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介图景分析

2022-05-31 14:27杨慧芸兰朵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图景新闻媒体媒介

杨慧芸 兰朵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1982年至2019年新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和梳理,勾勒新闻媒体向社会大众传递出的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共有知识和在媒体中塑造的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介图景。本文聚焦于时间维度下新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问题的关注数量和报道方式的变化,统计发现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从2016年开始大幅增长,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体认知与社会共识存在较强的契合关系。本文分析了新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特点,以此寻找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与智能技术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鍵词】人工智能创作;新闻媒体;报道

人工智能创作,作为科学技术创新中的“黑天鹅事件”,可以看作人工智能“右脑”能力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种释放。本文将对人工智能创作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媒介图景视为技术手段和文化发展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理论框架,分析新闻媒体如何呈现人工智能创作的技术发展。

一、人工智能创作与媒介图景

(一)人工智能创作

人工智能创作(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reation)是指在计算创造力领域,人工智能作为准主体,使用数据集作为原材料通过与用户交互而创造文学艺术作品的活动。①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关报道开始散见于我国的媒体报道中,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介对于该主题持续进行报道并且在近几年内关注度持续攀升。

(二)媒介图景

《辞海》对“图景”的解释为画面上的景物和景况,“图景”也被理解为是一种图像的串联。②印度裔美籍学者、著名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提出:媒介图景(mediascapes)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和散布信息的电子能力(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的分配,二是指这些媒体所生产出的世界影像。③媒介文化研究学者格罗斯伯格指出,媒介图景指的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电子设备的分布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④阿帕杜莱认为媒介图景为受众提供了丰富而庞杂的影像、叙事和族群景观,将商品世界与新闻政治世界混杂一团,成为一个复杂而相关联的大杂烩。对媒介图景的分析要关注它们的形式、硬件、观众以及它们的所有者和控制者的利益。⑤而格罗斯伯格认为,“媒体图景”和“意识图景”(ideoscapes)是紧密相关的意象景观,意识形态图景也是图像的串联,但它们往往具有直接的政治性。⑥

就我国而言,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媒介呈现出的报道图景与国家层面的“意识图景”关系更为密切。在人工智能作为国家顶层设计力推的国策之下,对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体报道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新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能够影响受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认知,也从媒体的角度侧面反映出人工智能创作技术在社会上的扩散情况,而在基于媒体报道形成的认知基础上引发的公众舆论,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媒介图景”的第二层意义上展开分析,将媒介图景视为技术手段和文化发展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理论框架,采用报道统计的方式,针对新闻媒体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所有报道展开分析,以期呈现新闻媒体对人工智能创作相关报道的生产与传播的总体情况。

二、媒体对人工智能创作报道的数据采集

(一)数据库选择

本文选取方正“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作为纸质新闻媒体报道资源库进行分析。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央报刊、地方党报、都市报、产业报等全国各级各类数字报纸共461份,提供1949年至今的全部报纸内容,提供的数据资源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出人工智能创作在纸质媒体中的报道情况。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包括纸质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资源都被激活,传统媒体生产的大部分内容,都成为流通到互联网环境中的公共信息而被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接收。⑦

(二)探索式搜索

本文对数据库的使用采用的是“探索式搜索”的方式。探索式搜索是指用户通过与系统交互获取信息、完成信息搜索的一个探索性、开放型的学习过程,主要在信息需求模糊、不明确搜索方向目标的情境下产生。⑧本文采用的探索式搜索包括了检索时间的探索(198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检索途径的探索(“全部”搜索)和检索关键词(“人工智能创作”类、“人工智能创作替代性词汇”类、“具体人工智能创作程序”类三种类型)的探索。

三、我国较早进行人工智能创作报道的报纸媒体及内容

(一)较早进行计算机设计图案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

1982年11月19日,《浙江日报》在第1版报道了题为《计算机智能模拟彩色平面图案创作系统在浙大诞生》的新闻,导语是:“一个技艺出众、不知疲倦的电脑‘工艺美术专家最近在浙江大学诞生。它的名字叫计算机智能模拟彩色平面图案创作系统。”报道中称,通过专家现场考核,认为这个创作系统属国内首创,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报道称,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教授欣然题字:“科学的创新,艺术的奇迹。”

