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信》中的女性“拯救者”形象分析

2022-05-30 18:14油影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钱币约翰

油影

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凭借其多部爱情小说中细腻的笔触和感伤的情感基调被誉为美国“纯爱小说教父”“纯爱小说天王”。他的第十一部小说Dear John(译名《分手信》)于2006年出版,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位列《纽约时报》销量榜榜首。2010年,由小说翻拍的同名电影于北美上映,首周即击败《阿凡达》荣膺票房冠军。《罗阿诺克时报》评价斯帕克思的此部小说充满了哀婉与悲伤。《浪漫时代书评杂志》评论该作“有着巨大的情感深度,揭示了无条件爱的真正含义”。《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认为斯帕克思书写了“对于纯洁永恒的渴望”,以及“严酷的命运”。《书单》则这样写道:“斯帕克思不负盛名……向其致敬。”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于此部小说中构建的男性人物多成长、生活在女性角色“缺位”的家庭模式下。他们或身有隐疾,或有性格缺陷,所经历的绝非传统意义上令人艳羡的美好人生。叛逆青年约翰和沉默寡言、一心收集钱币的父亲鲜有交流,义工提姆和患有自闭症的弟弟艾伦相依为命、生活困顿。而莎文娜作为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除了作为串联人物关系的纽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还以“拯救者”的形象“复位”,给身处困境中的男性带去关怀和希望,帮助他们治愈心灵创伤、实现自我成长。

一、父子关系—逃离与回归

在正文部分,二十九岁的约翰从第一视角回忆往昔,讲述了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约翰出生、成长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内最大的港市—威尔明顿。他的父亲是一名邮差,领着一份对于父子俩来说“算不上好、还可以”的薪水。虽然家境普通,他们居住的房子“又小又旧、前廊还有一部分开始塌陷”,父亲仍把约翰送去了城里最好的学校就读。鉴于父亲独自将他养大成人,约翰能够体谅他的辛苦与不易。然而,父子二人在性格、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导致他们沟通甚少,父子关系在约翰的心中更平淡得像是在履行应尽的义务一样。年幼时的约翰尚能延续其家庭传统—“和父亲一起收集钱币(并从中建立父子之间紧密的联系)”。毕竟,这是父亲所能讨论的唯一话题。但是,随着约翰逐渐长大,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钱币不再能够吸引他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的需求和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衍生的强烈的自尊心。在他看来,父亲的这份嗜好是昂贵的,而昂贵的背后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窘迫境地。十六岁那年,朋友们收到的生日礼物是小汽车,约翰得到的却仅仅是父亲收藏的一枚摩根银币。破旧的沙发、二手冰箱,甚至需要凑钱才买得起的汉堡,这些事物根植于约翰的记忆深处。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自卑感、不足感和不安全感决定着个体的存在目标”。少年约翰的自卑情结不仅来自其特殊的单亲家庭背景—母亲角色缺位、父亲角色弱势,也源于其成长过程中物质的重度匮乏。显而易见,生活上的拮据对于少年时期的约翰影响深刻。无论在经济还是心理层面,约翰都感到脱节、格格不入,甚至由此对父亲心生怨念。这也是造成约翰逐渐开始自我放逐—“打架、逃学、抽烟,与坏学生混在一起”的原因。在消费主义的引诱下,对于物质享受的强烈渴望驱使约翰放弃学业,早早步入了社会。曾经承载了父子情谊的钱币的正向功能逐渐丧失,转而成为横亘在约翰与父亲之间的一堵墙。当父亲尝试通过讨论钱币重拾父子俩之间的共同记忆时,唤起的却是约翰的怒吼。因为在约翰内心深处,始终认为父亲不过是拿钱币收藏当借口,从而拒绝面对人生。这使得约翰将成长中的挫折和不幸都迁怒于父亲收集钱币这件事上,也让父子间的鸿沟越来越深,甚至到了“面对面都无话可说”的地步。而随着钱币初始意义的瓦解,约翰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到达了冰点状态。即便后来在外经历了几年的社會生活后,约翰回家探亲时,也很少和父亲交流—“家里餐桌上唯一的声音,也只是刀叉敲击盘子的声响”。

