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辉
摘 要:当前档案文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档案馆更侧重政治性,封闭性较强;档案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资料更偏重于继承和保管;馆藏档案大多还停留在“死文书”“死档案”上。笔者试图从实现由政治性到公益性的转变、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由文书到文化的转变、由传承到传播的转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发展。
关键词:公益性;开放;文化、传播
近年来,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档案文化成果,在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展现出新的作为、取得了新的成绩。
但是,档案文化建设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档案馆更侧重政治性,封闭性较强,开放性和公益性凸显不足;档案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资料更偏重于继承和保管,传播不足;馆藏档案大多还停留在“死文书”“死档案”上,编研利用不足,没有形成文化成果。为了更好地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发展,逐步实现由政治性到公益性的转变、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由文书到文化的转变、由传承到传播的转变,进一步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发展。
一、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1.转变陈旧落后的档案工作观念
由于档案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封闭性,导致大多数人对于档案工作并不了解,还存在模糊、笼统的认识。在长期枯燥重复的工作中,甚至很多档案工作者对于自身的工作也产生认知偏差,将档案工作当作是简单的抄写、收档、存放、保管、借阅等事务性工作,档案工作人员也只是单纯的文书保管员、档案借阅登记员,每天面对档案柜、档案文件,工作环境封闭,工作程序重复单调,缺乏学习与交流,工作技术性不高,成就感、归属感不强,更谈不上档案文化建设。
觀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先要改变封闭落后的档案工作观念,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姿态开展档案文化建设,让档案、档案文化被大众所了解。要对档案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可以邀请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宣传工作,拓展宣传渠道,不只局限在档案工作部门的宣传,要走出去,实现跨学科、跨区域合作,编研档案文化精品,扩大影响力,不断提高档案文化服务能力。
2.变被动收集为主动征集,丰富馆藏资源
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支柱和核心。档案管理部门要牢记“为国守史,为党管档”的职责,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传统的档案工作,尤其是档案收集工作是被动的,别人交什么,就收什么。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就要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由被动收集变为主动征集,要主动征收征集,拓宽征收范围,体现地方特色。档案部门不仅要接收立档单位到期的文书档案,还要根据重大主题、专题,主动征集各类民生档案、城建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专业档案,尤其注意征集反映和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档案史料,如散存在民间的名人字画、宗族家谱、个人传记等,不断丰富档案馆藏。
3.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建立并加强与宣传党史、文旅、史志、传媒、教育、高校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主动开展与文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跨学科对话,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积极力量,采取定期开展学术界档案专题联席会议、学术沙龙等灵活形式,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机制,加强档案部门与各方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搭建文化平台、举办文化活动、打造文化产品,为共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汇聚资源和力量。
二、实现由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存放在档案库房的档案文书,还只是“死文书”“死档案”,如何挖掘其文化价值、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价值。唯有加强档案编研、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参与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深挖精编细研,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辩证性相统一的原则,拓展编研广度,深挖档案文化价值,不断满足国家、社会和民众对档案文化的需求,编研出更多优秀的档案文化成果,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由“文书”到“文化”的转变,将“死文书”变成“活文化”“死档案”变成“活资料”, 档案工作者也由单纯的档案保管员变为知识的提供者。
1.更新编研理念
各级档案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编研理念,加大编研力度,在认真分析馆藏情况的前提下,综合研究自身优势特点,科学确定编研选题,合理制订编研计划,既要有短期的任务计划,也要有长期的远景规划,要做到长短结合。同时,还要多征询意见,开展座谈交流,尤其是多与熟悉了解地方发展历史的老同志、文史专家座谈交流,多吸收他们档案编研工作的宝贵意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各界人士参与到档案编研工作中。
2.丰富编研内容
档案文化建设需要丰富、充实的编研成果,这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民众广泛认同的关键。
(1)在档案编研选材上拓展外延,以前是以档案的数量、种类等馆藏情况决定档案编研内容,要改变过去这种“有什么米,蒸什么饭;有多少米,蒸多少饭”的局面,积极融入社会大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借助各方力量,丰富编研内容。在前期主动征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征集一批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名人档案、照片档案、口述档案等档案资料,以此为资源深入开展档案编研。在编研成果展现形式上的多元化。
(2)传统档案编研成果大多以资料汇编、论文刊物等纸质媒介为载体展现,传播方式和受众范围受到较大限制。应充分利用视听媒体技术,将编研成果以纸媒发表的同时,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布,扩大受众范围,提升传播速度,向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化方面发展。
3.编研档案精品
档案部门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视和关注,对档案文化编研工作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知,不断对档案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制作更多档案文化精品内容。同时,还要增强对政治、时事热点的敏锐性,要能够及时捕捉到群众的需求,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调整,以社会热点为基础,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在编研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共同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不只是档案工作部门自身的财富,更是全社会的财富,共同开发,加快开发速度,让档案文化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4.共享编研成果
共享编研成果是对档案文化传播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基础的途径。档案编研成果如果只是局限在小范围传播,将对档案文化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只有对编研成果共享,加速编研成果的传播,才能使编研成果发挥作用,绽放自身的价值光芒。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每年定期向外界开放一些档案研究进度,为社会公众查询最新的编研成果提供途径和渠道,能够快速了解到当前最新的编研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渠道,将编研成果传播到网络上,如微博、朋友圈、抖音等,都可以推动编研成果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最新的档案编研成果。
三、实现由传承到传播的转变
