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
我55岁生日快到了,孝顺的女儿、女婿准备在饭店摆一桌,全家老少一起为我庆生,说是“有点仪式感”。不承想,竟遭到了我的拒绝。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办生日宴增加仪式感的事太多了。除传统有形的婚丧嫁娶、奠基落成、乔迁搬家、婴孩满月、老人祝寿、学子升学等,一些时髦、无形的仪式感也无处不在。诸如孩子开学,书包里必须放入大葱、菱角、梨子等;孩子中考、高考,送考的母亲必须穿旗袍;读书时必须点燃一支香;5月20日必须给爱人发红包……一波又一波的仪式感席卷了我们的生活,让人觉得仪式感就像万能的清凉油。可是清凉油看起来抹哪里都行,实际上除了止痒以外没什么效果。那些热衷于仪式感或被仪式感裹挟的人,时刻用仪式感检验自己的生活态度,一切为了仪式而仪式,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恐怕只有一个字:累。
仪式感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作为一种心理暗示,仪式感存在的要素其实不是某种形式,而是这种形式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正是因为“不同”,才让我们从烦琐的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以一种认真、庄重的态度对待生活,让生活更富情趣、更有意义。
中国有礼仪之大,千百年来,我国一直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国家。清明扫墓、中元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团聚、周岁“抓周”、二十“加冠”……国人通过一些庄重的仪式,纪念重要的日子,表达内心情感,珍惜美好人生。那些流传至今、深入人心的仪式,或严肃庄重,唤起敬慕追远之心;或欢欣鼓舞,让人心怀希望;或温馨动人,予人精神力量。也正是这些传承久远、串联古今的仪式,加深着群体认同,建构着文化信念,凝聚起一个民族伟大的精神合力。
然而,在文化日益多元的网络时代,相伴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仪式感崇高庄重的精神内涵渐渐淡化,被少数人割舍,摈弃,甚至误读成了“伪精致”的代名词。原本摆渡生活、慰藉心靈的仪式感泛滥,成了展现虚荣和欲望的形式,异化为耗时、耗力、耗钱的瞎折腾。那些看似时尚、光鲜、新奇的仪式,所折射出的实际上是当事人浮躁、惶惑、无聊的内心世界。
子曰:“过犹不及。”黑格尔也说:“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个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仪式感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要学会善用仪式感。假如任其泛滥,那么所谓的“仪式感”也就仅仅剩下形式感了。
其实,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是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蕴含着一个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处理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智慧和经验。它不过是平常日子里的情感唤醒、价值重申,是为寻常赋值、为生活添彩,落脚点在于“感”,而不在于“式”。所谓的神圣、精致、浪漫,并不是仪式赋予的,而恰恰是由我们心中的敬意激发的。仪式感不必华丽,无须刻意,只要有心,哪怕是将饭菜好好摆盘,也能体验到仪式感。我们完全没必要把日常的琐碎刻意放大,变成故弄玄虚的仪式,并把本该内化的个人体验变成肆意炫耀的资本。个人如此,民族和国家的仪式感也是如此。
说到底,精致的生活固然令人神往,但仪式感撑不起精致生活。真正精神充盈、内心强大的人,是无需用那些所谓的“仪式感”来装点生活的。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内心的丰盈。与其从众跟风达成所谓的“仪式感”,倒不如将其深深地内化于心,找到能给自己带来特殊幸福感的事。因为,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谁能真正守得住、静得住,谁才能蝴蝶自来、心花盛开!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