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前教育游戏背景下,要将生活化理念贯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促使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与幼儿教育紧密结合。学前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的发展。因此,幼师应当在学前教育中注重贯彻生活化理念。
【关键词】学前教育;生活化理念
作者简介:韦笑(1995—),女,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实验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强调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抑制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将课堂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在充满乐趣、能够激发潜能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体现课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学前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理念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组织生活化比赛,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
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好的身体作为基础。体能训练能够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幼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体育比赛,以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1]。
当前,许多幼儿的免疫力较差,往往一场病下来,体质就会变得非常弱;有很多幼儿身材不标准,一些幼儿身材瘦小,一些幼儿却比较肥胖。造成这些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幼儿缺少锻炼。根据笔者对幼儿生活的观察情况,很多幼儿喜欢躺着玩手机游戏、看电视、刷短视频,不爱运动。这种情况导致幼儿养成懒惰、不运动的习惯,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幼师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对此,幼师可以设计生活化比赛,让幼儿积极参与运动。比如,幼师可以设计“上课不迟到”的游戏,以5名幼儿为一组,让所有幼儿站在教室外100米的地方往教室跑,每组最慢的两名幼儿被视为“迟到”,而第一名会获得“全勤之星”的荣誉称号。幼师将幼儿生活中会发生的情况融入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竞争欲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幼師还可以组织运动比赛。比如组织“运动之星”比赛,在一周之内,幼儿需要多做运动来获取红星,每做一件锻炼身体的事情就会获得一枚红星,运动形式包括帮家长做家务、跑步等。一周之后,幼师统计每名幼儿获得红星的数量,红星数量最多的幼儿获得比赛第一名,成为本周的“运动之星”。幼师设置这样的比赛,能够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二、设置生活化游戏,提高幼儿的智力能力
幼儿年纪小,心智不成熟,而通过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组织幼儿玩一些生活化的小游戏,使幼儿的智力能够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得最快的时期就是幼儿时期。幼儿时期,智力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模仿能力的发展、记忆能力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反应速度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幼儿的心智不够成熟,好奇心强,幼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结合智力发展的主要内容,给幼儿设计生活化游戏。生活化游戏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设计的,能够让幼儿以一个平稳的心态参加游戏,调动幼儿玩游戏的积极性。例如,幼师可以设计“小小话务员”的游戏,旨在让幼儿练习打电话的习惯用语和语言组织能力。游戏开始时,幼师先给一个幼儿打电话,将手放在耳边说:“丁零零,丁零零……请A接电话。”幼儿A需要说:“喂,你好!”幼师接着说:“A你好,我是××老师。”幼儿A回答:“老师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幼师说:“这两天感冒好点了吗?”幼儿A说:“好多了,明天就能来学校上课了。”幼师说:“好的,快点好起来,我和你的小伙伴在学校等你。”然后挂断电话。紧接着,幼儿A给下一个人打电话:“丁零零,丁零零……请B接电话。”以此类推,直到全班幼儿都接打完电话。接电话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但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很难向打电话的人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小小话务员”游戏能够很好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幼儿的思维和反应能力。这也体现了学前教育的课堂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理念。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发展幼儿的良好品德
良好的品德,是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德育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良好品德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应当在幼儿时期就形成。生活中处处都暗藏着幼儿的德育因素,幼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当注重将生活化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2]。
幼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当给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身处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之中。比如,幼师可以组织“测试游戏”,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创设一位幼师在走路时随手把手中的垃圾丢在了路边的生活情境。幼师让三名幼儿结成一组,从这段路走过。在这一游戏中,一般会有三种情况出现:1.幼儿看到幼师随手将手中的垃圾丢在路边,却无动于衷;2.幼儿看到幼师随手将垃圾丢在路边以后,默默将垃圾丢进垃圾桶;3.幼儿看到幼师随手将垃圾丢在路边以后,上前劝阻幼师,并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假设班级一共有30人,有4组幼儿的反应如第一种情况,有4组幼儿的反应如第二种情况,有2组幼儿的反应如第三种情况。在测试结束后,幼师应当对游戏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幼儿组织起来,告诉他们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当如何做。首先,幼师可以告诉幼儿,这是一个测试游戏。其次再说明每组幼儿对此事件的不同反应,并向幼儿提出问题:如遇到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做?最后告诉幼儿应当如何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如“丢垃圾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幼儿园是大家学习生活的地方,大家应当守护好这个地方。对××老师刚刚随手丢垃圾的行为,大家一定不能学习,而应当把地上的垃圾丢进垃圾桶里,这样才能守护好美丽的校园”。同时,幼师要进一步引导幼儿,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随手丢垃圾,不然自己就会变成别人眼里不文明的人;在看到地上有垃圾后,大家就动动自己的小手,将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做一个文明的人。