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梅
“幸福是天空的蓝,公园的绿,是回家路上的一抹晚霞。”提及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过去几年里,市民曾女士发现,不管是公园还是微绿地,生态品质都有很大提升。她常感叹:“生活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绿色福利’真是越来越多。”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近年来,四川突出“三个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环评审批、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等重点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中央考核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结果2019年、2020年连续位居“优秀”等次,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在天府大地铺展开来。
铁腕治污护“蓝天”
傍晚,绚丽的晚霞在达州城市上空不断变换姿态,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一季度主城区优良天数率达88.9%,同比增加15.6个百分点”的消息让达州市民倍感愉悦。
不仅是达州,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空气质量实现“开门蓝”,优良天数率为86.6%,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较三年均值(“十四五”考核基数)上升3.7个百分点。
近年来,四川省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紧紧围绕蓝天保卫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我们坚持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大片区例会制度,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实施特别排放限值;与重庆市协同立法、联动执法,开展毗邻地区交叉检查。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经过各地齐心协力攻坚,2021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率达89.5%,较2016年上升10.7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1.8微克,较2016年下降32.3%。全省15个重点城市中14个进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100位。
水清岸绿醉游人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西昌凉爽舒适的好天气吸引不少游客走进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他们或赏花拍照,或泛舟游湖。
位于凉山州西昌市的邛海属高原湖泊,是西昌乃至全凉山州人民的“母亲湖”。然而,由于围海造田、填海造塘、餐饮住宿等无序发展,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邛海湿地生态功能日趋降低。2006年,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缩减至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及以下,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想要保护邛海,首先要恢复周边湿地。”西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建钢表示。为此,凉山州、西昌市累计投入50余亿元,实施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三退三还”工程,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余人,分6期建成2万亩环邛海湖滨带湿地,成为全国最大城市湿地。
尤其是近10年来,西昌市树立了“修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通过实施立法保障、规划引领、生态搬迁、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让城市发展与邛海生态保护协同共生。
紧邻邛海景区的核桃村依山傍水,地理优势突出。2013年,核桃村以乡村康养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发展大型农家乐25家,民宿180余户,原本普通的渔村实现“华丽转身”。
从人进湖退到改土改田,从无序开发到划定红线,从农田鱼塘到湿地公园,从水质恶化到碧水连波,西昌市用十余年时间实现邛海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1年,邛海成功入选国家“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昔日“堆场”变“青山”
在大山里,吹着山风,赏着美景,与朋友踢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赛,是多么惬意。如今,在什邡市蓥华镇穿心店便有这么一处足球场。而这里,曾经是令人头痛的磷石膏堆场。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类化工企业在什邡遍地开花。什邡磷化工产业在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遗留下环境顽疾。经过30多年的发展,磷石膏越堆越高,灰色的“人造山”成了一座座触目惊心的污染“大山”。2016年,什邡市7处磷石膏堆场达到堆存量峰值2380万吨。
2017年,什邡市向磷石膏污染全面宣战,一手抓堆场整治,一手抓综合利用,编制“1+7”工作方案,以消定产,确保产消平衡,投资约3.32亿元对境内7个堆场进行规范整治。在穿心店堆场,曾经的磷石膏“大山”被削峰铲平、覆膜封存。经过规范治理,堆场周围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整治,只是还环境历史欠账;发展,才是实现可持续的永恒动力。”什邡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驰表示,什邡市鼓励企业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导磷化工企业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并持续推進产品由粗加工向精细化加工转型。
以生态手法修复磷石膏堆场,什邡市走出一条废渣变产业、渣山变公园、公园变景区的磷石膏治理新模式,被评为国家磷石膏综合循环示范市和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责编/黄薇)
【记者手记】
早晚跑步,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绿道或公园;到了周末,带上孩子走进绿色空间,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良好的生态环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承载着市民强烈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市更美丽,这意味更具质感、更高层次、更深内涵的幸福,也印证着近年来四川更加坚实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