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兆鑫
得物,又出事了?以“专业鉴定”二字出圈的潮流电商APP,近日是因为用户投诉“未经同意、随意删除手机维权证据视频”的爆料,冲上了热搜。对此,得物连发两条回应。
11月13日晚间,得物在官方微信发布的第二次回应里,表示经核实得物APP并未删除用户手机相册中的原视频,为避免占用用户手机空间,该删除行为针对的是临时缓存文件。但就此说法,原爆料人并不认同,在其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他晒出了视频的删除路径,清晰指向了从“图片库”到“相册”再到“最近删除文件”。
手机APP究竟能否远程删除用户手机文件,背后涉及的隐私问题谁来保护?
前身为潮鞋二手市场享有盛名的“毒APP”,从被消费者看重的专业第三方鉴定能力,到如今“质量门”事件不时发生。此次事件争议不断,究竟为什么刺痛了消费者的神经?
南都湾财社将聚焦“得物疑似删除用户视频”事件背后的两大争议。
网友称:得物删除其上传的维权证据视频
得物回应:删的是缓存
11月12日晚,网友达蒙(化名)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得物疑似私自调用了其手机权限,删除了他上传的维权证据视频。
在其爆料视频里,网友给大家展示了手机收到的一条拦截信息,“检测到了‘得物删除了视频,已成功拦截”。而在该信息的底部,手机也提醒用户可以前往“图库>相册>最近删除”中查看。
据达蒙介绍,他双十一通过得物APP购买了全新的东西,没想到却收到二手货。当时,他录了两条视频,一条是开箱视频表明商品有问题,第二条则是拿去专柜做对比的过程,希望以此作为证据加快与客服的沟通。
不过,还没等到客服的联系,网友达蒙却先收到了华为手机的系统消息提示,也就是前述提及的手机拦截信息。
在达蒙看来,不经用户同意直接删除用户手机视频,则是违法犯罪。“挺刑的”,爆料视频中达蒙生气地表示,已多次催促人工客服与其联系,无果后他把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提醒其他消费者不要也吃这个亏。截至发稿前,该爆料视频已累计收获56.9万点赞和7.4万评论。
13日下午,得物发布了《关于一位用户反馈“华为手机提示得物删除照片”的说明》,称已第一时间联系该用户及手机厂商核查。
得物表示,平台完全没有任何动力去做删除用户相册等不合规的行为;同时,对于用户的海量视频内容,得物没有相应技术能力进行批量识别,甚至定向删除。在回应里,得物表示此前多家国内知名APP都曾遭遇类似情况,“当APP对产生的缓存文件进行管理操作时,手机系统会将其误判为异常行为,并出现类似的误报。”
13日晚间,得物再次发布详细声明,解释整个事件经过。并且重申,并未删除用户手机相册中的原视频,只是为了避免占用用户的手机空间,删除行为针对的是临时缓存文件。
不过,网友达蒙并不买账,其再次在其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回应,强调手机拦截信息已清楚看见删除路径,并表示对应的两段维权证据视频已经被删除至了“最近删除文件夹”,称与平台“硬刚到底”。
按照得物的初次回应,得物无动机也无能力定向删除用户手机中的视频。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争议的焦点在于,APP是否真的可以远程删除手机相册里的视频?如果可以,这一行为是否涉嫌违法?普通人又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個人隐私呢?
针对这一争议焦点,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了多位网络安全行业技术人士。
相关技术人士向记者指出,如果用户同意APP获取手机的存储和相册权限,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是可以实现远程删除相册内容的。“不过,一般情况下,如果仅被授予了‘读取权限,APP是只能读但不能修改内容的。但如果用户授予了‘读写权限,或授予的权限中包含可以‘修改、‘删除等相关的内容,则APP是可以修改/删除(相册中)内容的。”
针对究竟何时是“读取”,何时是“读写”,技术人员表示,不同型号的手机系统和APP对此规定不同,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谨防允许APP修改自己的相册内容。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一款华为手机系统中看到,APP设置中的媒体和文件一栏,有“允许应用修改或删除存储卡中的内容”的选项。这也意味着,如果用户针对某APP开启了这一功能,从技术上来看,这款APP或可实现远程修改/删除用户手机存储卡中的内容。
那么,APP修改/删除用户手机中的内容是否涉嫌违法?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琮玮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要考虑APP获取个人信息是否涉嫌违法违规,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首先,用户是否授权同意了APP获取/修改/删除存储中的内容?如果同意,还要考虑APP是否存在过度索权的问题。
王琮玮表示,部分APP出于某种目的,会向用户索取授权服务。这时需要判断,服务商索权的目的与它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是直接关联?
“有时如果用户不授权同意,则某一类服务就没办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它是符合一个目的性原则的,这种授权就可以。但如果APP向用户索取的权限与它们提供的服务没有任何关联,这时还要求用户授权,那就是违法的。”王琮玮指出。
因此,在用户使用APP的过程中,王琮玮建议,首先要认真阅读用户协议,尤其是其中涉及授权个人信息使用的部分。此外,对于每个应用中的通用功能,尤其是涉及隐私相关内容,用户最好能够逐项检查,对于使用频率较低、完全不使用的项目,及时关掉相关授权。
以专业鉴定起家,得物目前在消费圈却频频遭遇“质量门”与“投诉维权难”的槽点。
2015年,得物的前身“毒APP”上线,创立之初为主要面向球鞋爱好者这一类消费群体的咨询信息分享和有偿鉴定平台。2017年8月,得物正式推出交易功能,其“先鉴别、后发货”的服务模式,受到了潮购社区的追捧。
据了解,得物在交易过程中会收取卖家六项费用,包括技术服务费、转账手续费、查验费、鉴别费、快递费和包装服务费,整体抽佣比例在10%以上。对于有鉴定需求的消费者,也可以在平台支付费用鉴别购买自其他平台的消费品。
正是因为切中了专业第三方鉴定的消费痛点,得物的品类也从最初的球鞋逐步拓展到服装、腕表、箱包、配饰和美妆等领域。
2019年4月得物完成来自DST Global的A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超10亿美元,全面对标美国的二手球鞋交易平台StockX。但高估值背后,却是得物的消费投诉一直不少。
南都湾财社记者搜索黑猫投诉发现,近30天内得物累计的相关投诉量近2200个。当中,关于货不对板怀疑售假、退货退款不畅、指定物流公司等成为投诉关键。
早在2020年6月,中消协就曾因假冒伪劣等问题点名过得物。当时的得物还宣称与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达成了合作,然而后来被媒体爆出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并未与得物达成实质性合作。
2022年1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直播电商产品质量的调查结果。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各大电商直播平臺进行抽检,其中得物不合格率高达50%,一半商品不合格成为当时不合格率最高的平台。
一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反映称,其在得物购买的祖玛珑香水“味道不对”,而在她与客服的沟通中,也清晰看到客户要求消费者提供货不对板的第三方鉴定结果。“但你说的这些鉴定平台,都是你们有合作关系的啊。”对此,爆料人也提出了反问。
实际上,由个人卖家和企业卖家共同入驻的得物,其实质还是一个二手电商平台。在同时提供鉴定与交易双功能后,如何避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仅靠鉴定很难完全杜绝漏网之鱼,实际上在海外已经火起来的二手交易大平台,也有同样的烦恼。
今年上半年,据彭博社报道,字节跳动有意出售潮鞋电商平台“得物”低于10%的股权。曾经在抖音上经常看到的得物推广,似乎也少了身影。以专业鉴定出圈,本质靠优质服务获客留客的得物,未来又该如何更好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