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恐龙来袭!大师的侏罗纪

2022-05-30 10:48:04郑军
科幻立方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尔科哈蒙德斯皮尔伯格

郑军

电影“侏罗纪世界”系列完结篇《侏罗纪世界 3》公映在即, 不仅 128 分钟的片长创下该系列最高纪录,《侏罗纪公园》“铁三角”山姆·尼尔(Sam  Neill)、劳拉·邓恩(Laura Dern)和杰夫·高布伦(Jeff Goldblum)的加盟亦成为一大看点。

无论是“侏罗纪公园”三部曲,还是“侏罗纪世界”三部曲,构思皆源于被称为“侏罗纪之父”的美国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系列电影至今长盛不衰,1993 年公映的首部作品《侏罗纪公园》功不可没。在迅疾燃起的恐龙热潮之下,是迈克尔·克莱顿原著小说被广泛低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领衔的主创团队对文字与镜头两种表达方式间的精准切换。

在创作《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 )之前,迈克尔·克莱顿已在电影行业小有成就——1973 年,他自编自导了电影《西部世界》(Westworld);1979 年,他邀请“第一代 007” 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出演了同样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

此后,手握大把电影资源的迈克尔·克莱顿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写作上,而在电影行业打拼的经历让他对叙事节奏的 把控以及商业元素的运用等驾轻就熟,加之渠道顺畅,他迅 速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

迈克尔·克莱顿构思《侏罗纪公园》始于 1981 年,触发其灵感的是当时恐龙专家的一场争论——它们到底属于爬行类还是更接近于鸟类?不久,即将再为人父的迈克尔·克 莱顿面对未来宝宝的恐龙玩具写起了小说,以至于原著中时 常出现大段对恐龙外貌的描写。

原著的功与过科幻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所谓的“点子文学”,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等基本元素若非為“点子”服务,甚至可有可无。发展至第二阶段, 这些基本元素才悉数凑齐,故事的完整性显著提升,但是人物刻画、社会背景、现实意义等都付之阙如。直到第三阶段, 文学元素的加持让作品更加丰满,更具可读 性,更富时代价值。而生前始终受到美国科幻圈冷落的迈克尔·克莱顿的作品,即具备

第三阶段的属性,小说《侏罗纪公园》便是其中之一。

迈克尔·克莱顿擅长勾勒科技精英的形象,把他们想什么、要什么、干什么写得十分传神,甚至能依照人物的专业 特点构思其性格。

在《侏罗纪公园》中,一群科研工作者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葛林专注于挖掘现场,讨厌电脑,总担心科技应用于考古挖掘会让他失业 ;马尔科姆是新派数学家,为了和书呆子前辈有所区别,把自己打扮成摇滚明星 ;电脑专家莱德里是典型的“程序宅”,不修边幅,身上沾着食物残渣,总是把自己肥胖的身躯塞在电脑椅里面……

与此同时,迈克尔·克莱顿还对彼时美国社会的科研体制有着深入的了解。小说中,哈蒙德劝说亨利离开大学跳槽到自己的公司,并非诱之以利,而是晓之以理。

因为大学已经不再是国家的知识中心,把它看成中心的想法本身就很荒谬。现在的大学是一潭 死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有真正需要的发 现都出自私人实验室,激光、半导体、小儿麻痹症 疫苗、微晶片、全息技术、个人电脑、磁共振成像、以X 光断层扫描装置拍摄照片……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发明在大学里已经绝迹 40 年了。

…………

然而,文学评论家甚少关注迈克尔·克莱顿在刻画人物、观照现实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原因或许可归结为他们并不熟 悉他笔下的人物,毕竟这些角色不是传统的文学形象。

诚然,以今天的视角审视《侏罗纪公园》,无论情节设计、叙事节奏还是人物的行为逻辑都不乏硬伤。

最为直观的是,马尔科姆这个作者的思想代言人除了站在上帝视角不断评论眼前的险情以及和别人吵嘴外,几乎游离于情节——园子是哈蒙德造的,孩子是葛林救的,麻烦是其他人解决的,马尔科姆不是下车伊始便哇啦哇啦地说这个园子早晚要出事,就是遭遇霸王龙后受了重伤,一直躺在病床上絮絮叨叨……

这与作者对马尔科姆的设定不无关系——作为数学家, 他显然不懂得公园里的各种技术细节,即使灾难临头,也不 能发现问题,更无法解决问题。

此外,葛林和马尔杜不合时宜地“话痨”也难免让读者  “跳戏”。哪怕是在与恶龙周旋的紧要关头,两个人也会突然 讲出一大段有关恐龙习性的、与当前的麻烦并不相关的知识, 好在他们并未因此停止行动。

小说中,马尔科姆与哈蒙德屡屡发生争吵,矛盾无外乎前者坚持“自然平衡”,后者坚持“技术控制”。然而在最后一次争论中,哈蒙德突然支持环保主义,马尔科姆却告诉他人类再怎么折腾也无法毁灭地球——两者的立场发生了倒置。

