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 本刊记者 李蕙君
专家支持/范斌
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中风又叫脑卒中,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四高特点让人谈之色变,而更令人不安的是,中风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很多现在流行的生活习惯也为中风开启了“加速器”。
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医学上所说的脑卒中,就是我们俗称的脑中风,卒乃急骤突然之意,即指这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是血管堵了;出血性卒中是血管破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范斌说,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据统计,在脑卒中患者中,高达67.3%-80.5%的脑卒中病例归因于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 ),6.5%-19.6%为脑出血,0.8%-7.0%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0%-14.5%为其他类型。因为脑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脑血管阻塞,称为“缺血性卒中”。脑血管内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栓塞则是脑血管被称为栓子的异物阻塞而引起。脑血管严重阻塞可引起“脑梗死”,轻度阻塞或阻塞后再通引起一过性脑损害的症状,医学上称为短暂性缺血发作。脑出血是因为脑血管破裂或脑动脉瘤破裂,前者血液溢出到腦组织内,俗称“脑溢血”;后者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
日常“小中风”症状别忽视
很多脑卒中患者,在开始时症状较轻微,就是因为判断得不准确,而错过了治疗良机。“我们曾收治一位患者,平时身体强健,有一天早晨醒来后,一直哈欠连天,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的嘴角有点歪。他嫌去医院麻烦,以为休息休息就能好,结果拖到第二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左侧身体完全没有感觉,已经无法起床了。经过检查,患了脑梗死。”范斌惋惜地说,这位患者到医院距脑梗死发作的时间已经过了20多个小时,梗死区的脑细胞已经全部死亡,即使血管再通,死亡的脑细胞也不可能再生了。
范斌特别强调,在发生脑卒中之前,许多人会有一些“小中风”症状,小中风又被医生称为“暂时性缺血中风”,其常常发生于中风前的几天之内,因为小中风的症状较轻,病发短暂且症状常见,所以常被大家忽略。若置之不理,三个月内中风几率可达30%至50%。因此,及时发现中风的前兆信号,对于预防中风来说至关重要。
中风前典型症状不能忽视
“卒中发病前期是有征兆的,遗憾的是很多患者没有意识到病情,耽误了黄金救治时间。”范斌说,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相对年轻一些的人,在出现中风前兆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没准累了,先休息一下!但实际上,一些中风前典型症状绝不能忽视:
★哈欠不断
频繁打哈欠可能不代表犯困,而是脑中风的先兆。正常的打哈欠是人大脑自发进行调节的一种行为方式,但频繁打哈欠可能由于脑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研究发现,有70%的脑中风患者,发病前5~10天,均有频繁打哈欠的异常表现。
★喝水频繁呛咳
大家印象中的脑中风,会出现口面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但持续的饮水呛咳,患脑血管病的可能性也很大。这是因为吞咽的过程是通过喉返神经和舌咽神经指挥的,而中风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神经出现问题导致咽部感觉丧失、反射失调,使得水及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
★一过性头眩晕
突然头晕目眩,几秒就恢复正常,这在医学上称为一过性眩晕。但如多次反复发作,则需要注意了,这可能是由于大脑短暂性缺血所致,中风发作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识别脑卒中记住“120”原则
范斌介绍说,两种类型的脑卒中,如果是脑出血,多在白天活动时发病,病情进展往往会较快,也更危重。如果是脑梗死,多在晚间或是凌晨发病,病情初时可能会很轻微,但会持续进展,在三天左右达到高峰期。
脑卒中发生后,最佳抢救时间只有6小时,而且时间越短越好。每1分钟都有大量的脑细胞在死亡。“快速识别症状,及时寻求救治,是脑卒中急救成功的关键。”范斌进一步解释说,卒中的识别应掌握“120”原则,即一看一张脸( 1 ),有无不对称、口角歪斜等表现;二查两只胳膊( 2 ),看俩胳膊平行举起时是否有单侧无力的表现;三聆( 0 )听语言,看是否有言语不清、表达困难等表现。有上述任何突发症状,需快速拨打120。
【 小贴士 】
患者和患者家属想第一时间识别是否脑梗,可让患者做三个动作:
1.是否能复述一句完整的话,如果发现患者很难连贯说一句话,说话含糊不清要注意了;
2.请让患者露出牙齿微笑,如果微笑很困难,请让他做第三步;
3.让患者举起双臂,保持10秒以上,如果上肢无力举起,此时要及时送医院了。
久坐、熬夜加速血栓形成
一名21岁的大学生感到左手发麻,片刻之后突然间没有一点力气左上肢完全瘫痪;一位年轻患者在打篮球时突然头晕右侧肢体没有力气;17岁的小唐在骑电动车时腿部失去知觉,3名患者最终都被医生诊断为脑血栓。范斌表示,不良生活习惯是中风向年轻人“靠拢”的主要原因。
“久坐不动的现象在如今越来越常见,多数人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天需要坐在电脑前长达数小时甚至十数个小时,可导致血液流动变慢,从而影响到心脏、大脑的供血。由于血液流动变慢,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血液中容易堆积一些‘垃圾、‘毒素,久而久之,便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范斌说,此外长期熬夜可导致大脑皮层神经功能失调,使血管发生痉挛,血压升高,久而久之,可诱发高血压,造成动脉硬化,也会加速血栓的形成。