莎文娜的出现无疑给约翰晦暗无趣的世界带去了光明与温暖。在约翰对两人于海滩初次相遇的描述中,莎文娜令他心动的特质是“友善、体贴”,并且莫名给他一种“回家的感觉”。因此,即使相遇不久,莎文娜身上的亲切感也让约翰展开了心扉,从高中轶事、工作、生活,到他与父亲的关系都一并倾诉。对于约翰来说,莎文娜不仅是一位热心的倾听者,也是他与父亲关系的调和者。

在约翰对父亲与莎文娜见面的请求迟疑不决时,莎文娜主动恳请登门拜访。当主修特殊教育的她意识到约翰的父亲可能是亚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时,她送给约翰一本专业书籍,希望约翰能够真正地了解父亲,并与其沟通。起初,约翰愤怒不已,甚至对莎文娜的动机大声质疑,认为莎文娜跟父亲坐在一起交谈钱币只是在“像观察猴子一样”做实验。面对失控的约翰,看似温和柔弱的莎文娜并没有退缩,而是保持坦率,耐心地向约翰解释。经历了心理冲突后,约翰终于平复下来,认真思考莎文娜的建议。他尝试着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父亲的行为与需求,反思以往对父亲那种自以为是的了解。当约翰通过书籍了解到那些曾让自己愤怒、沮丧的举动并非父亲不想改变而是无力改变时,他终于明白父亲独自把自己养大已经是尽他所能。最终,约翰对待父亲收集钱币的趣味不再反感和抵触。相反,他感动并骄傲于父亲的伟大,决心重系与父亲的心灵纽带。当约翰主动提出要看看父亲刚买的钱币时,父亲的反应起初是吃惊,后来“将手轻轻放在约翰的背上”,这让约翰觉得这是他们父子俩“最亲的时候”。当约翰离开机场时,他给了父亲一个拥抱,鼓励父亲买更多的钱币和他分享。对比两人从前很少有肢体接触来表达爱,约翰与父亲的关系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可以说,莎文娜就像约翰父子间的一座桥梁,将对立面的父子俩重新联结起来。在莎文娜的帮助下,约翰摒弃了反叛与逃避心理,父子间的隔阂得以消解,父子关系由背离转而实现了回归。

二、家庭内外—个人成长与公共责任

在小说的开端,作者斯帕克思刻画了约翰深情、可靠的形象。从约翰的自述中可以得知,他十分确信自己对莎文娜的感情—“深爱着莎文娜,甚至比爱自己还要多”。当约翰回想起过去,不禁沉浸在曾构想过的与莎文娜在一起的温暖画面中。在他的记忆里,莎文娜的梦想平凡又简单,都是诸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买一幢有白色栅栏的房子”或是“买辆休闲车送孩子去上学和看牙医”等家庭和社会范畴内基本的事。透过他的视角,读者能感受到这份感情虽然炽热,但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和想象。一份美好的感情离不开成熟的爱人,可以说约翰的转变离不开莎文娜的影响。和同龄人相比,莎文娜是相当理性的,对于爱情和婚姻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对于生活满怀热忱。在莎文娜看来,不管面对爱情还是人生,都应该是真诚的、负责的。相比之下,自幼成长于单亲家庭,特别是与父亲少于沟通的约翰,对婚姻和家庭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尤其缺乏对自我的规划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这就导致约翰在与莎文娜相识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在高中毕业后,约翰曾经历过一段他自己都不愿回首的暗淡时光—“换过一堆工作、终日混迹于酒吧,赚来的钱统统花光”。虽然后来约翰对这样颓废的人生幡然醒悟、决心告别过去的自己,他在社会生活的历练下也成熟了许多,但是他真正的成长和蜕变则是在遇到莎文娜之后。

与约翰不同,莎文娜成长于美国传统家庭,母亲是热心公益的家庭主妇,父亲是学校的历史教师、排球队教练。通过莎文娜的自述,可以得知其父母虽然结婚已经二十五年,但他们之间还是“如胶似漆、十分快乐”。对比从小未见过母亲甚至听邻居嚼舌根说她“红杏出墙”、缺乏母爱的约翰,幸福的家庭氛围、稳固的家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莎文娜的美好品质。相较于约翰的放浪形骸,莎文娜有着纯真的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进入大学后,莎文娜发现许多人对待性关系、喝酒等事物的态度都很随便,她对此感到失望、迷惘,甚至产生过休学的想法。后来,莎文娜加入了学生社团,在周末做义工、关怀弱势族群,才逐渐找到归属感。透过莎文娜的种种善举,字里行间,作者斯帕克思似乎想告诉读者,莎文娜身上具备了一种当代青年所缺乏的“博爱”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对传统美德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在莎文娜的影响下,约翰的爱情观发生了转变,回归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此外,责任感是约翰爱上莎文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正是这种责任感召着约翰重拾起对公共生活的热情和付出。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冲突、需要个体做出抉择时,约翰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守护“友谊和责任”。

