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彦
她是史上首位创作交响曲的女性作曲家,
是一位对年轻的海顿日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女性,
是梅塔斯塔齐奥的养女和财产继承人,
曾师从于著名的音乐教师波尔波拉,
莫扎特等维也纳音乐家都是她家庭音乐会的座上客,
她曾经的左邻右舍都是载入史册的人物……
她便是玛丽安娜·马提内斯(Marianna Martines,1744—1812),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女歌唱家、钢琴家和作曲家。
玛丽安娜·马提内斯的祖父是一名西班牙士兵,后定居于那不勒斯;她的父亲尼克洛成长于那不勒斯,也曾在军队谋职,之后便改弦更张,在教皇驻奥地利大使馆中担任外交官。1774年,玛丽安娜的兄弟因服务于帝国,而荣获贵族称号,因此其姓氏中增加了“冯”(Von)。
她父亲青年时代曾定居意大利,并结识了诗人佩特罗·特拉帕西(Pietro Trapassi),他就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正歌剧脚本作家梅塔斯塔齐奥。1730年,梅塔斯塔齐奥被维也纳帝国任命为桂冠诗人。从1734年开始直至1782年去世,梅塔斯塔齐奥一直与马提内斯家族生活在一起,对玛丽安娜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提内斯一家在维也纳的住所至今仍矗立于科隆市场,每一楼的居住者都声名显赫。其中住在一楼的是埃斯特哈齐家族的皇太后,二楼为意大利作曲家和教师波尔波拉,三楼是马提内斯一家,当时还在为生计苦苦挣扎的青年约瑟夫·海顿就住在阁楼之上。最终这栋楼中所有人的生活都被紧密相连,这无疑要归功于玛丽安娜。
梅塔斯塔齐奥发现了幼年的玛丽安娜的音乐才华,便开始监督她学习音乐和其他学科。他先安排她跟随海顿学习演奏键盘乐器,随后又将她介绍给波尔波拉学习声乐。因此,波尔波拉得以与海顿相识,并聘其为助手。玛丽安娜在学习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作曲天赋,因此她拜师约翰·阿道夫·哈塞(Johann Adolph Hasse)和宫廷作曲家朱塞佩·邦诺(Giuseppe Bonno)进一步学习作曲知识。随后在她的引荐下,海顿结识了哈塞和邦诺,这位阁楼作曲家的事业也因此而蓬勃发展。
玛丽安娜所受的教育远远高于当时女性阶层的受教育标准。她的母语是意大利语和德语,此外她还精通法语,音乐学家查尔斯·伯尔尼(Charles Burney)访问维也纳的时候,发现她竟也能说英语。
玛丽安娜自幼年起就开始在宫廷表演了,海伦·韦斯利(Helene Wessely)曾评价道:“她以优美的声音和键盘演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1761年,玛丽安娜的作品获得了皇室的认可,维也纳最大的音乐赞助人玛丽亚·特蕾莎皇后(Maria Theresa)被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深深吸引。成年的玛丽安娜经常为玛丽亚·特蕾莎皇后表演,甚至被要求献上自己的作品。1773年,她获得了“博洛尼亚爱乐学会荣誉会员”的称号,成为第一位加入此协会并获此荣誉的女性。
玛丽安娜和她的姐姐在家里举办音乐晚会。每周一次的音乐活动吸引了许多贵宾,包括爱尔兰男高音歌唱家迈克尔·凯利(Michael Kelly)。莫扎特也是晚会的常客,他还创作了四手联弹的钢琴奏鸣曲,与玛丽安娜一起演奏。莫扎特的《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就有可能是为玛丽安娜而创作的。玛丽安娜也是一名教师——她曾创办歌唱学校,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女性成为一流歌手。
玛丽安娜和姐姐都没有结婚,她们一直照顾梅塔斯塔齐奥直至他去世。梅塔斯塔齐奥将他的遗产留给了马提内斯家族。玛丽安娜得到了两万弗罗林、梅塔斯塔齐奥的羽管键琴和他的音乐藏书。这笔巨大的遗产使她在没有配偶的支持下依然能够全职创作音乐。
玛丽安娜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808年3月23日,她参加了由萨列里指挥的海顿清唱剧《四季》的演出,以此向海顿表示致敬。1812年12月13日,玛丽安娜因肺结核去世,葬于圣马克公墓(St. Marks Cemetery)。
玛丽安娜的音乐作品多达两百多部,主要创作声乐作品,并且她是这些作品的首演者。从作品中宽阔的音域和困难的花腔来看,玛丽安娜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对此,伯尔尼曾提到:“她的演唱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她唱了两首由梅塔斯塔齐奥作词、自己作曲的咏叹调;她还在羽管键琴上伴奏……在演奏利都奈罗时,我发现了她极其灵巧的手指……唱完两首歌之后,她又在羽管键琴上演奏了她自己创作的一首很难的练习曲。速度很快,而且非常准确。”
