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的具体体现

2022-05-30 23:06张强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归隐陶渊明

张强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像曹丕、阮籍、嵇康都有专门的理论著作来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陶渊明却没有专门的著作,但是我们通过阅读他的诗文也可以发现其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

一、陶渊明的生活环境

(一)社会地域环境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虽然有过短暂的太平岁月,但战乱还是相当的频繁。这一时期经历了东晋王朝的衰落,又迎来了南北朝,最终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同时,国家政治腐败,官员选用依旧沿用九品中正制,不以官员的才能高低而以出身门第作为标准,所以在整个东晋朝廷,以世家大族为主要官僚群体集团,很多世族子弟因为自己出身尊贵,所以在朝廷做官期间为所欲为,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对治国之道却一窍不通。在这样一个钩心斗角、充满险恶的官场中贪污腐败成风,很多的有志之士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深感悲切。怀才不遇这种事在当时普遍存在。

陶渊明的家乡在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位于荆、扬二州之间,风景秀美,尽管经济相对落后,但军事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陶渊明的青壮年时期,在自己的家乡曾目睹过战争。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陶渊明毅然决然地选择退居田园。

(二)个人生活环境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曾以自己的家世为豪,他的曾祖陶侃建功立业,名震当世,家有珍奇宝货和大量家僮。可在陶渊明这一代,他没有享受过一天这样的荣华富贵,生活相当困难,有时连温饱都是问题,到了冬天,依旧披着夏天的单衣,冷得瑟瑟发抖。正因为家族的衰落,他的生活不受门阀世族的牵绊,可以直接接触到劳动人民。生活的磨难并不妨碍他刻苦好学,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年轻的他胸怀大志,向往先辈的勋业,希望进入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当时,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希望改善全家人生活的窘迫,现实逼迫他不得不进入仕途,但官场生活并不如他所愿,任彭泽(今属江西九江)县令,为官仅有八十多天,因不堪吏职,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便弃官归隐,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此后的二十余年,他躬耕田园,直至生命结束。同时,陶渊明生性又爱好丘山,正如他本人所说,“性本爱丘山”,他的远大抱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法实现时,毅然决定归隐田园,这与他爱好丘山的秉性是有关联的。

二、陶渊明诗文的美学追求

宗白华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一历史背景造就了大量的美学家、哲学家,留下了很多思想文化成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书画、诗文、音乐等。陶渊明的诗文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通过独特的视觉,深刻的体会,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在人生解脱这一问题上,找到了自己特有的归宿,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陶淵明没有留下专门阐述美学思想的理论著作,因此,研究他的美学思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他的诗文进行揣摩。纵观他所有的诗文,文现存的不多,诗较多,他比较擅长写田园风光,由于与当时的时代审美风格格格不入,所以他的诗在当代未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梁初,钟嵘的《诗品》将其列入中品,对陶诗风格作了评价,即“文体省净”“笃意真古”,评论中隐约包含了平淡的意思,但未明确指出;其后梁代中叶,昭明太子萧统编写的《陶渊明集序》赞美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到唐代,陶诗才算真正普遍受到重视,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对陶诗进行了极高的评价。纵观陶渊明的大量诗文,可以认为,其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凡的田园生活

李泽厚、刘纲纪所著《中国美学史》中说:“陶渊明在中国美学和文艺发展史上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他同农民的关系,而在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作品中描写田园景色、农田耕种的占据绝大多数,这样的描写在他之前是很少有的。真正把田园生活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写入文学作品,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平淡自然之美,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生都和田园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年家庭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农作,之后的归隐就进一步加强了他对田园的热爱之情,在生活体验中将所见、所闻、所感随手拈来,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伴随着平淡无奇的叙述语言,最终展现一种平凡而动人的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没有过多的修辞,而宅屋四周绿树成荫,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作者仿佛带领我们亲自感受这一风光。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象都是作者自己非常熟悉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由衷的热爱。在这闲暇的乡村生活中,只有乡间真实淳朴的往来。《归园田居》其二中:“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田园生活的诗人,不仅在南山下种植豆子,还劳作到夜晚,披星戴月,他把农民当作乡亲、朋友来对待,和朋友谈言欢笑,和邻里的交谈很淳朴,共同分享耕种的经验,这样的生活正是诗人所向往的。

徘徊于仕隐之间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矛盾与纠结,一方面,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往往会失去自我,只有远离官场才能保持自我;另一方面,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出仕,最终,他选择了辞别官场、回归田园。对陶渊明本人来说,田园不仅是他生活的地方,更是他心灵的港湾。

(二)省净的艺术语言

海德格尔说过:“十分明显的是,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须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陶渊明的诗文受人欢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深厚的语言功力。

