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出镜报道发展的内在机理探析

2022-05-30 15:00谈华伟王娟
新闻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

谈华伟 王娟

【内容提要】融媒体时代,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水平的提高和传播技术运用日益娴熟,出镜报道者追求媒介真实将不断逼近客观真实,主观与客观走向统一;越来越重视观众的精神世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回归人际性的本质。研究电视新闻出镜报道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为了指导出镜报道者主动适应变化的条件,在融媒体时代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出镜报道的优势,提高电视的媒介竞争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  出镜报道  发展动因

一、主客观的统一:媒介真实接近客观真实

主观与客观是一对相互对应的哲学概念。主观指人的感觉、意识、思想等一切由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大脑而产生的东西,是对客观的反映。客观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或认识对象。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客观反映与主体建构的辩证统一。认识虽然不能穷尽,但可以在主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在电视新闻出镜报道这一新闻实践活动中,媒介真实永远不能等同于客观真实,但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的提高和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媒介真实将不断向客观真实靠拢。

出镜报道是报道者把客观存在的新闻现场的典型场景、人物、环境、音响以及采访对象的谈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主体的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主观评述和解释,真实地传递给观众,其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改造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反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特性要求出镜报道者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应当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学会“用事实说话”,寓情于理,达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统一。纵观中国电视新闻出镜报道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出镜报道者也是电视新闻不断追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者”与“代言人”的二元归一

社会语言学家迪尔·海姆兹(Dell Hymen)把“说话者”分为两类角色:一是某一信息、某一观点原始创造者,可以称为“发送者”“创始人”“写作者”;二是信息的“发言人”,即“代言人”。②在出镜报道的早期实践中,创作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创作依据尤其是对记者、编辑文字稿件进行二度创作,出镜记者看到的稿件并非原始的生活素材,而是编辑、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抽象。③这就造成了镜头前的信息播报者与“写作者”身份出现了分离,出镜记者成为了间接话语权的行使者。间接话语权因主体的主观意念融入叙事内容词语中,呈现出含蓄性特点,造成了行使话语权的难度。④由于权威代言人唯一性地位的分离,造成叙述真实性的减弱和接受心理距离的增加,最终势必影响叙述者的地位。随着中国电视新闻出镜报道的深入发展,出镜报道逐渐将信息的“写作者”与“代言人”的身份合一,镜头前面对观众的人也是内容的直接生产者,创作主体可以直接行使话语权,将主体的主观意念显现于叙事内容词句中。直接话语权有利于塑造创作主体的权威性。

另外,出镜报道的“写作者”与“代言人”身份的融合,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转述层次,提高了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避免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耗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层次越多,越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和变形。⑤出镜报道改变了以前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持人、记者从文本到图像的层层转述模式,实现了主持人、记者直达观众的传播过程,通过减去中间转述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信息的损失和变形,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达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创了首档早间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主张从名记者中培养名主持人,高度重视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主持人不但是新闻播报者,还是新闻采访者、评论者,不仅出现在演播室当中,还出现在新闻现场,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以富于人格化魅力的个性形象面对观众,营造与观众面对面沟通的效果。以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他们通过出鏡报道实践,运用大量现场纪实镜头语言,展现新闻现场的细节和过程,让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出镜报道的魅力,实现了“记者”身份和“主持人”身份的合一,成为中国电视新闻领域耀眼的“明星”。

2.现场感符合电视传播规律

现场感(Spot Sense)是新闻事件通过屏幕再现,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空间知觉。现场感强是电视新闻出镜报道的显著特征和优势。在新闻事件中,新闻现场往往贯穿始终,跟随事件发展而不断变化,能够提供丰富的“场信息”,是出镜报道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具体时空场景,也就失去了出镜报道的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电视从业者普遍意识到报道者应“尽量在现场出图像,把新闻直接告诉观众”⑥,对于“现场感”的强调,是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得出的,因为“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现场环境之中……如果作品具有强烈、鲜明的现场感,会大大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真实感”⑦。