虽然莎文娜和约翰深爱着彼此,爱情却不是他们人生的全部要义。就像书名所透露的那样,经历了聚少离多的时光、漫长的异地相思,莎文娜和约翰的生活轨迹还是渐行渐远。莎文娜最终给约翰写了一封分手信,信中提到两人已不复往昔。约翰感到十分心痛,自责地认为感情的裂痕是自己没能及时回家所造成的。如果结局止步于此,那么读者看到的不过又是小青年肤浅俗套的爱情故事,显然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立意要高出这个维度。随着情节的深入,分手信背后的秘密浮出了水面。多年后,始终无法忘怀的约翰找到了莎文娜,得知莎文娜已然结婚,她的丈夫正是小说开头提到的提姆—曾和莎文娜一起从事义工工作而与约翰相识。和约翰的父亲类似,提姆的弟弟艾伦是一名自闭症儿童。作为邻居的莎文娜从小目睹了艾伦的茫然无助,心地善良的她深受触动。于是,莎文娜大学期间主修了特殊教育专业。或许是怕约翰有所误解,莎文娜解释道,当年与约翰分隔两地时,提姆的父母遭遇不幸,艾伦一度情绪失控,所以自己常帮着提姆一起照顾艾伦,后来他们还为自闭症儿童开设了希望马场。面对莎文娜的娓娓道来,约翰的内心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徜徉于对往昔甜蜜生活的回忆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浸润在冷冰冰的现实中。同时,约翰敏锐地感觉到莎文娜总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心中满怀疑虑。最终,约翰得知莎文娜和自己分手背后的另一原因是提姆身患黑肿瘤。于是,约翰卖掉了父亲留下的钱币,匿名捐助给提姆治病。尽管他仍然深爱着莎文娜,却还是选择了告别。这是对莎文娜和提姆婚姻的尊重,更是对自我人格的尊重。虽然约翰和莎文娜的爱情没能拥有如圆月一般完美的结局,但是他们共同承担了成长的责任,用牺牲与成全重新诠释了爱的真谛—像圆月一般光辉普照。作者斯帕克思通过约翰的举动,传递给读者“离开,才是真正的爱”这一观念。

莎文娜与约翰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让人动容,正如约翰形容的那样,莎文娜有种少见的“神奇能力”“不管她跟谁在一起,都能變成对方最需要的人,同时又能做自己”。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女性常常被刻画为男性的附庸品,拘谨于自我的领地。但在斯帕克思的书写下,聪慧果敢的莎文娜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男性的世界。莎文娜带给约翰的影响不单停留在婚恋和家庭层面,也继而拓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在其著作《心灵的习性》中曾对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作出论述。贝拉提出:“个人在工作、爱情及社会生活中同他人的联系,对于幸福、自尊和道德价值至关重要。”在莎文娜的引领下,男主人公超越了个人中心主义,勇担社会责任,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蜕变。虽然《分手信》普遍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琼瑶式的纯爱小说,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难窥见作者斯帕克思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分手信》以男主人公约翰和女主人公莎文娜之间的初遇、相爱、别离、重逢为主线,围绕“亲情、爱情、责任、成长”等主题展开叙述,从多重角度书写了女性作为“拯救者”用爱帮助男性疗伤的温情形象。在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透过男性视角,女性气质被期盼是温良的、悲悯的,甚至是自我牺牲式的。斯帕克思在《分手信》这部小说中,通过书写聪明、甜美、乐于助人的莎文娜这一现代女性人物形象,赋予了女性角色崭新的生命力。从宏观角度来看,《分手信》不仅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赞歌,也是一部温暖心灵的治愈系作品,其对于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钱币约翰
钱币翻倍
约翰·纽伯瑞:儿童文学之父
约翰·科林斯
组合钱币
巧算钱币
Count Them Tomorrow Morning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认识钱币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