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农村留守老人精神脱贫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精神贫困的成因有农村空巢化、城市化冲击孝文化等。为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实现农村留守老人精神脱贫,提出增加健康服务者、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孝文化等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精神脱贫;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3-0028-03
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的数量达到了2.45亿,老年人口的数量占总人口比例的18.1%,这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8%。虽然农村老年人口占比将近1/2,但是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缺乏,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段成荣指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夫妻一起流动,并且有3 600万未成年子女已经跟随他们的父母一起进城流动。留守子女已经陆续跟随父母进城,独留老年人口在家,所以说现如今的留守老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留守老人,无子女在身边,无孙辈在身边,独自生活,缺少陪伴,这使得留守老年人精神贫困现象更加严重。
一、农村留守老年人精神脱贫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
乡村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乡村振兴国家就会振兴,乡村衰败国家就会衰败。2004—2021年的连续18年中,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由此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2020年,新华社宣布中国宣告消除千年绝对贫困。物质上脱贫有了保证,精神上脱贫也不能放松。然而,随着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升高,农村留守老人如何精神脱贫成为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留守老人的晚年幸福,还影响着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的中年人士,并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农业、农村、农民一个也不能掉队,农村留守老人精神脱贫,会使其重新焕发对生活的热情,积极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挥余热。老年是个体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有着提示器的作用。老年人精神健康、身心舒畅、安享晚年,无形之中也给即将步入老年的中年人行列打入一剂“强心针”,使他们不再畏惧衰老,生活无后顾之忧,更能全心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中去。
二、精神贫困的成因
(一)农村家庭空心化和农村社会空心化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有两种力量——推力和拉力。在中国背景下,农村对于劳动力拉力的力量弱于城市对劳动力拉力的力量,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经济收入这一最重要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形成了巨大的城乡收入“剪刀差”,且自城乡二元结构以来,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愈拉愈大,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年轻农民纷纷跑去城市谋生活,村庄与社区的年轻男女越来越少,留守老人所占的数量愈来愈多。据统计,2010年人口普查比2000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了11 700万,增长率为81.03%。2015年流动人口数量为29 247万,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了3 108万,增长率为11.89%。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以及经济快速的發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产生,这使得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甚至带来了农村家庭空巢化,而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又导致了农村社会的空心化: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家中只剩年迈的老人,空间上的距离不仅限制了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还限制了老年人儿孙满堂愿望的实现,这也将会导致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精神慰藉不足的问题。
(二)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内容显示,到2016年年底,只有16.6%的乡镇有体育场馆,乡镇有公园和健身广场的数量占比为70.6%,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庄占比为 59.2%。乡镇体育馆的数量不到1/3,村体育健身场所比重刚过半,由此可见,在农民闲暇时间,可以供给农民娱乐、放松心情的公共设施很少,即使有公共设施,也没有对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的改造,这使得这些设施不适合农村老年人独有的锻炼需求,很容易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不足、陷入精神贫困。该文件还显示,2016年末,81.9%的村有卫生室,说明还有将近1/5的村庄没有属于自己的卫生室,这给当地需要看病的农民带来了不便。村卫生室大都是坐诊制,农村高龄留守老年人腿脚不便,卫生室的作用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说形同虚设。尤其是对患慢性病的留守老人来说,不仅看病不方便,而且手中没有余钱。因此杜鹏指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更容易陷入精神贫困。而相比之下,2015年我国城镇基础设施资产的投资累计达到了89 062亿元,增长了18.2%。在城市中,老年大学、老年合唱团、日间照料所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社会组织较为常见,与之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更为贫瘠。
(三)城市化冲击孝文化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其产业结构类型发生调整,导致其社会结构由以农业为重点转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城市型。城市化导致了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引出了“竞争”这一概念。杨华指出,中年人一个劲地为着家庭的竞争奔波,很难再腾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照顾老年人,所以他们便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老年人。这导致留守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引发了其精神贫困。同时,竞争的目的是为家庭积累资源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农民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调动家庭劳动力,以此投入到竞争之中,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而这时的老年人不仅不能为家庭竞争资源,还消耗家庭资源,显然就成为家庭参与竞争的负担。在竞争压力下,传统的孝老、尊老、敬老的文化被摒弃,竞争成为制胜的法宝,而老年人由于无法参与竞争,便逐渐被竞争文化所抛弃。并且由于青年子女常年在外,其孝道观念进一步淡化,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提供的必要的精神慰藉,精神慰藉不足就会容易陷入精神贫困。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
(四)自身文化水平低,自我意识差
现如今的老年人大多出生在建国初期,那时教育普及率不高,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简报显示,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文盲占比为29.6%,高达1/3。文化水平低,导致其精神世界贫瘠,无法通过读书等文学手段来减少精神贫困。首先,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一生围绕着田间劳作与儿女生活,没有自我意识,而等到儿女长大,自身也退出劳动舞台时,他们开始关注自我,但突然间发现自己变成了“闲人”,由家里的顶梁柱突然间变成了依附子女的“闲人”,这一心理跨度的出现使得留守老人极易陷入精神的贫困。其次,农村青年劳动力到老年之后由于生活轨迹的变化,会感觉到社会与自己的生活之间拉开了距离,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层出不穷,而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不高,这导致其与社会脱节,使得农村老年人常常有一种被时代和社会抛弃的感觉。再次,孝文化的支撑基础是家庭关系,我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是以父子轴心为基础,强调了以父权为核心,但改革开放后夫妻关系成为主轴,这一关系的转变提升了年轻人和妇女的家庭地位,可话语权的丧失使得农村老年人心理不平衡。最后,在交换式代际关系中,老年人属于未付出者,因为老年人退出劳動市场,没有经济来源,无法再为家庭作出贡献。同时不再掌握家庭财富的分配权,所以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下降。这会导致农村老年人心理不平衡,再加上得不到及时的精神慰藉,从而会陷入精神贫困。