通俗质朴的语言是陶渊明平淡风格的又一方面。表现在他把生活口语写入诗中,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直观感受这些诗句,没有精雕细琢的词语,非常接近日常口语。他用极其平淡自然的口语,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田园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其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其次,他在诗句中多使用叠词,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极少出现夸张修饰,更找不到出奇的意象,华丽的辞藻,他的《归园田居》五首就极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诗中的意象都来源于淳朴淡泊的生活,他多用省净的话语,坦诚地描写自己内心细微的波澜,如春风细雨一般慢慢地浸透到读者的心中。

(三)自然的表达抒情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思想极为自由,精神也更加解放,激情和智慧是这一朝代诗词著作的主要特色。陶渊明的作品在创作方式上极为平和,给人以自然舒缓的感觉。这显然是受到了道家和佛学思想的影响。老庄玄学要求对生活采用一种自然无为的态度委运顺化,坦然接受,因此也就形成了诗人知天命适应生活的平和心态。陶渊明在作品中将玄学和佛学融合在一起,将这一思想融入在了门阀士族们不屑一顾的田园生活中,正如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所说,陶渊明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意境,主要在于他将平凡的生活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地表现出来,同时这种蕴含的自然美又与玄学佛学以及人生解脱等相联系,因而陶渊明的诗词作品具备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及哲理韵味,这也是陶诗平淡中不平淡之处。

深受老庄玄学的思想影响,陶渊明很多作品利用超然世外、顺其自然的心态来化解内心的悲伤,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态,陶渊明对待一切生活及官场琐事,乃至生死,都有了平和的心态。也正是由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他才能在其诗作《挽歌诗三首》中,以平静的笔调展现死者角度的审视内容:“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堆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都无可奈何。如此淡泊死生,从容淡定,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可是绝无仅有的。话语中有一种深刻的哀伤,但又有一种大彻大悟,因为他认为,生死是人世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并不像佛学所说的寂灭、涅中去求取解脱。这种悲伤又清醒冷静的思维,既表现了诗人对生死的看法,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深情眷恋。总之,在平淡的比较之下,将彻悟人生的苦难融入其中,又不否弃现实的人生,为了能寻找心灵和生活的满足与安慰,诗人对人生美好的一切事物及质朴的田园生活,依旧率真肯定。

(四)韵味悠长的意境

陶渊明的诗词作品之所以能触动读者,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韵味悠长、意味深邃的艺术境界,诗人用平淡无奇的笔法将源自于内心的秉性率真、心地纯净与自然万物相结合,由此产生了物我同一的境界。陶渊明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心智高遠,不谙世俗,鄙弃功名,胸怀宽广的意境。陶渊明的“隐”,不同于一般的隐士,他的归隐主张从山林渊薮中回家,以田园作为生活依托,以保持对自然的真为根本的隐逸。因而,他将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与士大夫独善其身的原则结合起来,创造了“回家即隐逸”的归隐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耕隐。陶渊明笔下的菊,犹如屈子笔下的兰,由于诗人具有高风亮节的品质,所以菊也拥有了同样的高洁品性,成为高风亮节人物的化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是“悠然见南山”的进一步延伸,山气佳处正好是飞鸟归去的场所,而“鸟”这个意象在他的诗中的象征意蕴是比较丰富的,可以理解为是诗人早年政治追求自由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建功立业的象征,既体现了诗人的官场生活,又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诉求。此处的“鸟”,隐喻着诗人由仕而隐的人生轨迹,鸟快速飞翔的状态,又可看出诗人归来的殷切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说出了诗人与大自然相融相乐的精神情感,而这样的精神情感,用语言又难以表达,虽然诗的篇幅不长,却包含了多层次的艺术追求。怡然自得之情南山,归鸟之景,采菊之事,以及感悟到的自然与生活融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几句简单的诗词,将这些平淡无奇的景象展现给了读者,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境界的自然文化,物我两忘,更让人感受到了情景交融、和平安宁的画面。

在陶渊明眼中,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和意味。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提取田园生活的物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作者思想情感共鸣的东西引入到作品中来,使人感到亲切。

陶渊明幻想着桃花源般的生活,迷恋着田园的理想意境,同时其诗词的作品中又具备了浓厚的追捕情怀,上述的三种情感都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的追求,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与诗人所处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失意同在、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与其所处的特殊年代、环境不可分割,在那个年代诗人借着想象扩展了自我的生活空间,让思想任意驰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本身的诗境能生存在这一历史朝代中。陶渊明在思想上渴望着古时的圣贤之志,又幻想着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渴望寻求顺其自然的归隐生活,归隐,是对人性异化的否定,同时又肯定着自己的济世安民之心。

陶渊明诗词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和他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联系,正如本文所论述的内容一样,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着真的美学品格,把自然美看作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对人生的理想一直有极高的追求,他渴望归隐田园,就是这种人生理想的追求,让他在适应生活中作出了抉择,抛开所有世俗的功利,用一种超脱自然、纯精神的心境去挖掘生活之美,这种情感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的诗词作品,赋予他的作品更独特的美学意蕴。这种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和美学思想延续至今,也成为宋代、唐代后美学的一个重要精神参考,成为中国诗词作品中美学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归隐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草堂归隐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天宫院
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