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华
前不久,张女士发现3岁的儿子晓轩的耳朵旁有个小孔,孔里还有白色的分泌物,便用手挤出了一些白色液体。却不料第二天,晓轩的耳朵又红又肿。张女士听老人说,不用管这个孔,它是“富贵孔”,也称“聪明孔”。张女士将信将疑,在十分担心的情况下,将儿子带去医院就诊。医生做了相关检查,确诊晓轩为耳前瘘管合并严重感染,需要手术治疗。
实际上,耳朵上的小孔是一种常见的外耳疾病,医学上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简称“耳前瘘管”,俗称“苍耳”。耳前瘘管形成于胚胎时期,由于耳部组织没能按时闭合好,就留下了一个小孔,这是一种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遗传性疾病。
据统计,我国每1000人中,约有12人发病,单侧与两侧发病比例约为4:1,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7:1。耳前瘘管好发于耳屏周围及耳部上,有大有小,数量不一。据统计,耳前瘘管感染率在60%以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耳前瘘管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普通型。有的人虽然有耳前瘘管存在,但没有不适症状,也没有较多的分泌物,更没有出现感染,所以基本上不需要处理。二是分泌型。耳前瘘管内虽然时有较多的分泌物产生,但没有红肿、疼痛等不适,也没有发生局部感染,可暂时不作处理。三是感染型。耳前瘘管经常出现瘙痒疼痛、周围红肿化脓、分泌物溢出等症状,通常需要用抗感染药物治疗,甚至需要进行瘘管切除术治疗。
耳前瘘管如果不发炎,长期属于静止期,则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危害。不过有些患者耳部在受到挤压、水浸时,会发生局部感染,反复出现红肿、流脓、疼痛。这时,就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生继发感染,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流脓等现象,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如果反复感染引起溃疡,会造成耳前瘘口周围皮肤明显瘢痕,影响到个人的外在形象。若是耳前瘘管内口在颅骨内,很容易导致颅内感染。如果瘘管的内口在内耳,则容易引起耳朵感染,甚至影响听力。因此,耳前瘘管一旦发炎,应尽早请专科医生诊治,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慎防耳前瘘管发生感染至关重要,患者应做到:
管住手 平时不要用手触摸耳朵,以防止将细菌带入小孔。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揉搓或挤压,以免导致感染发炎。无症状时,注意观察即可。
管住嘴 日常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适当多吃些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多喝温开水,避免上火。少吃煎炸、熏烤、肥甘厚味的食物。戒烟戒酒,少吃鱼虾、扇贝、螃蟹、海鲜等食物,避免局部刺激或产生过敏。
讲卫生 经常洗澡、洗头、洗脸,保持个人卫生清洁,尤其注意不要接触脏水,保持耳部干净、干燥。洗脸时要把耳朵清洗干净,用洁净的毛巾轻轻地将水擦干,保持局部干爽,防止细菌滋生,避免感染发炎。
常锻炼 若是身体抵抗力较差,则容易引发耳前瘘管感染。因此,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提升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增强体质,以减少感染的概率。但运动中应避免不要碰撞耳朵,同时要避免汗水或粉尘污染,以免引起感染。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