三、精神脱贫的路径
(一)增加流动健康服务者,丰富基层公共服务供给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50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会达到4.8亿;2014—2050年间,老龄人口消费市场也会逐步扩大,消费市场将扩大25倍左右,占GDP比重也将从1/10增长到1/3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老年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增加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首先,应加强老龄服务机构、队伍、项目建设,逐步培养专业服务人员。老龄服务机构应该侧重于留守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方面,保证老年人每周的聊天时长,同时观察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其次,应逐步开展村级老人活动室、健身运动场所建设。村级老人活动室不仅可以加强同村人员的亲近关系,共筑同村文化,还可以使老人在与同村人员的交流中,缓解自己的孤独感,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留守老人也能一同分享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其中,健康服务者的引入有两个作用。一是身体上的健康,农村留守老人年纪偏大,腿脚不便,很难去村卫生室寻求帮助,而健康服务者通过每周对留守老人的随访,可为其检查身体状况;二是健康服务者通过对村内留守老人的随访,起到和老人聊天、缓解孤独的作用,而老人会形成每周有人来探访自己的习惯,唤起对生活的希望。
(二)振兴农村经济,吸引人才回流
首先,应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一定的规模经济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前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的体力不足以应对繁重的田间劳作,因此可以使土地合理流转,将分散的农田连接起来,形成小型农场。其次,可以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形成的小型农场,占地面积广,用人力劳作是费时费力的,可以采用机械化种植,减少人力的支出,减少留守老人的体力劳动,使其安度晚年。最后,资本入住,升级农场。当小型农场经营到一定规模时,会带来一定的收益,而当农产品利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吸引资本入住,企业家会投资农场。利用其丰富的资金资源,聘用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这就形成了具有知识的人员的回流。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金、人员的依托下,以往不具备设备、信息、科技人员的小型农场会迅速蜕变成正规化、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知识化的现代农场。现代农场的规模收益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家便会开发其周边资源,吸引大批在外工作的青年男女返乡,从而盘活农村经济,农村人员多了,留守老人的陪伴也就多了,其精神慰藉不足的问题便可以解决。
(三)树立自我意识,丰富内心世界
首先,应使老人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老人不是无用之人,虽然老年人退出了劳动市场,但他们也曾经参与过祖国的经济建设;虽然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但其社会经验丰富,应该乐于分享自己的社会和生活经历,而不是自怨自艾,陷入对自身的否定之中。其次,留守老人要主动与其他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输出自己的观点经验,输入新鲜的知识养分,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自己长年孤独生活。人是群居动物,常年自我封闭会使精神失去依靠和寄托。
(四)大力弘扬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也是支撑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弘扬孝文化,可以满足留守老年人对家庭温暖的需求,使得留守老年人从家庭温暖中得到精神慰藉,缓解精神贫困。从目前现有的文献可发现,我国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提供者仍是家庭成员。对于留守老年人精神脱贫,家庭成员身上的担子是不能推卸的,这是一种责任与义务。首先,家庭成员应尊老敬老,主动和留守老人进行沟通交流,缓解留守老人内心的孤独感,提升留守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使其脱离精神贫困。其次,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文件,在执行文件的过程中,要避免运动式应对,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同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出台相关文件,促进当地先进孝文化的稳定与发展,倡导养老敬老的文化氛围,重塑尊老意识,对孝顺父母的家庭给予精神奖励,发挥好榜样的作用。最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课堂应开设孝文化培养课堂,开展孝文化体验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孝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严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J].营销界,2019,(28):72+74.
[2]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2):17-24.
[3]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04-28.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
[4]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6-04-20.
[5]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12-14.
[6] 杨华.分化、竞争与压力的代际传递——对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理解[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4-51.
[7]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简报[EB/OL].国家老龄研究中心,2020-09-15.
[8] 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11-21.
Analysis on the Spiritual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
HOU Dian-di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go out to work,the spiritual comfort of the elderly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social problem,and how to realize the spirit of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 out of povert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The spiritual poverty of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 is caused by the empty-nestering of rural areas and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Therefore,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etter realize th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by increasing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revitaliz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developing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Key words:elderly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extricate oneself from mental poverty;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oute
收稿日期:2021-04-20
作者簡介:侯点点(1996-),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