(二)较早进行计算机作曲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

1984年12月18日,《杭州日报》第3版刊登了评论《没有灵感的“作曲家”》,对“没有灵感、也谈不上什么艺术修养的电子计算机居然也能‘创作音乐”的现象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三)较早进行计算机作诗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

1985年5月1日,《浙江日报》第四版刊登了题为《文艺的“侦探”》的评论,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化作一个幽灵——计算机来敲文学艺术的大门”,用计算机写出了诗,还是“最新潮流”的“朦胧诗”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较早进行计算机拍电影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

1985年8月9日,《浙江日报》第4版刊登了《用计算机拍电影》的消息,报道中介绍了1982年美国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朗特》使用了电子计算机“制作”活动图像达到15分钟长,235个镜头,并介绍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一些初步尝试。

(五)较早进行计算机作画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

1996年8月24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发了《向人类智能挑战》的针对潘云鹤教授的专访,专访中介绍了计算机作画的方法:“运用形象思维的计算机,就像人作画一样,首先学画素描,通过训练,获取各种几何形状表面上光线明暗的规律、色彩的知识和彼此间影响的规律。有了这些丰富的形象知识,计算机作画就能模仿画家搞创作,由逐点改为块状作画,能画出具有真实感的彩色物体。如果计算机学的知识包括敦煌壁画的纹理,那么创作的作品就具有敦煌风格。”

(六)较早进行计算机写小说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內容

1998年3月17日,《浙江日报》第5版刊登了《“电脑小说家”写出处女作》的消息。报道称,据新华社伦敦3月15日电,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研制出了能够写作一篇完整小说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这一“电脑小说家”的处女作是一篇400字左右的小说,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位教授之前同意一位博士生毕业而最终未能让他顺利毕业的故事。

(七)较早进行计算机创作对联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

2005年11月2日的《杭州日报》第1版和第7版报道了题为《全球计算机专家西湖论剑》的消息,报道了“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大型学术研讨会,提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会上展示了科研成果——计算机对“对联”。当输入“苏堤春晓秀”的上联后,计算机迅速对出下联“平湖秋月明”。输入“预防禽流感”,计算机对出“戒备艾滋病”。输入“西子盛装迎贵客”,计算机对出“南国新月照上宾”。

(八)较早进行人工智能编剧报道的媒体及其报道的内容

2014年8月7日,《天津日报》第17版报道了《“大数据”如何打造“全民电影”》的深度报道,其中介绍了“湖南卫视某部偶像剧编剧和百度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编剧联袂,使得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的案例。

四、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统计量分析

通过对1982到2019年全国461份各级各类报纸的报道情况统计,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情况为:

(一)媒体总报道量

1982年到2019年,媒体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总数达到5076篇,从1982年出现相关报道起,2016年至2019年出现了规模化的报道,报道量最多的年份为2017年,为1113篇相关报道,在2017-2019年的三年间,呈现较为均衡的报道状态,均处于每年1050篇以上的报道量。

(二)媒体报道中的报道对象的相关提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对人工智能创作这个主题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媒体的报道也呈现出报道对象提法不统一的特点。其中,媒体使用最多的是“机器人创作”类(机器人写诗、机器人画画等)报道,其次是“人工智能创作”类(人工智能写诗、人工智能画画)报道。

(三)人工智能创作不同类型的累计报道量存在差异

人工智能创作的不同类型中,媒体报道量最大的是人工智能绘画(1318篇),其次是人工智能写诗(816篇)和写小说(609篇),关注度最低的是人工智能设计图案(30篇)。