现场感包含着时间与空间、主观与客观地对立统一体。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来看,随着直播技术、VR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直播类的出镜报道过程中,时空同步带来传播和接受的同步,消除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时空限制,信息的真实客观性大大得到提升。电视新闻出镜报道者立足于现场,把新闻现场的环境、氛围、细节以纪实手法,直接诉诸于视听感受,客观地展现给观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需要注意的是,出镜报道者现场感的建立是在对新闻事件情景的真实,并作出真实反应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现场感也不是简单的依靠出镜报道程式化形式实现的,而是依靠报道者融入新闻现场,带领受众“进入”事件现场,“参与”事件过程,并且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随着ENG电子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电视新闻出镜报道实现了声音和画面的同步记录,电视新闻出镜报道通过主持人、出镜记者在真实场景中的立体信息传播,将特定的人、事、景、物等客观实在以光电和声音信号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出镜报道者用直观可感的形象信息,减少了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从而在观众大脑中产生对新闻事件完整的印像,进而促使人对于客观物质实在与主观认知的和谐统一。

二、人际性的回归:大眾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

所谓人际性即对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提出“人性化趋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介的发展是以达尔文进化论的方式演进。人在媒介发展进化过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创造并主动选择、驾驭媒介,所有的媒介终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⑧人类借助媒介来拓展传播,以此满足超越耳闻目睹生物极限的信息需求。人类借助进步的媒介不断延伸接近自然本能的直观感受。如图片的出现弥补了文字中失去的直观形象,电话、收音机的出现重新找回了声音的感受,电视的出现更是使人能够实现对信息接受的远距离声画感官刺激。网络以及VR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对获得更加强烈的真实感、在场感、交互感。整个媒介的演化的过程,是不断让人类在超越自然与贴近自然之间螺旋上升的过程,超越自然是为了突破自然给人带来的生物局限,获得时空之外的体验和认知。

新闻节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作为独立个体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不仅为电视传播构建了更为人格化的人际界面,也以传播者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个性化特征被广大电视观众辨识,大大凸显了电视作为人的媒介特征和优势。出镜报道从生产到传播任何一个环节均离不开人的参与和互动。“电视的本质是实现人本化传播,作为电视产生的本意,电视纪实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体现了人们利用技术的手段向人本性的回归”⑨。电视新闻出镜报道者以个人形象符号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人本化属性,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增强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首先,出镜报道者可以通过直播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这就像人际交往中两个人说话时的实时互动和沟通情况,出镜报道者发送的信息可以即时被观众接收,没有时间间隔。其次,通过电视屏幕上的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出镜报道者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个人形象、声音、表情、气质和魅力,这也与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情况相似。电视新闻出镜报道实现了人类跨越时空全感传递信息的美好愿景,这一新闻实践活动通过对人际传播方式的模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众传播状态。

出镜报道者是连接新闻与观众的“媒介”。出镜报道者以“我”和屏幕前的“你”,依靠电视媒介建构了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场景。报道者虽然形式上面对的是摄像机,但实际上是以平等姿态直接与面对观众讲话的。报道者以独特体验、独特感受和独特表达习惯,通过个性话语特征表达出来,这种屏幕上的传播方式接近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因而更容易获得观众认可。电视新闻节目是否具有亲和力、生命力和个性,出镜报道者在节目中的表现至关重要。在电视传播中设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目的是将大众传播转变为面对面的拟人际传播,由鲜活的社会个体向社会大众传达信息,这种交流方式最接近原始生态人际传播方式。而人际交往的本质在于它具有对话性、互动性、亲和性,是把他人作为独特的个体进行交际和沟通,从而形成“我——你”的人际关系世界。

三、结语

在出镜报道乃至新闻业的发展史中,媒介技术不断更迭,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电视新闻出镜报道的报道形式得到了丰富,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听、可感和可视性,为观众带来强烈的参与感、伴随感、沉浸感。与此同时,梳理中国电视新闻出镜报道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报道形式如何变化,在新闻实践中追求人际性的回归始终没有改变。电视新闻出镜报道变得越来越贴近群众,越来越具人文关怀。把新闻中人当作个独立而平等的个体,认真地倾听被采访者、观众的观念和想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告别独白式的封闭传播,回归人际性的本质,是新闻媒体保持优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注释:

①袁贵仁.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239.

②Bell, Allan.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Oxford:Blackwell,1991:36.

③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

④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02.

⑤李黎明.传播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8.

⑥郝佐.电视新闻的特点[J].新闻大学,1982(4):104-105.

⑦叶家铮.电视特性与电视新闻作品的主要特征[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1(2):59-66.

⑧【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18.

⑨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78.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刍议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转化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故事化让电视新闻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