传统档案工作的传承更侧重于继承和保管,对于档案的文化屬性没有给予一个正确的认识,而档案文化属性使得档案本身还肩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也是档案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档案馆不仅仅是储存文化资源的场所,更是档案文化的宣传阵地,档案部门要发挥档案馆的自身优势,创新档案文化服务方式,变传统的继承保管为新时代文化传播,在原有的档案文化资源存储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档案文化传播途径,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发展。
1.强化品牌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创立档案文化品牌,以前档案编研成果多为无主题、无专题的,比较分散,而品牌化、主体化、成体系的档案编研成果则更能体现档案文化建设的分量和水平,吸引更多的关注,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今后的档案编研工作中,要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水准、提高品位,要多出系列化、有分量、品牌化的编研精品,以优秀的作品展示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
(1)档案馆建设品牌化。各地在新建档案馆时,在设计上更突出文化功能和开放性,大气、庄严的公共文化场所形象不仅能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也是对原有档案机构封闭、沉闷形象的改观。
(2)档案文化服务品牌化。档案工作部门要在开放查阅档案等基础工作上进行延伸和探索,从单一的档案查阅,变为组织开展学术报告、文化展览、教育活动等多种内容结合的统一有机体。在档案查阅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扩展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更贴近百姓生活,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3)档案文化产品品牌化。档案馆可以积极与各大高校联合,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对档案资料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支撑,让档案文化更加多样化、深入化。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档案的社会效益,也能很好地兼顾经济效益。
2.扩大档案宣传
要通过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吸引全社会各行业的广泛重视和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媒体、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宣传广度、挖掘宣传深度,大力宣传普及档案法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档案保管、档案查阅借阅等基本知识。大力宣传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作用,对档案文化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如开展档案文化教育等,借助一系列的宣传手段,使得群众的档案意识能够得到一个显著提升,对于档案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推动档案工作、档案文化建设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文化,积极参与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档案文化的繁荣发展。
3. 拓展传播渠道,增强影响力
在档案文化建设中,各项工作内容和编研成果一般都是以汇编成册、论文成果等形式与公众见面,传播渠道窄、受众群体小、社会影响力自然也不强。在新时代要达到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传播效果,必须要拓展文化传播领域,借助社会传媒平台,通过报刊、网络传媒、影视传媒等传播媒介,实现档案文化成果的传播与共享,迅速扩大社会影响力。档案部门还应结合重大时事、确定专题主题,持续向社会公众推送档案编研成果,保持持续的影响力,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实现由政治性到公益性的转变
1.提高认识,必须坚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和借鉴历史,他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档案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工作方向。档案工作具有的政治性、基础性、服务性的鲜明特点,也是档案工作性质和内涵的必然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履行好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基本职责,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把牢政治方向。当前局馆合一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文化大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在坚持政治自觉、政治意识、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公益属性的转变。
2.强化公益属性,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职能
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应该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为总目标,以增强档案文化功能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进一步强化档案文化建设的公益属性,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职能。以国外“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形象为借鉴,通过档案资源的挖掘与开放、档案文化的教育与推广等形式,提升档案部门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及服务职能,从机关部门形象转型为公益服务形象。
3.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档案文化服务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就是档案文化建设的指向标,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大局就是档案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坚持用户为中心是档案文化工作开展的核心和根本所在,为广大档案用户提供有建设性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档案服务是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因此档案部门要拓宽思路、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手段和先进技术促进档案文化价值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实现。通过完善档案咨询服务、档案宣传教育、开放民生档案等措施,保障民众文化权益,为社会和用户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档案文化资源,更高效率地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档案文化的开发利用服务。
4.实施“互联网+”,促进档案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互联网+”新模式,档案文化建设也要迅速更新理念、更新思维,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实施“互联网+档案文化建设”,充分应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加快推动实施档案文化资源共享公共服务项目,积极主动把已经开放的档案、已经公开的政府信息、最新的档案文化编研成果上传到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优势、速度优势、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更快、更便捷地缩短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广大档案用户通过互联网能更便捷、快速地获取档案信息,享受全方位的档案文化资源服务,提升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力和传播力。积极运用新技术,采取互联网互动式开发,综合处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要素,最终生产出全新形式的档案文化编研精品,打造更多新媒体档案文化精品,让档案文化好看、好听、活起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档案文化信息共享服务,更加凸显档案文化建设的公益性、社会性和共享性。
参考文献:
[1]陈 洁.加强档案文化宣传 促进档案文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5
[2]薛匡勇.档案文化建设策略探析——“档案文化建设”探讨之二[J].浙江档案,2011
[3]王 越.档案文化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7
[4]郑 杰.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N].中国档案报.2017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