五、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体报道特点分析

(一)国家政策助力,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体报道量近年来大幅提升

从报道统计可以看出,1982年到2019年,有关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总计5076篇,1982年到2015年的报道总计1105篇,平均每年折合33.48篇,平均每天在新闻媒体上仅有0.003篇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关报道。而2016年至2019年,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总量为3971篇,平均每年折合992.8篇报道,平均每天在新闻媒体上有2.7篇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关报道。以上的数字充分说明,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媒体从1982年前后就有零星报道,但是从2016年以后新闻媒体的报道量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此外,人工智能创作的替代性词汇——写诗软件、写诗机、诗歌生成器的报道均出现于2006年,小说生成器的报道出现于2011年,之后都有一些小规模的报道和提及。2006年到2019年,共有239篇相关报道,其中2013年出现了一次相对集中的媒体报道,达到68篇。有关具体的人工智能创作程序的报道,最先报道的是2016年的作诗机器人薇薇,其余都是2017年以后进行的报道,报道量为286篇,其中媒体最为关注的是微软小冰写诗,相关报道共计69篇。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新闻行业在新闻创新中存在明显的“闪亮事物综合症”(Shiny Things Syndrome)——在缺乏明确的、以研究为基础的策略的情况下对技术的过分追求。从本文对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体报道量的统计中可以明显看出,2016年以后,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关报道大幅度提升,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关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与人工智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迎来第三次发展热潮的宏观背景紧密相关。

就我国而言,2016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10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12月,工信部颁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20年,人工智能又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可以说,从2016年起,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在国家强力助推下,包括人工智能创作在内的人工智能相关报道从2016年起出现井喷之势。在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了媒体对于人工智能的舆论引导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及时宣传人工智能新进展、新成效,让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年度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显示,66.8%的受访者对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其中21.4%的受访者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该报告认为,这得益于底层技术的进步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利好。⑨而Fast等学者对30年来美国《纽约时报》对人工智能(AI)的报道情况进行的研究也发现,自1956年以来,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普遍兴趣、认识和讨论一直有起有落。自2009年以来,《纽约时报》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急剧增加。⑩

(二)新闻事件助推,媒体报道对不同人工智能创作类型各有侧重

从报道统计可以看出,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类型的报道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其中,人工智能绘画类报道给予的关注最多。绘画是一种适合对公众展示的艺术创作形式,人工智能画展等本身就足以吸引媒体的目光,例如美图秀秀绘画机器人联手迪士尼开画展、微软小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或然世界”画展等都受到了媒体的关注。2018年10月,法国艺术团体Obvious利用人工智能GAN模型生成的画作《埃德蒙·贝拉米像》在纽约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3.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0万元)的高价卖出。据笔者粗略统计,该新闻的相关内容在我国报纸中的报道量超过100篇。

其次,人工智能写诗和人工智能写小说的报道也占据相当大比例。其中,人工智能写诗是所有创作类型中拥有最多可供普通用户使用的创作程序,虽然诗歌目前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文学样式,但是人工智能写诗便于受众体验,引发的话题度较高。2017年,微软小冰公开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7年相关报道量达到168篇,成为人工智能创作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带动人工智能写诗成为2017年媒体最关注的人工智能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写小说目前技术难度大,2016年日本人工智能写小说入围日本“新一文学奖”,成为媒体竞相报道和提及的重要事件,带动了人工智能写小说成为2016年媒体最为关注的人工智能创作领域。

