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科研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学”与“科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本文从科研育人的内涵及现状出发,围绕提高培养科研人才质量的角度,从科研理念、科研过程、科研环境等三个方面对科研育人工作进行探索,科研融入教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培养科研意识;师生共同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创新科研方式提升科研能力,从而做实科研育人。
关键词:科教融合;科研育人;高校
一、引言
育才造士,立德为本。“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五大育人长效机制,到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強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七大育人”体系,到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十大育人”体系,再到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提高研究生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科研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进程中,科研育人任重而道远。
二、科研育人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科研育人是指在科研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科研任务,在共同探索和发现未知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的培育与传递以及科学道德的体验与生成的方式方法[1]。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科研育人与教学育人同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实现形式和途径。高校的科教融合,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科专业的科研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传道受业解惑,科研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寓教于研,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实现教育目的。
在现阶段,高校对科研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学生,但对于学生的科研训练还存在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时,未对学术专业进行深入思考,科研意识淡薄、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实验方案很多是在导师的安排下完成的,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围绕提高科研人才质量的角度,从科研理念、科研过程、科研环境等三个方面对科研育人工作进行探索,科研融入教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培养科研意识;师生共同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创新科研方式提升科研能力,从而做实科研育人。
三、科研育人工作探索
(一)科研融入教学,推进科研理念育人。
高校的科研育人工作,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传统的课程教学多为单一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式地学习知识,浅尝辄止。教师“言传”的过程中,将科学研究思想和科学研究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有力的教学方式。探索“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师生研讨”双螺旋课程教学模式,把科学实验贯穿在教学中、把最新科技成果融入课堂、把项目研究成果编入教材中,让学生真正走进科研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系中去[2]。打造“课程育人”与“科研方法”相融合的科研课程育人体系,将“教学”与“科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可以借助教科研创新实践平台、科研资源、双师双优型人才团队等优质资源,结合教学过程开展科研训练,围绕创新驱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介绍专业领域的前言动态、发展趋势、学科进展,避免陷入“教而不研则浅”的困境,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通过解读科研项目申报指南和申报公告,明确科研项目的指导思想,审查科研项目进行意识形态和学术诚信,参与申报的项目负责人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对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等的真实性负主体责任。以此加强学生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动机和端正的科研态度。
(二)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推进科研过程育人。
科研育人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依托科研项目,强调在科研环节、科研管理、科研评价、成果推广等全过程中,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学生由理解科研到参与科研,需要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素养。首先,科研育人意识是教师从事科研育人实践的前提。科研育人不仅要“育学生”,还要“育教师”,而“育教师”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育学生”[3]。教师需将思想引导置于首位,提高对科研育人的认同度,树立“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研讨会或先进科研榜样的典型示范,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科研育人理念的价值认同,从思想上解决科研育人的畏难情绪。其次,充分发挥科研活动的育人作用。教师进行科研训练时,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原则,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从科研动机、科研目标、科研作风、科研方法等方面考量学生的科研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时,不应仅仅加入项目成员一个名字,方便评奖评优,而应该善用参与科研这一契机,充分了解当前学科的研究动态,完善研究环节,规避研究方法不合理、研究问题有瑕疵等问题。使得学生体会科研创作过程,感受学术严谨,培养自主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优化育人环境,创新科研方式。
有效地开展科研育人工作,需要建立领导负责、部门管理、职工落实的育人环境,丰富科研育人的创新方式。其一,贯穿思想引领作用。领导的高度重视,做好科研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风向标建设。成立科研育人工作小组,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加强对科研育人的顶层设计,重视科研育人工作,提高科研育人意识强度。其二,建立科学的科研育人评价制度。目前,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科研考核、科研奖励中,多以科研项目、论文级别、科研获奖、出版著作、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等因素考核教师。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警惕科研评价陷入“五维”陷阱,避免评价结果与奖励业绩直接挂钩,通过政策引导,正向激励师生科研育人的内驱力,满足师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其三,多方位协同育人。加强外部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企业优质科研平台资源转化为教学和育人资源,探索教研一体、学研相融的科研育人机制,推动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衔接[4]。高校内部层面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写作科研论文、参加科技竞赛等活动。如今很多省级高校科学研究项目、市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单列了研究生项目,借鉴上级部门经验,设立校级科研发展基金,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作为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的科研育人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特色,创新思维方式,优化科研育人体系,加强在科研育人制度、科研项目、育人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力度[5],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指导师生开展科研实践,将科研效能与育人理念相结合,协调影响科研育人的相关指标,设计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形成以“有组织科研创新为主体、无功利科研场效应为支撑、正能量管理文化为保障”的全新科研育人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光.曾丹旦.“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科研育人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91-93.
[2]王志新. 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影响因素与路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62-66.
[3]杨兆强. 三十余年来我国科研育人研究的总体状况、进展及趋势——基于 CNKI“科研育人”论文( 1988—2020 年) 的统计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21(06):143-149.
[4]刘乐.西南交通大学探索开展“科研+”行动积极推进科研育人[D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0/202201/t20220111_593690.html. 2022-01-11.
[5]龙达峰.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工科专业科研育人探索与实践[J]. 惠州学院学报.2021(12):116-119.
作者简介:杨丽媛(1991,5),女,汉族,
工作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社会保障,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三全育人”专项课题(2021sqyrz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