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森
2017年11月,青海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由马钧主编的《江河源文存》(以下简称《文存》)。这是首次将《青海日报》文艺副刊《江河源》结集出版。封面上“江河源”三个大字赫然在目,笔力雄健,出自著名书画家朱乃正先生的手笔。熟悉的刊名映入眼帘,立即引发极大的翻阅兴趣。《文存》梳理了自1957年6月《江河源》副刊创刊以来,践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多种文学艺术题材和体裁,编发的大量令人回味、叩击人心的作品,彰显了其他文学刊物不可替代的三大优势:讴歌党的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引领青海文学创作时代主流;培育各民族文学新人,提振作家、诗人创作水平和品味;打造出青海党报宣传时间最久、影响力极大的传播品牌。
粗略地观览一番,《文存》一套6卷,诗歌、小说、评论各1卷,散文3卷,每卷字数40余万字,总计煌煌200多万字,掂在手上沉甸甸的,内涵也是沉甸甸的,拜读再三,难以释手。作为一名老报人,心底不由地涌上一股感动,这是青海报人为历史奉献的一份精彩回望的厚礼。
《青海日报》文艺副刊《江河源》自创刊以来,60多年坚守,坚持党的百花齊放,推陈出新的文艺路线和方针,反映新中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时代风采,是《江河源》几代副刊编辑躬耕不辍的奉献,成为一份可以掂量咀嚼,引领时代精神高地的记忆。
《文存》最吸引读者的是“文艺评论卷”。该卷首篇收存了张昌灿先生的《好作品多改后成》一文。张昌灿先生在退休前曾担纲西宁大型文学期刊《雪莲》主编多年,他饱学练达,为人宽厚,在西宁乃至全省文学创作者中名重一时。文存编者慧眼识珠,通过收存先生的作品,昭示了他的学养和奉献精神,使人感动。《文存》还收存了我当年的同事,青海新闻界前辈孙正筌、朱丁,同仁王文泸、杨志军、谷风的评论文字。引人注目的还有名满全国的“诗人中的诗人” 王昌耀先生9篇评论文章。他们的评论,题材涉猎面广,导向正确,思维敏捷,畅亮大气,入木三分,字字如珠玉落盘,力显报纸文艺副刊评论的时代高度,时隔几十年,今日捧读,还是那么犀利、隽永,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文存》“散文卷”集结3册,收存量最大。这样的选择耙梳是有道理的。作为报纸副刊,登载大量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的散文(含报告文学),无疑拓展了报纸宣传的内涵,它对时代精神的揭示,所达到的宣传深度远不是就事论事,或是平面化叙事的通讯、特写之类文章所能企及的。散文卷收存量大,说明报纸副刊紧随时代脚步,一步步跋涉,一步步揭示党报党刊使命的体现,说明文艺副刊办得规矩、守正、有力、含蓄、斯文,还有生活调侃,使读者品出昂扬的滋味,正如作家井石所言,副刊散文具有油画的质感,音乐的旋律。在散文这一卷,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江河源》着力推出的一批各民族优秀的女作家,如裴林、邢秀玲、肖黛、梅卓、赵秋玲、辛茜等,她们的作品文笔优美、感情细腻,像高原独放的雪莲花,广为传扬,深受人们喜爱。
《文存》 “小说卷”中的精美华章。回望 《江河源》60年笔耕田园,在这里培育出许多优秀的文学新苗,成就了不少名流高手。他们感念副刊手把手、心相连的引领和扶持,感念副刊沃土上绽放精灵灿烂之花一样的欢娱和提升。以年代分野试举几例,随手拈来,并无挑选,上世纪70年代钱佩衡的《雪莲》;80年代察森敖拉的《铁嘴丹增》,王文泸、王贵如的《萨木乃赫》,井石的《人寿年丰》,陈元魁的《困惑》,余木水的《供销员的故事》;90年代杨志军的《共同虚构》,龙仁青的《牧人次洋的夏天》,肖黛的《从东南到西北》……珠玑满盘,篇篇出彩, 带给你的除了赏心悦目的欢愉,还有久久不能平伏的心灵神往。
诗歌历来被誉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它是人类精神高地上的精灵。诗作者德吉卓玛在《今天的日子》(外两首)中充满哲理地咏叹:“生活的诗歌乃是永恒不落的太阳”。诗人马丁《在雨天》(外四首)感慨“诗歌是诗人以朝圣的艰辛一步步走进真理”。诗人昌耀的吟咏充满哲理:“我这样扪摸辨识你慧思独运的诗章——为诗人吟咏、倾叙、喧哗的情态……只知语言同生命与爱的启动而被传授魔力。”后起之秀诗人宋长玥的《辉煌或静默》更是满含深情歌唱生活:“父亲们宁静如月光 如铁质 如闪耀在血液中的火焰 在黎明的水中 我默立在被鲜血和艰辛滤过的阳光下 怀念 航手……”