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在电视研究中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他指出,“竞赛”“征服”和“加冕”构成了媒介事件的“脚本”。作为一种“电视仪式”,媒介事件与其他电视播出方式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向观众提供例外的事情去思考、去见证乃至去完成。正常的播出被终止并被抢占,我们受到一系列使日常生活变得特殊起来的特别声明和前奏的引导,待事件结束时,我们又被引导回原来的状态。在最具特色的事件中,干扰具有垄断性”。从媒体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来看,虽然人工智能创作在新闻价值中占据极强的“新异性”特质,本身就足够吸引媒体的关注,但是在不同的人工智能创作领域,借助人机创作竞赛获奖、作品展览、作品出版等新话题,人工智能创作成为媒体在一个阶段内的重点关注并进而成为新闻报道中的“媒介事件”,媒体对于这些人工智能创作内容进行大肆报道,使得这些事件的影响力急速扩大,事件本身蕴含的“人工智能挑战人类”的强大基因又在社会上引发大量焦虑,导致对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代替人类的论讨。以微软小冰出版诗集为例,微软旗下的人工智能“微软小冰”2017年出版了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收录了139首由微软小冰独立完成的诗歌,诗集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中国文化报》旗帜鲜明地刊登了一篇文章《小冰写诗,诗歌创作的反面教材》,称“小冰的詩猛一看有些朦胧的意味,仔细一读却生涩拗口,语病连篇,句子之间难以找到内在联系,意象的拼贴也毫无章法”,而澎湃新闻也针对这本诗集的出版刊登了《微软小冰写诗:人工智能对这个世界“漠不关心”》的文章,文章认为微软小冰没有表现出任何创造力,“当计算机成为大地的栖居者,它就真的可以写诗了”。

(三)认知迭代,媒体报道对人工智能创作的界定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征

从报道统计可以看出,“计算机创作”系列(包括计算机写诗、绘画、对对联、音乐作曲、写小说、设计图案、编剧等)在媒体报道中出现较早,从1982年开始就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出现,2007年到2015年报道量有所增加。据统计,1982年至2015年共有580篇相关报道,而2016年到2019年相关提法的报道量较之“人工智能创作”“AI创作”和“机器人创作”的提法的报道占比较小。从2016年开始,“机器人创作”“人工智能创作”“AI创作”等报道内容在媒体上大量出现,虽然媒体报道提法不统一,但是报道内容都指向了“人工智能创作”。其中,“机器人创作”在2015年以前仅有313篇报道,但是2016年到2019年飙升至1484篇;“人工智能创作”在2015年前仅有28篇报道,但是2016年到2019年的报道量达到1408篇;“AI创作”在2015年前仅有4篇报道,但是2016年到2019年也超过了报道持续时间最长的“计算机创作”,达到了545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后,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呈现出“机器人创作”“人工智能创作”“AI创作”以及“计算机创作”四类共存的局面。

本文认为,从统计的报道数据可以看出,面对人工智能创作这样的新事物,媒体的认知与社会的共识在同步地进步。从1982年至2015年,“计算机创作”成为媒体报道中主流的提法。“计算机创作”类报道虽然凸显了创作的硬件设备,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但存在提法笼统和不规范的问题。而从2016年开始,国家逐渐将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推动,“人工智能”这个词汇也因国家大力推动技术对社会的渗透而广受社会关注,使得2016年开始媒体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创作”“AI创作”进行相关内容的报道,更准确地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技术主体的特性。

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将人与技术的关系分为3类:“具身关系”是身体认知的放大,技术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不会注意到它;“诠释关系”是技术介于人与世界之间,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进而操纵世界的工具;“它异关系”是技术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不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是作为他者或准他者与我们相遇。从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过程中来解读媒体呈现出的人与技术的关系,“人工智能创作”“AI创作”和“计算机创作”类的报道可以看作是在报道中凸显人工智能与人的“诠释关系”;而“机器人创作”类的报道可以看作是在报道中凸显出人工智能与人的“它异关系”。虽然“机器人”具象性强,容易引起受众好莱坞电影似的想象,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人工智能创作都是以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存在而并非实体。当人们提到机器人的时候,更多的是实体存在的机器人,所以媒体“机器人创作”的提法虽然足够夺人眼球,但是更容易引导受众把人工智能创作与人类创作进行直接比较而产生危机感与敌意。

媒体市场争夺战在本质上可以被还原为对时间的争夺战,即对于人们消费媒体内容的时间的争夺战,而消费时间直接取决于人们的注意力在多大程度上被限制在媒体的内容之上,这也就是俗称的“吸引眼球”的战争。塞弗伦认为,受众接受和解读信息的时候必然经历选择性曝露的过程,即:人有一种倾向性使其曝露于与其态度相同的传播,并避免那些与其态度立场相左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2016年-2019年媒体报道“机器人创作类”的新闻最多,明显体现出媒体在报道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关新闻中刻意地迎合了受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认知、态度和心理立场,在新闻报道中有倾向性地强化了人工智能创作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性和危机感。

