同时,使周边居民的现代城市生活与文物外部环境更好地结合,让更多的人驻足停留、游憩观赏成为可能,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丰富了城市景观,实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17]。此外,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对于文化传承、文化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张松认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赋予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并为市民提供归属感,这正是城市文化认同的核心所在[18];杨云云等人认为历史建筑文化符号有独特的文化肌理,具有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展示的作用[19]。
以上都是国内外学者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为本文基于居民主体视角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评价和对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定性方面来研究,很少有学者(除黄晓燕等[20]外)对历史建筑保护效果作出定量的评价。虽然,国外有关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国内相比起步较早,但研究领域较单一,多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目前学术界鲜有从居民主体视角来研究如何评价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鉴于此,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居民主体视角出发,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居民主体视角下的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评价体系,从而丰富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及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
历史建筑保护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十分重要,关系到最后评定结果的准确性。按照综合性与典型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参考李琴、王必成等、刘芬菲等相关文献[21-23],同时根据保定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最近几年对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实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建筑复建和维修、文化产品开发等措施,最终确定居民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作为整体目标,以居民参与意愿感知、居民参与能力感知、经济效应感知、社会文化效应感知和政府作为效应感知这5个维度为一级指标,并分别设立对应的二级指标。选择这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的原因如下:一是为了能够体现居民参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全过程,探究居民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选取居民参与意愿和能力作为其中的2个一级指标;二是为了了解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选取经济效应感知作为一级指标;三是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最直接的效果是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因此选取社会文化效应感知作为一级指标;四是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是地方政府承担的基本文化职能,故选取政府作为效应感知为一级指标。
据此,本文构建了3个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1个)、准则层(5个)和指标层(20个),详见表1。
表1 居民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建立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满意度评价集合U={U1,U2,…,Un}。其次,根据评价体系,保定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评价感知被划分为5个维度,因此U=Ui(i=1,2,3,4,5)。评价等级集合V=(V1,V2,V3,V4,V5)=(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并分别赋予 1 分、2 分、3 分、4 分和5分。
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根据前期对保定市区多个历史建筑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得出来的一手资料,邀请建筑和城市管理等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同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B=(Bij)n×n,并按照Santy的1~9标度方法[24]进行重要性打分。对矩阵向量进行几何平均和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Wi,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n)/(n-1),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是CR=CI/RI,当CR小于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保证权重的可靠性与合理性[25]。经检验,一致性比率CR<0.1,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具体指标权重见表1。
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见表2。第二部分是居民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的感知情况调查,采用李克特五星量表法,赋分方式分别为非常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满意 4分,非常满意5分。
表2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本文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初始问卷,于2021年6月21日到2021年6月25日对保定市居民进行预调研,考虑到调查对象不同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在其完成问卷的同时也尽可能与之一一谈话,根据交谈所得的信息对其问卷答案作一定的修正与补充,由此获得更多的额外信息,从而确保调研结果准确。在为期5天的预调研过程中,发现问卷除了在表述上有些许不当,如“促进”“提升”“完善”等词语的搭配问题,指标设计较为合理。修改和调整问卷内容后,发放问卷,进行正式调研。
本文以保定市区为案例研究地,综合近两年保定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情况,基于居民主体视角对莲池区、竞秀区、清苑区、徐水区及满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在2021年7月到8月,分别选择7月5日到10日、7月15日到20日、8月20日到27日这三个时间段对保定市历史建筑周边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213份,回收203份,其中有效问卷率95.3%。
