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茁然
音乐会的节目单与文学作品的序言相似,旨在让听众迅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基本特征,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完满的听觉体验和更准确的精神领会。作曲家代博为作品撰写的介绍词,堪称整份节目单中最饶有趣味的文字。
“昨日,是一片记忆中的残垣断壁,是灌溉着希望的一片废墟,”作曲家如是写道,“刺耳的声音刺向未来,刺向回忆,却总带着落日的余晖。”介绍词既未提及作品采用了何种作曲技法,亦非阐释观点、提出命题,而是凭借诗化的语言,向听众传达了作曲家某些真实的生命经验。这份来自作曲家的引导相当“别致”:哲学词汇“非时间”、物理学词汇“运动”、重要文学象征“余晖”、作品的核心意象“废墟”……这些都是递给听众的抓手;文本重复、对称、循环的结构特征,似乎也别有深意;文字蕴含的宿命意味与作品标题的恬淡隽永形成了鲜明对比。仅仅是阅读介绍词,这部作品已经激起了我的强烈好奇。
由节目单引发的遐思,在音乐会当晚得到了真切的“落地”。
2021年12月4日,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在指挥林涛的率领下,与小提琴演奏家党华莉为听众带来了《追怀》(Saudade)的首演。于歌剧厅的寂静之中,音乐飘然降临。
《追怀》有一个柔美的开篇:木管与弦乐颤音悠游萦回,渲染出星斗遍布的梦幻氛围。然而,郁暗的色彩旋即浮现,在旋律的水面之下,半音性的内声部暗流涌动,多种打击乐的音响交错闪现,仿佛数支钟摆摇荡。音乐似在呈示人“灵光一现”之前处于混沌之中的潜意识状态。随着小提琴独奏正式转至前景,数股力量的抗衡就此开展。小提琴在奔突湍急中保持着自我秩序,尖利的铜管刺激着聆听者的神经,乐队奏出近似自然环境的神秘音响……数方构成的紧張和冲撞,既是人对时间的无情流逝发出抗争的喊叫,又是向听众直观地展示一幅画卷:现实瞬息万变,而过往的世界并不参与这一进程,仅仅“随着巉岩、石头和树林,在地球的日夜运转中滚动”。(选自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沉睡封住了我的精神》)
经过四个层次的推波助澜,音乐终于被推上第一个临界点。铜管引领着乐队进行咏叹,充满棒喝意味的管钟随之敲响。它让我想到夕阳下的罗马斗兽场,这一联觉想象与作曲家的“落日余晖”相仿。黄昏是白昼与黑夜之间的特殊时刻,也是永恒与虚无之间的境界。宗教性的钟声令听众忽而变老、忽而变年轻。紧接着的管钟则来自俗世的钟塔,它是转场的前奏:钟声响起,时间回溯,此一重梦境消隐,彼一重梦境袭来。竖琴与单簧管在召唤,大提琴柔和应答,音乐云卷云舒。追怀者向故土投注温情的凝望,听众随之漫游于幽静的野地,甚至听见狂风呼啸穿过。音乐引着听众做了一次普鲁斯特式的追忆,昨日的世界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一切情感与智识的来处。
乐队沉寂下来,时间在这一刻被按下暂停键,交由小提琴与逝去的往日时光对话。党华莉对“追怀者”这一形象的诠释相当高级,在她的演奏中,听众可以感受到升华的宁静和本真的纯净。第一次抒情高潮中出现过的旋律素材多次变形再现,长歌当哭。第二次抒情高潮中,钟声引着听众前进,迎来辉煌壮丽的歌咏。旋律极尽荡气回肠处,乐队陡然敛息,庞大的想象刹那乌有,弦乐颤音、似有若无的打击乐弥散成瑰丽的星云,如彗尾般闪耀。木管富有生命暗示,带来了回归的召唤。乐段的交接部分有一处换气,指挥的处理堪称极妙——此处“换气”并非指演奏者的气口,而指聆听者在音乐体验中的换气:聆听者的呼吸被长笛的气息所牵引,在长笛袅袅将尽、聆听者肺部紧缩之际,钟声如期而至,恰逢聆听者吸气的时机——真是“生”的换气!新生、复活的钟声,唤醒了冥想中的追怀者。音乐“来时好比流水,去时如风吹”(《柔巴依集》),几番依依回望后,渐次隐没于滚动的鼓点、涟漪与空谷回响中,追怀的帷幕徐徐落下。
聆听完整首音乐后,我感到作品本身是关于“废墟”的一个寓言。音乐中几乎没有出现“新式”音响,恰恰相反,许多似曾相识的乐思隐藏其中,为听众带来了超时空的聆听体验。作曲家似乎将“废墟”作为一个形而上的对象、一个关于人类普遍经验的隐喻进行沉思。“废墟”中并非死寂和虚无,而是文明的历史,冥冥中神光辉映的处所。“追怀”这一标题,抑或有另一重含义:在存在的意义上,逝去的过往即永恒的乌有之乡。追怀,不止是抒情的咏叹,更是对自我起源的追寻和归返,而这注定是一场甘甜与荒凉交织的旅途。
引人注目的另一点是作品忧郁的氛围。音乐语汇作为作曲家思想的外化,是聆听者理解音乐意图最直接的途径。我想,这种忧郁一方面来自被时间遗弃的失落感,究其根源,与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境况”(thrownness)不无关联。另一方面,来自“启示闪现”的洞察感。值得一提的是,《追怀》的忧郁表达实际上是强烈的求生意志的体现。作曲家借由诗性的音乐,抒发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通过艺术创造,呈现某种人类生存状况,令他者获启发,给自身以解答。
“追怀”在常识中是私人化的行为和体验,音乐亦不可避免地有强烈的作者存在感。然而,尽管潜藏着个体经验的碎片,除了唤起“遥远的相似性”(霍金语)以外,《追怀》唤醒的更是一种集体记忆:我们身处的世界正逢巨变,生活不复从前。我们追忆往昔的美好,甚至期待在未来拥有能与昨日重逢的可能性——哪怕只有片刻的重逢。
作曲家给予了听众一个机会,让我们从尘嚣中短暂脱身,驻足回望,让大家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略感疲惫的心灵在这里复苏、感动。作品抛出了一个命题:在用音乐对抗流逝的同时,如何在“今”的迷茫与“昔”的难舍中获得自洽?我的回答是:我们终其一生,只能获得局部的自洽。真相与迷茫往往如影随形,值得我们终生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