此外,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定义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闻工作者人工智能技术知识的不足。Ouchchy等在分析了英语媒体中的人工智能报道后指出,媒体对于人工智能报道内容上存在不成熟的问题,是因为这类报道是由对人工智能技术知识不足的作者撰写的,对相关研究的媒体报道和在媒体上的公开辩论,都可能使媒体对人工智能的报道在内容上更加复杂,从而有助于缓解确定性的缺乏。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认为,新闻媒介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报道,与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即有关人工智能创作的媒体报道受到了人工智能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刻影响,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个人意识等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的知识扩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地报道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领域的新探索,发挥了新闻媒体“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精神导线”的功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认知起到重要的塑造和推动作用。

诚如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针对人们对待电子技术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所有对电子革命的歌功颂德都有一套共同的理念,这些思想均传递着这样一个印象:电子技术是人类的伟大施主。同时,这些思想都将电子技术奉为人们期待的社会变革的动力、重建人道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回归珍贵的自然乐园的途径”。虽然新闻媒体在报道人工智能创作的过程中关注度有大幅提升,但是新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创作领域中出现的负面社会影响的舆论监督力度却有不足,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GAN模型(生成性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能够轻松实现以假乱真的图片合成和视频生成,人工智能人体图像合成技术(deepfake)可以生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和物体引发的身份盗用和假冒、人工智能创作对人类文化提出的挑战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还未更多地纳入新闻媒体的关注视野。

从新闻媒体对人工智能创作报道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闻媒体进行科学传播应该纳入一个长期的报道框架中有步骤地进行,吸纳专业人士进行研究成果解读,对新技术的利弊进行公开讨论,对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科技向善给予更多关注。国外学者认为,传媒应当成为一个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这个要求意味着,大型传播机构应当將自己视为共同讨论的共同载体。这意味着传媒巨头应当刊载一些异己之见,同时也不放弃传播自己观点的权利。正如尼尔·波斯曼对技术作出的指控:“失控的技术增长是毁灭人类至关重要的源头,它造就的文化将是没有道德根基的文化”。新闻媒体还应该承担起更多“机器文明时代的思想责任”。

注释:

①杨慧芸:《发挥人工智能创作的更大效能》,《社会科学报》第1724期。

②④⑥Arjun Appadurai. Modernity at Large[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pp35-36.

③⑤﹝美﹞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刘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46页。

⑦喻国明、姚飞:《媒体融合:媒体转型的一场革命》,《青年记者》2014年第8期。

⑧袁红、杨婧:《信息觅食视角的学术信息探索式搜索行为特征研究》,《情报科学》2019年第37期。

⑨《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年度专题研究报告》,艾媒报告中心,https://report.iimedia.cn/repo10/38979.html?acPlatCode=iimedia_data&acFrom=2020-04-18.2020年4月18日。

⑩Fast E, Horvitz E. Long-Term Trends in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AAAI Press, Stanford,2017,pp963–969.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麻争齐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第5页。

谢君兰:《小冰写诗》,《诗歌创作的反面教材》,《中国文化报》2017年6月30日。

夏永红:《微软小冰写诗:人工智能对这个世界“漠不关心”》,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2579?from=qrcode,2017-05-24/2020年2月15日。

王颖吉:《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

张慧元:《大众传播理论解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209页。

Ouchchy, L., Coin, A.,& Dubljevi?, V. AI in the headlines: the portrayal of the ethical issu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media[J]. AI & SOCIETY, 2020,35(4), 927-936. doi: 10.1007/s00146-020-00965-5.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第110页。

田秋生:《公共议题的媒介图景——医疗卫生报道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作者杨慧芸系大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朵系北京邮电大学数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刘徐州;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图景新闻媒体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雪中放牧新风景
Game of Drones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