别把打呼噜不当回事儿
朱先生是位37岁的上班族,在上班过程中突然出现左侧手脚持续性麻木乏力,被诊断为脑卒中。“导致朱先生中风的罪魁祸首是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呼噜。”范斌指出,打呼噜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这个危险因素往往会被患者、家属甚至医务人员所忽略。
“研究发现,50%-70%脑卒中患者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两者互为促发因素。”范斌指出,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缺氧,进而引起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减缓,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内皮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危害,一旦持续加重,就会引发脑卒中等疾病。因此,对有睡眠呼吸紊乱的高风险人群,如打鼾、肥胖、下颌后缩、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白天嗜睡、夜尿增多等,有必要进行睡眠呼吸监测,通过监测鼻气流、血氧饱和度、脉率指标,生成诊断报告,为中风患者或者想排查中风危险因素的人群提供依据,帮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我们一位48岁的患者,是多年的高血压患者,一直依靠药物维持血压。某天早晨刚起床时晕厥,半身不得动弹,送往医院诊断出来脑中风。患者很不理解,为什么一直服用降压药还会中风呢?”范斌说,这位患者来了之后我们才了解到,他是最近工作忙,压力大,又熬了几次夜。像这样连续休息不好,加上情绪焦虑,血压波动大,就会诱发中风。
范斌表示,避免血压波动大是防治中风的关键。很多人只注意白天的血压,而忽略夜间的血压。往往吃一次药后,血压会降下来,但半夜血压高得可怕,自己深陷中风高风险中却浑然不知。
“我还有一位42岁的患者,起床后突然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右侧的肢体也不能抬起穿衣服,吓得他连忙强撑爬起来,叫醒家人将其送到医院。经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他的‘病根是血脂超高。”范斌说,这位患者是业务骨干,总出去吃饭喝酒,高血脂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并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这些都是引发缺血性中风的高危因素。此外,预防中风还要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有代谢障碍或异常的表现,加上体内长期高血糖会使血液粘稠度上升并损伤血管,血液流动缓慢就会促进血小板的聚集,血栓流经大脑就会诱发中风。
年轻人还应关注“先天性”病因
“前段时间我们接诊了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突然感到自己半边身体无力,过来一查就是中风了。”范斌介绍,除了一些基础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现在由于先天性的原因导致的中风也不少。这位90后患者的病因是心脏卵圆孔未闭导致,由于心脏卵圆孔未闭,栓子会“乱跑”,也会造成脑卒中的发生。
范斌介绍,年轻型脑中风与老年型脑中风原因略有不同,治疗上也有所差异,因此年轻人需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疾病,如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虽然中风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也有研究证实,如果你父亲或母亲在65岁之前曾经患过中风,那么你得中风的几率就会增加三倍。这大概跟家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但这也足以锁定部分中风高危人群。
日常“防风”谨记三原则
范斌表示,日常生活中,保护好血管,预防中风,还是有原则可循的:
★“查”
1. 自我检查
平躺在床上,把脚举高,45度,2分钟,然后观察两条腿。如果有一条腿苍白,甚至有点蜡白,感觉腿的皮肤有点透明状,等脚拿下去,恢复正常坐姿,这条腿会发生微红,说明这条腿缺血了,这时,要警惕血管堵塞。
2. 医院检查
主要是静脉抽血检查血脂、血糖、血压、肝功能,及仪器检查脑部CT、核磁共振、颈部彩超等。
★“动”
养成运动的习惯,最好每周运动3-5次。适量的运动,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
大步快走是一项不错的运动,可增强肌耐力,增强血管弹性。每次运动持续30到60分钟。切记,运动前一定要热身,以防肌肉、韧带损伤。
★“吃”
用“病从口入”来形容血管疾病,是很贴切的。偏爱吃肉、吃菜太少,很容易增加血管内废物,诱发斑块沉积。以下食物能帮你预防血管老化——
1.西红柿
经常吃些西红柿,有利于增强小血管功能,预防血管老化。此外,西红柿中还含有类黄酮,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护血管,预防血管硬化。
2.大蒜
研究发现,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可减弱肝脏中合成胆固醇的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保护血液维持在健康状态。大蒜中还含有大蒜新素,可以减少血液中胆固醇,阻止血栓形成。
【 小贴士 】
学习两個“清栓”小动作
1. 按摩颈部少中风
将双手摩擦发热后,按摩颈部两侧,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
这样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胆固醇沉积,促使已硬化的颈部血管恢复弹性,改善大脑供血,预防中风发生。
2. 空抓手防脑溢血
左右手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各做400-800下。
缺少锻炼的右脑血管壁异常脆弱,经常锻炼左手,可以锻炼右脑,减少病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