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经检验,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9。然后,分别对各个维度进行一致性检验,其Cronbach’s Alpha系数都大于0.7(一般Cronbach’s Alpha≥0.7时,问卷信度可以接受)[26],说明问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根据保定市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各指标的评价结果,按照评价等级集合V构建模糊评价隶属矩阵Ri。
其中,Ri=(ri1,ri2,…,rin)为第 i个因素 Ui的单因素评价,所以 rij表示第 i个因素 Ui在第 j个评语 Vj上的概率分布,又可以称rij为隶属度,即隶属于Vj评语的程度,一般来说,∑rij(j=1,2,…,n)=1。
然后,结合权重集合Ai和模糊评价隶属矩阵Ri的模糊变换来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M(∧,∨)模糊算子对5个准则目标进行综合模糊评价,计算公式为:
参考评价等级集合 V=(V1,V2,V3,V4,V5)各评价等级的赋值 1 分、2 分、3 分、4 分和 5 分,将模糊向量Bi进行去模糊计算,得到指标层模糊综合评价分值Fi。
式(2)中,VT=(1,2,3,4,5),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通过计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保定市居民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各维度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F1=3.53;F2=2.59;F3=3.927;F4=4.031;F5=3.984。
同理,得到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分值F=3.891。
本文居民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满意度评价等级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5 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区间为[0,1.5]、[1.5,3.0]、[3.0,4.0]、[4.0,4.5]、[4.5,5.0][27]。从总体上来看,保定市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的评价得分为3.891,属于“一般”等级。
1.居民参与意愿感知评价得分为3.53,低于整体感知水平,属于“一般”等级
如表3所示,在3个指标中,仅有X1指标的均值大于4,获得当地居民68.47%的非常满意,说明居民非常愿意支持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对此的接受程度较高。而X2和X3指标,体现了居民参与古建保护和培训活动的意愿还不够高。通过根据自身意愿的判断作出选择,大多数居民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优势参与历史建筑保护。
表3 居民参与意愿感知统计分析
2.居民参与能力感知评价得分为2.59,远低于整体感知水平,属于“不满意”等级
在居民参与能力感知调查中,所有指标的均值都低于3,是所有维度中得分最低的。3项指标的满意率均低于30%,见表4。大部分居民自我能力评价较低,在综合考虑目前自身收入、时间精力以及知识技能等因素后,认为自己不太具备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的能力。
表4 居民参与能力感知统计分析
3.经济效应感知评价得分为3.927,高于整体感知水平,属于“一般”等级
如表5所示,指标X7、X8、X9、X11的均值均大于4,有超过77%的居民都对这4个指标表示满意,说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经济效应感知维度中,X10(X10为反面陈述题项,在计算时采取反向赋值)的均值最低,大多数居民认为物价上涨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该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经济效应的感知评价。但总体上来说,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表5 经济效应感知统计分析
4.社会文化效应感知评价得分为4.031,高于整体感知水平,属于“满意”等级
根据表6显示,社会文化效应4个指标的均值都大于4,获得大部分居民的满意,说明居民普遍感受到历史建筑保护在当地社会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认识到保定市大力保护和利用发展历史建筑,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表6 社会文化效应感知统计分析
5.政府作为效应感知评价得分为3.984,得分仅次于社会文化效应感知
在政府作为效应感知方面,如表7所示,X16、X20这2项指标的均值大于4,分别得到了当地居民78.32%、81.91%的满意,而X17、X18、X19这3项指标的均值接近4,满意率也达到了70%以上,表明政府对当地历史建筑保护作用重大,政府的各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居民的认可。结合实地调研和走访发现,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过程中,政府每年会有一部分历史建筑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资金投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当地政府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过程中所实施的这些具体措施都能被居民直观地感知到,因此居民对政府作为效应感知的评价较高。但在政府作为效应感知中,指标X19的均值最低,说明政府在宣传方面有待提高。
表7 政府作为效应感知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赋权和评价,对保定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评价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感知顺序
保定市居民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各维度评价得分和等级为:社会文化效应感知最高,其次分别为政府作为效应感知、经济效应感知、居民参与意愿感知和居民参与能力感知。
2.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总体效果较好
保定市居民对历史建筑在经济和社会文化这2个维度的保护效果感知评价等级分别属于一般和满意。其中,社会文化效应感知评价最高,肯定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在经济效应方面,大多数保定市居民肯定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个人就业机会及提高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3.政府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定市居民对政府作为效应感知评价较高。当地政府通过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历史建筑维修经费的投入、整治市区环境等项目和工程,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质量。保定市政府的作为得到了当地大多数居民的认同。可见,政府作用的发挥是当地历史建筑得以保护和利用发展的首要条件。
4.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当地居民的参与意愿与程度不高
保定市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过程中没有加大对居民群体的深入宣传,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尚不足,导致当地居民对周边历史建筑文化价值了解不够,因而居民参与古建保护的意愿与程度不高。再加上现有宣传手段单一,大部分历史建筑的宣传以静态的展板展示为主,缺乏动态和新颖的宣传方式,因而对民众吸引力不足,导致居民参与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有限。
