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谢华安:做稻田的守望者

2022-05-30 10:48李姗姗
家庭百事通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华安三明稻瘟病

李姗姗

几场秋雨过后,水稻收割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再生稻基地的大棚里,一位老者头戴草帽,双脚踩泥,俯身察看,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那一亩亩稻田。他就是扎根稻田一辈子的谢华安院士。今年9月1日,谢华安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了“开学第一课”。他在舞台上给孩子们介绍了杂交稻,提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从小立誓:为农民有碗饭吃而努力

1941年,谢华安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吃不飽穿不暖是生活常态。从童年到少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饿:吃不饱饭,在极端饥饿时,口水就拼命地流,肚子咕咕地叫。饱尝饥饿之苦的他,从小就立下了“为农民有碗饭吃而努力”的誓言。

从福建龙岩农业学校毕业后,谢华安便先后到永安县大陶农业中学、永安县农业中学、永安农业职业学校、三明地区五七干校任教。1972年9月,谢华安被调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当时全国正掀起杂交水稻协作攻关浪潮。他作为三明南繁领导小组组长,带队前往海南三亚,在那里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杂交水稻育种生涯。

“稻可三熟,菜满四地”的海南,是水稻育种的“天堂”。但谢安华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初到海南,他和队员们借住在偏僻农村十几平方米的仓库里,夜夜与农机、柴油、农药、化肥为伴,空气里弥漫的都是肥料的味道。海南天气闷热,他们打通铺在仓库一睡就是半年。半夜,他们还要轮流在田间值守,打着手电筒赶老鼠,生怕来之不易的育种材料毁于鼠患。

踏入育种门槛后,谢华安总想比别人多学一点,因此经常奔波在各个育种基地之间。交通落后,谢华安就用双脚跑遍了几乎所有兄弟单位的育种基地,锲而不舍地拜师取经。半年过去了,谢华安收获前沿知识的同时也带回了一双粗糙的手。原来,一到水稻杂交授粉时,稻叶的边就像锯子一样,会在裸露的手和手臂上留下一道道口子。天长日久,双手伤痕累累、又黑又糙,谢华安的这双手让干惯了农活儿的老农民都感到意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谢华安不辞辛苦地努力实现儿时的梦想,“希望我自己也能成为一颗好的种子”。

迎难而上,培育出“东方神稻”

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稻产量很低,如何培育出高产量的稻种再加以推广利用,成为谢华安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1975年,谢华安和同事们成功培育出“矮优2号”杂交组合,可还没来得及大规模推广,一场毁灭性的稻瘟病扑面而来,枯黄的稻株整片整片地倒下……谢华安看到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忍不住泪流满面。原来,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不抗稻瘟病。此前培育的杂交稻,一旦遭遇严重的稻瘟病,便颗粒无收。因为稻瘟病的暴发,杂交水稻曾面临着是否要继续发展的问题。

“不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今后是没有前途的。”谢华安坚定了自己的育种目标——首选抗稻瘟病的优良株系。他发现福建三明山多病害重,便创造性地利用其作为“旱病圃”,尝试将海南收回的种子种在三明的稻瘟病重发区,通过自然诱发筛选出抗稻瘟病能力强的品种。1980年冬天,经过无数次筛选和试验,中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明恢63”成功问世。

第二年,谢华安成功育成了能够抗稻瘟病的良种——“汕优63”。“汕优63”制种时,为了减少包穗,谢华安和他的团队经常上午8点下田赶露水,到了晚上9点还在田里打药。关键时候,他们还轮班彻夜守在试验田。

1986年,“汕优63”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累计增产稻谷700多亿公斤。东南亚一些国家引进并大面积种植后,感叹其增产效果、增加效益之显著,誉之为“东方神稻”。那一年,袁隆平院士到福建看望谢华安,第一句话就说:“老谢,祝贺你,‘汕优63已经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了。”1987年,谢华安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五年后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谢华安担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责任与担当,做稻田的守望者

很多年里,谢华安像候鸟一样,每年11月去海南,来年5月回福建。长期在外工作,使他根本管不到孩子的学习,也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天、哪一年突然长高长大的。而对杂交稻,谢华安像护着宠儿一样看着它们长大成熟。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谢华安却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影响他们形成了“善”“勤”“学”“和”的良好品格。

谢华安的妻子是一个传统的客家女子。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也从未因家事拖过谢华安的后腿。父亲对于儿子的工作更是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97年,谢华安父亲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要家人不要告诉谢华安,怕影响了他的工作,遗嘱希望儿子能为人民育出更好的良种。

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他奋斗拼搏的不竭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华安陆续育成“航1号”“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Ⅱ优623”等。

随着不断取得成功,荣誉纷至沓来。谢华安相继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等。2007年,谢华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来,又陆续当选第八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从青春少年到久负盛名,谢华安身上的荣誉越来越多,但他浑身上下的泥土气丝毫未改,让人倍感亲切。

2020年,谢华安第一次在家待满半年。那是因为疫情,他不能再东跑西跑了。40多年来,女儿谢小丹第一次和父亲相处这么长的时间。她也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父亲:父亲的皮肤好像白了一点,胃还是不太好,喜欢吃软烂的食物。但疫情稍微有所好转,谢华安又迫不及待地前往试验区。

给全国中小学生上完“开学第一课”之后,82岁的谢华安恰逢回到适中老家。他带领着一群小学生,一手紧抓稻秆,一手轻挥镰刀,有模有样地收割稻子,给乡村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劳动课。孩子们也纷纷尝试:“谢爷爷,您看,您看,我又割了一把!”他正在点点滴滴地培养新一代的农业接班人,将农业科学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郭绪书

猜你喜欢
华安三明稻瘟病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慧眼独具 神韵天成
—— 九龙璧(华安玉)鉴赏心得
古雅意韵华安玉
温润华安玉 多姿九龙璧
不同药剂防治苗稻瘟病、叶稻瘟病效果试验研究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