玛丽安娜还写过意大利语的世俗康塔塔和两首清唱剧,这些作品的歌词是她的导师梅塔斯塔齐奥写下的。其中,清唱剧《救赎者艾萨克》(Isacco figura del redentore)于1782年首演于音乐之友协会(Tonkünstler-Societ?t)的系列音乐会上。目前已知她最早的作品创作于1760年,这部《D大调弥撒》为莫扎特的弥撒K.139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她传世至今的作品还有四首弥撒曲、六首经文歌等。此外,她还写有三部键盘奏鸣曲(堪与C.P.E.巴赫的键盘奏鸣曲相媲美)、三部键盘协奏曲和一部交响曲,后者是最早一部由女性创作的交响曲。
这部《C大调交响曲》的配器包括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把圆号与弦乐组,演奏时长约十三分钟。在贝多芬出生的那年,年仅二十六岁的玛丽安娜以她熟知的维也纳风格创作了这部交响曲。作品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优雅而庄严,节奏充满活力,长短不一的乐句此起彼伏。流畅的长笛线条弥漫在缓慢的乐章中,而终曲则是充满活力的八三拍舞曲。
玛丽安娜至今约有六十五部作品传世。遗憾的是,1927年的一场大火将她的很多手稿烧毁了,这也使我们很难追溯她音乐创作的起点与终点。
玛丽安娜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曾享誉整个欧洲,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能在音乐家云集的维也纳名噪一时实属不易。与那时的大多数男性作曲家不同,玛丽安娜并没有就职于教堂或皇室,她凭借自身对音乐的热忱完成了这些作品。然而在她去世以后,由于父权制、厌女症以及古典音乐行业的偏见,她的音乐遗产被迅速抹杀,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得以被逐渐挖掘。
2010年,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欧文·哥特(Irving Godt)在罗彻斯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玛丽安娜生平的第一本著作《玛丽安娜·马提内斯:莫扎特和海顿的维也纳女作曲家》(Marianna Martines: A Woman Composer in the Vienna of Mozart and Haydn)。这本书的素材在2001年基本搜集结束,但在2006年哥特教授去世时,书稿仅停留在草稿的状态。随后,音乐学家约翰·莱斯(John Rice)接过了这项任务,将这些手稿整理成书,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这位成长于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女性音乐家的音乐人生。这部著作将玛丽安娜称作女作曲家,大部分著述会将女性作曲家描述为异常现象——被男性包围的孤独的女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一步思考。玛丽安娜传奇的人生经历早已使自身超越了性别,凌驾于作曲家的身份之上。
而事实上,十八世纪后期的维也纳不只有玛丽安娜一位女性作曲家,其身后有一个蓬勃发展的维也纳女性音乐家群体——海顿曾经委约创作作品、莫扎特与萨列里都为其题献过作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冯·帕拉迪斯(Maria Theresia von Paradis);著名的韦伯四姐妹,她们都是歌唱家;令人嘖啧称奇的南内特·施特莱歇尔(Nanette Streicher),她是传奇的钢琴制造商、钢琴家和作曲家;还有钢琴家芭芭拉·普洛耶(Barbara Ployer)和特蕾丝·詹森(Therese Jansen),她们都是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忠实拥趸。
在玛丽安娜去世之后,一大批女性作曲家闪亮登场。她们在音乐机构工作并创作了更多、更大型的音乐作品。比如路易丝·法伦克(Louise Farrenc)成为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与男性音乐家同工同酬,并创作了三部成熟的浪漫主义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艾米丽·迈耶(Emilie Mayer)担任了柏林歌剧学院的副主任,并创作了七部交响曲。
尽管玛丽安娜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独创性,但其风格相对保守。在以创新为主导的十九世纪,她黯然失色,最初的导火索来自一位维也纳女小说家卡罗琳·皮克勒(Caroline Pichler)的回忆录中的负面评价。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玛丽安娜也不过是历史书中的一个脚注。然而,对于历史边角的兴趣,引发着爱乐者对女性作曲家的持续关注,玛丽安娜的音乐在当下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