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2022-05-30 10:48梁永安
家庭百事通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陶勇摸鱼二十世纪

为什么我们活得那么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茫然?我们被指责内卷,又被指责躺平;我们被贩卖孤独,又被推销爱情;我们被推向对立,又被斥为无情……有人问,这代年轻人怎么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从阅读、游历、爱情、工作、女性、自我、修养、孤独、人格、社交等15个主题切入当下青年群体的时代症候,期望与青年人一起突破对问题的单一认知,体会到生活的无限可能与多元价值。

年轻人所说的“摸鱼”“社畜”“打工人”,其实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现在年轻人表达、关注的,不是衣食住行等表层的物质问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而是对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干什么的深度思考。当投石问路无果,他们就用这种方式获得一个自我反思的途径。

这些话语不是新词,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达,是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属性、劳动属性发出的疑问。“佛系”“摸鱼”“打工人”这些热词看似反映出他们对工作不积极,但其实他们的人生态度并不消极。

这些热词的传播还隐含了代际的问题,上一代人对当代青年人失去了示范性,日本也曾有过这样的历史境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人是奋斗的一代,他们工作特别勤恳。后来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批人升到中层,也习惯于晚上九十点不离开单位,但底下的年轻人难办了,领导不走,大家也不好走。代际之间的节奏很不一样,上一代人的示范下一代人根本不想接受,但又碍于面子不得不跟着,自然要“摸鱼”。

二十世纪工业运动之后,人们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八小时工作制。年轻人在八小时之外,他的生命应该去欣赏艺术、谈恋爱,如果这些时间被侵占了,等于让他丧失了生命旅程真正的完整性。这是很残酷的事情,于道义上也是很不应该的。

但这也不是资本本身的选择。十九世纪的时候,世界还有大量的空白之地,资本家还可以去建立殖民地,因为有很多抢来的钱,所以不用过于剥削本国人民,“客观”上改善了本国无产阶级工人的生活。比如1830—1880年,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是因为资本家们在印度、非洲取得一些超额利润,这时候可以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取得国内阶级之间的平衡。

今天的时代大不一样了,基于领土的全球扩张已经完成,国家之间文明冲突不断,归根到底是利益冲突、资源冲突。作为一个后起国家,中国要强起来,富起来,特别需要力量,这个时候依赖什么人至关重要。

为什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为鼓励的是能人,改革开放是让能人释放出力量,并不是释放弱者的力量。以前我们是压抑了强者的力量,但实际上这个力量很宝贵,我们国家现在还处在需要很多能人的力量得到释放的阶段,需要这个动力。越是过小日子的人,越没有很强的奋斗精神。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还是在那些不甘心的人、创业者上。他们都有很强的主动精神、创业精神、奋斗精神,正好符合国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

实际就产生了一个问题,60后、70后的奋斗观念,跟后面起来的95后、00后这一代人,差距非常大。

我曾问过一些公司老板,你那里年轻人要不要加班,老板回答得很干脆:年轻人不加班是要自取灭亡。对老板这一代人而言,他们绝对是天然要奋斗,但是他们不知道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理念、生命态度在变化,工作之外还有更高的价值。人有完整性、全面性的要求,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自由时间。衡量人的解放,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的自由时间。年轻人的自由时间没了,艺术心情、空间渴望、情感权利也全没了,创造性匮乏,老板们这么做无异于杀鸡取卵。

我们国家需要活力满满的人,需要有创造力的人,但这些年轻人已经被机器压榨得迷茫了。而调侃自己是“社畜”“摸鱼”的人,最后有可能发展成“局外人”,所以,有些事情我们要从长远看。

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成果是靠上一代人的人口红利,集中起来拼命干出来的,而现在这一代人弄不好也要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上一代。人,他们的原创力其实还不够,一个真正好的企业家、好的企业文化,是可以宣扬不加班的,关键要挖掘出企业的活力,如流程的合理化、高效的管理制度、优秀的激励机制等方方面面。企业要有这个眼光,使人在整个群体里获得尊严感,获得一种价值感,人才会产生一种创造力量,才会优化、提升生产力。

作为年轻人,大家要意识到,自己不是悄悄地、静态地被动等待,你跟老板也是命运共同体。上一代的老板,他们有自己时代的局限,而新的一代,聚集了很多新的文化财富、社会知识,等等。你觉得目前自己的生命状态不好,要“摸鱼”,但也要有基本的转变思想的能力。年轻人不要总是感性地说这不好那不好,而是要理性地好好想一想,什么叫“好”,因为“不好”是在“好”中比较出来的。你说加班不合理,但怎样可以不加班,有什么样的潜力可挖,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式,哪些地方可以贯彻科技知识,哪些地方可以改变,你要动脑筋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难题的方法。

(摘自《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出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你想过怎样的一生?》

作者: [德] 海克·法勒  文 [意] 瓦萊里奥·维达里  图

出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的诞生源于一份礼物。作者海克·法勒是德国《时代周刊》的编辑,当她看到刚出生的可爱侄女时,突然萌发了创作灵感:写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让侄女知道即将要面对的一生。她邀请获奖无数的插画家瓦莱里奥·维达里共同创作,自己则亲身采访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国籍的各色人物,集合成了这本从0 到100 岁的故事。她只问他们一个问题:“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目光》

作者: 陶勇

出版: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全书内容以陶勇医生的思想观点脉络划分为关于生死善恶、学习教育、从医选择、立世榜样等几大模块,同时穿插着陶勇医生在四十不惑之时关于自我的思考,对金钱观、价值观的剖析,关于信任和大爱,以及未来对盲童和科研事业的规划与展望。《目光》不仅记录了陶勇平凡生活的点滴,更展现他从医二十年吸收到的能量。

编辑|姚洋

猜你喜欢
陶勇摸鱼二十世纪
摸鱼战队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摸鱼
稻田摸鱼记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Shirking 9 to 5
陶勇:浪漫的战地恋情
夜跑诡遇鬼剃头
夜跑诡遇鬼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