幼师设置这类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使幼儿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四、设置欣赏性课程,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有利于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师应当注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同样是听音乐,有的人喜欢听轻音乐,有的人却喜欢听DJ舞曲;同样是看一本书,有的人能够分析出这本书所深藏的内涵,有的人却觉得这本书没什么内容……审美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很多人的爱好、风格不同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的出现,一些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内容和价值观出现在幼儿的眼前,给很多幼儿带来了审美上的错误认知。如一些幼儿认为穿着大人的衣服、画着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妆容、学着一些网络主播说话、装模作样地“炫富”,就是当代社会所承认的美。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的审美低俗化、畸形化。因此,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对幼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此,幼师可以在幼儿的生活中设计欣赏课堂,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名师名画、自然风景等极具美的事物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在生活中真正地感受美。比如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领略青草、红花、蓝天、白云的魅力。幼师还可以展示吴大千的《虞美人》等名画,这类作品画面色彩丰富、绚丽,正符合幼儿的作画特点。让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赏析美,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
五、组织不同的劳动活动,增强幼儿的劳动品质
劳动能够锻炼幼儿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自主能力,体会劳动者的辛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而现在的幼儿大多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助自己完成。这很容易导致幼儿养成懒惰的习惯,会让幼儿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让别人帮自己做。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幼儿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不利于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对此,幼师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参与劳动,比如帮助街上的环卫工人打扫卫生,体会环卫工人在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刺骨的环境下工作的辛苦;还可以组织幼儿参与打扫班级或校园的活动,如擦桌子、扫地、拖地等,让幼儿体会父母在下班以后还要做家务的辛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劳动形式,如植树、撕小广告等。幼师组织幼儿劳动,能够让幼儿在相应的环境下体会生活中劳动者的辛苦,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六、收集生活中的资源,丰富学前教育的内容
学前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些幼师缺乏在生活中收集教育资源的意识,他们只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学前教育,无法保持学前教育的时效性,从而无法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学前教育。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资源是可以作为幼儿的学习内容的。幼师应根据学前教育的内容在生活中收集教育资源,或带领幼儿共同制作教育工具,从而丰富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并且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在开展绘画教育时,多数幼师会让幼儿运用蜡笔、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这就限制了学前教育的资源。绘画是运用画笔沾染颜料进行涂抹,画笔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幼师可以为幼儿示范以手指为“画笔”进行绘画,并且引导幼儿探究生活中可以作为“画笔”的资源,这样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生活,并且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师可以鼓励幼儿提出想法,并且与幼儿共同尝试运用不同的“画笔”进行绘画。幼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生活资源,并且将生活资源制作成学习资源,既能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幼儿运用亲手制作的资源参与学前活动的兴趣,从而丰富学前教育的内容。
七、结合生活的认知,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兒的年龄虽小,但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展开观察活动、设计活动与描述活动,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幼儿的综合技能,还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的趣味性。幼儿通常对生活具有一定的观察兴趣,幼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幼儿对生活的认知展开学前教育,能够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保障学前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师在学前教育中设计趣味活动,并且给予幼儿自由参与活动的空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学前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幼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向幼儿展示生活中的动物,并且鼓励幼儿描述动物的特征,由此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幼师需要在幼儿描述后给予幼儿鼓励,以此增强幼儿观察事物和描述事物的信心。幼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对动物之间的故事展开想象,或是为动物设计衣服,全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幼师结合幼儿对生活的认知导入授课内容,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展开学前教育,可以保障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并且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幼儿在学前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前教育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到幼儿未来的生活和学习的发展。因此,幼师应当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幼儿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融入其中,寻找生活中的教育情境,结合幼儿的生活认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对幼儿进行教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会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2(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