亚里士多德说过,诗高于史。有位作家同样感慨地说,诗高于史,诗贵于史,诗久于史,是因为史重事,事长太远而易逝。诗重情,情寻常而延绵。《文存》选编的诗歌,充分展示了诗作本应具备的轻灵、潇洒风韵和穿透历史的力量,展现高原独特的“诗文化图腾”“诗文化密码”“诗文化要素”, 揭示江河源之美的广泛包容性、多方覆盖性,使人记忆增厚加重,久为人们喜爱的诗文化从此忙碌起来,在体现大西北人身上负载的传统文化内涵方面,诗作了最好的试探。
《文存》各种体裁的作品淌进人们的血液,像精灵般舞弄人的心田。几代新老作者,在秀美的密林中采拾名卉奇葩,在湛蓝如海的大湖边捡拾五彩贝壳……捧读篇篇评论、散文、小说、诗章,令人热泪奔涌,热血沸腾,灵魂高扬,谁能替代?《文存》收录的作品总体精致,典雅,恰如三江源流淌的多彩河流,岂是在此几句浅陋的说道能够解析的?
捧读《文存》,你会叹服编者选编的准则、思路、旨趣把握。文辞讲究汉语言之美,内容或以新的见识、别致的意韵取胜,整个选编既仰慕名家之作,亦器重大众的“野笛横吹”, 着力显示时代生活质感。你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感到《文存》只取有关作家与时代、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方面弥足珍贵的信息和物证,对镶嵌趋时口号的“快餐文化” 是不屑的;只选用具有较高文学和文献双重价值的作品或章节;注意党报党刊所具有的包容性和覆盖面;按编年体的形式,保留时代印痕和作家文风演进的轨迹;对副刊《江河源》的编辑和老报人的作品稍有所偏重等。
如此选编,《文存》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了60年青海历史的画卷,既有青海重大历史进程的活动,也有各民族百姓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情景。副刊作品的文人们是敬业尽心的,他们及时敏锐地捕捉珍贵的心香一瓣,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和感受,令人感奋或悲伤,也发人深省。编者选编他们作品的起点思路清晰,紧紧把握关注人生必含的痛苦、磨难、追求等命题,从文化中找答案,相信艺术也有拯救精神的力量,充分展示富有个性风格的作品,选编摒弃生硬的形而上学逻辑表现,揭示人性中的长处和伟大,甚至使缺点也悦人眼目,鼓励人们做支配自我的强者,包括支配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痛苦,以此来使生活变得美好,引导人们成为生活中的诗人,这样的选编,实际上宣示一种新道德、新精神、新思想。《文存》没有用现代眼光去修改它们,使所选编的每一篇,每一章都打着时代烙印,保持原来的面貌,显示出内在生命力的强大,让我们充分体味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原生态的众生相,进而从本质上准确领悟毛泽东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作家、诗人们对高原清丽优美的描写和对人生富有哲理的雕塑,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使人领略到一股股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文存》60年的集结,英才密布,佳作喷涌,青海、西北乃至全国各民族文化人的激情都在这里获得熔铸和淬炼,反映了相当长一段历史,但又仅仅是一个开端。
《文存》60年作品的选辑相当特别,不是热闹一番了事,而是化大力气搜集、复原、整理,然后分门别类,用正式出版物的形式把它们保存下来,昭示于世,留传于后,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集粹,更成为文存类作品的典范。顺着这条线作一回望,我们看到《江河源》副刊编者们带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责任心,为集结60年副刊作品,作了海量的搜集、挑选、录入工作,其难度难以想象。这样的工作,其内在的理由和价值,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对文存的尊重。诗人昌耀在《江河源》副刊创刊40周年时发来贺词,揣想若能编选一套选集,“当也卷帙浩繁可观”。文存编者在《后记》中说,昌耀先生恳切的文献意识,终于成了副刊创刊60年作品集结出版的自觉。《文存》的选编成为了可学习的范式,编者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但对省级媒体平台创新发展是有价值的,而且对全省文学创作的记忆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