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菊开满庭香

2022-05-30 00:22李选萍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故园东篱重阳

李选萍

古典诗词的百花园里,五彩缤纷,暗香盈袖。菊,便是其中一员。它或清新高雅,或蕊寒香冷,或隐逸高洁,或坚韧不屈。菊是花中的隐逸者,是诗中的真君子。在诗人笔下,菊千姿百态地盛放,只管将满庭芬芳,溢满人们的心房。下面,让我们循着那一缕幽香,走进古诗词,去欣赏满园芳华。

【飞花妙语】

一、超然淡泊隐逸者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二、坚贞不屈进取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三、感时伤怀游历者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其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解令飞花】

一、菊,隐逸超脱、淡泊名利的化身

古代诗人仕途受挫、人生失意之时,往往选择避世隐逸,寄情山水,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菊,便成了诗人笔下隐者高士的化身。如元稹《菊花》中的“秋丛绕舍似陶家”句,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写出了秋菊之多、花开之盛,绘出了一幅淡雅明净的隐士生活图景。“遍绕篱边日渐斜”写出了诗人专注看花的情形。“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遍绕篱边”以至不知日之将夕,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跃然纸上,因喜爱而流连忘返的情感溢满字里行间。

而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则不事雕琢,明白如话,平而有趣,淡而有味,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位至诚至静的隐士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让人感受到了出于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只有像陶渊明那样不愿随俗浮沉、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二、菊,坚贞不屈、锐意进取的象征

菊,虽开在万木萧疏的寒秋,它却精神抖擞,凌霜开放,表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比如苏轼《赠刘景文》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两句,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接天的荷叶和映日的荷花,早已翠减红衰;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已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诗人将描写的笔触伸向菊枝,说明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充分体现了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而郑思肖的《寒菊》,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人一生为保宋抗金奔走呐喊,宋亡后,他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不愿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表达了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彰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三、菊,漂泊辗转、感时伤怀的寄托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一些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悲愁思乡,或感时伤怀,常借重阳习俗一吐胸中块垒。

例如,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其一》中的“寂寞東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两句,以“寂寞”为基调,极写菊花的孤独。“湿露华”谓菊花之鲜嫩,“金靥”喻菊蕊之娇美。“照泥沙”与“寂寞” 相呼应,使寂寞的氛围更加具体可感。诗句写重阳后菊花娇美艳丽,却只能在寂寞中带着露水开放,花蕊娇艳却只能照映着泥沙,无人观赏。世人无知,菊花如此美好却遭受冷落,令人感叹。

再如,杜甫漂泊夔州时写下《秋兴八首》。杜甫晚年多病多愁,因为战争常年漂泊在外,心情抑郁悲凉。《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由景入情的佳句。试想去年诗人也面对丛菊,也是类似的心境,那种羁留在外的伤感,那种悲凉孤苦的境遇,全在一个“泪”字。而一个“系”字,更是一语双关,写出了自己最浓的乡情。孤舟停泊,舟系于岸;人在他乡,心系于故园。菊花再开而孤舟不发,令诗人再次垂泪。晚年漂泊无依,羁旅江湖,又心忧国家社稷,诗人面对萧瑟的秋景,如何不生出家国之感、身世之悲、故园之思!

【结语】作为“四君子”之一,菊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理想,其高洁的形态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年时光悠悠,无数秉烛夜读的文人士子,在邂逅屈原与陶渊明,邂逅杜甫与李白,邂逅那一首首穿越古今的诗词佳作时,都可以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高洁的心灵世界。

猜你喜欢
故园东篱重阳
山月
话说重阳
李久香
写在重阳(外三首)
遥怜故园菊花开
深秋
李轶贤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