5.历史建筑保护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保定市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效果的整体感知评价属于“一般”等级,表明居民对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效果较为满意,反映了保定市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与此同时,各维度的感知评价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说明保定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各个层面的感知之间存在着差异。
历史建筑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属于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的范畴,因此,政府在历史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结合基于居民主体视角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效果感知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政府应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1.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财政投入,多渠道吸收社会资本
作为地级市的保定,既承担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又承担着更为艰巨的城中村改造征迁等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拆迁工作涉及到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资金需求更加紧迫。为此,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除了更多争取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拓宽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来源。首先,政府可以积极利用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入私人资本,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向社会资本开放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或者运营等项目;其次,政府也可以通过成立保定市历史建筑保护基金会的形式,吸引保定乃至全国、世界上关注代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建筑保护人士的捐助,作为专项资金用于保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2.促进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居民参与,把利润动机转向公众
政府应该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动机从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转移到公民导向上来,通过将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可能获得的利润与居民共享,促进周边居民的积极参与。例如在修缮历史建筑的同时对周边街道、民居按照统一规划进行修缮,改善其居住环境的同时提升其房产价值,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或者通过雇佣周边居民担任历史建筑及周边街道的环卫工人、安保人员等,使其直接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获取经济收益等方式,从而避免历史建筑保护与周边居民基本生活保障之间产生矛盾。在居民积极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发展的同时,也可以逐渐培养公民美德,“它是一种乐于向前并且承担公共职责的意愿……是一种使私人利益服从公共管理要求的意愿”[28],即通过有效参与,培养公民美德,使得居民认识到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保护不仅关系到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从而促使居民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公民素质提升的双赢。
3.深入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质生活之城
在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有历史建筑保护意识,更应该有利用历史建筑塑造城市品牌、实现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最大化的意识。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上最著名的阶段则是在清朝作为直隶省会时期,直隶总督作为疆臣之首在保定进行了很多改革,同时也在保定修建了很多与直隶省会相匹配的建筑,例如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直隶审判厅等等。但随着保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历史建筑被拆掉或者被商业活动所淹没。政府可通过与高校历史、建筑等相关专业人士以及国内外历史文化研究者加强合作,也可借助当地对历史文化有一定研究的民间人士的力量,寻找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尚待发现和亟待保护的历史建筑,深入挖掘保定市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并结合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从而提升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文化内涵。
4.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向公众展示取得的成果
2021年12月,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保定市水利博物院修缮工作结束并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是保定品质生活之城建设启动以来取得的又一文化成果。政府通过在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宣传这一成果,不仅增强了保定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也加深了居民对保定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认知。因此,在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背景下,政府更应该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以此来赢得保定居民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支持和积极参与。首先,政府宣传部门可利用流量热点,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保定及其丰富多样的历史建筑,展示保定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果以及保定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文化历史内涵。其次,政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中来,开展历史建筑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动员社区力量和校园志愿者加入到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中来。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居民利用自媒体平台、直播等方式展示家乡的历史建筑。通过以上途径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特色和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文化成果能被更多人了解,从而促进保定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保定未来的建设吸引更多热爱古城文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