这与迈克尔·克莱顿在下笔前往往会查阅丰富的资料,积累下大量素材不无关系。科幻小说总要设置“科普代言人”,知识性内容本就容易长篇大论,加之对准备好的素材不忍割 爱,影响叙事节奏在所难免。而马尔科姆与哈蒙德立场的转 变,则投射出科幻作家在“向前”与“退后”两种矛盾思想 间的徘徊。该进一步发展科技还是更讲求人与自然的平衡, 至今仍是科幻创作的主题。

电影编剧后生可畏

1990 年,《侏罗纪公园》出版并迅速家喻户晓,电影改编权受到多家公司疯抢,从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到蒂姆·波顿(Tim Burton),擅长各种影像风格的导演都被内定为本片掌镜,而最终人选花落斯皮尔伯格。

成交后,迈克尔·克莱顿亲自改编了首版剧本。在已经  凭借电影行业的从业经验为小说赋予了大量画面素材的基础   上,他需要把原著中的科幻点转化为影像元素,如利用琥珀 中的蚊子制造恐龙,并努力使之接近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

造成坚决反对科技被商业化的传统学者,还设计出植物覆盖电网高墙的镜头暗示大自然终将战胜人类……

而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侏罗纪公园》,剧本来自大  卫·凯普(David Koepp)—— 一位当时不满三十岁的年轻后辈。他杂糅了各位“大佬”的想法,将马尔科姆请回来继续唠叨, 格兰特则为了三年的赞助立刻改变了态度……值得一提的是, 迈克尔·克莱顿一贯坚持的“反对滥用科技而非反对科技本 身”这一立场获得保留,让《侏罗纪公园》没有落入反工业 电影的俗套。

具体而言,大卫·凯普对原著情节进行了大量的取舍和改写,并根据电影叙事的节奏特点对原著的结构加以调整。

原著从小女孩被袭击写起,而电影则选择了以工人被恐龙咬伤开篇。利用这一经典开场的冲击力,观众足足被吊了一个小时的胃口,银幕上才又出现恐龙袭人的画面。

而在小说中,头号大反派霸王龙这样出场:

葛林在车里等候,静静地观察着。山羊咩咩的哀叫愈来愈响,愈来愈急切。山羊发疯似的拉扯着绳索,来回疾冲。葛林通过无线电话系统听见菲亚惊恐地问 :“山羊会怎么样?它会把山羊吃掉吗?”

“我想会吧。”有人告诉她说。然后爱丽把无线电的音量调低。这时他们闻到一股气味,一种腐烂垃圾的恶臭顺着山坡向他们袭来。

葛林轻声地说 :“它就要出来了。”

“是她。”马尔科姆纠正他说。

山羊被绑在场地中央,离最近的一棵树不到30 米远。恐龙一定是在树丛中的某处,只是葛林一时还看不出来。随即他便意识到,他的视线太低了 :这巨兽的脑袋耸立在高出地面 6 米的半空,半遮半掩在棕榈树丛之中。

…………

霸王龙悄然无声地朝前一跃,完全展露出它那庞大的身躯。只需四步,它便跃到山羊面前,然后弯下身子,对着山羊的脖子咬了一口。咩咩声停止了,四周只剩一片寂静。

電影则将这段情节全部删掉,改为工作人员摆好活羊 后,霸王龙并没有现身,接着,车子出了问题,大家在等待 故障排除期间突然发现羊不见了,随之闪现经典镜头 :一只带血的羊腿被甩到挡风玻璃上!霸王龙如幽灵般的出场方 式不仅比小说更简洁、更恐怖,还突出了原著“过度控制” 的主题。

至于原著中能够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特征的情节,电影则悉数予以保留。

“我的天。”雷杰说,眼睁睁地望着窗外。

世界上前所未见的最大的食肉动物、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攻击……雷杰在他那广告宣传员的脑海深处,还在写着广告文字宣传。但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膝盖开始控制不住地颤抖,裤子则像旗子似的在拍动。老天啊!他已魂飞魄散。他不想待在这里。两辆车中只有雷杰知道恐龙的攻击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人将会有什么遭遇。他曾亲自目睹被迅猛龙攻击后那血肉模糊、支离破碎的尸体。他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种景象。而这是一头霸王龙! 比迅猛龙要大得多!是曾在地球上漫步过的最大的食肉兽!

老天啊!

霸王龙咆哮时十分恐怖,那刺耳的尖啸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雷杰感到一股暖流在裤子里扩散开来。他尿裤子了。他又窘迫又恐慌,不过他明白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不能就这样待在这里。他必须做点什么,做点什么。他的手在发抖,战栗地摸到仪表板。

“老天啊。”他又说。

“这话不好听。”菲亚说着向他摇了摇手指。

亚添听见一声闷响,随即转过头来不再看霸王龙——夜视镜侧边显出一道道横条纹——刚好看见雷杰跨出打开的车门,一头冲进大雨中。

“嗨,”菲亚说,“你上哪里去?”

雷杰转身往与霸王龙相反的方向跑去,消失

在树丛中。越野车门敞开着,内侧都被淋湿了。

“他走了!”菲亚说,“他去哪里啦?他扔下我们不管了!”

这段描写既烘托出霸王龙的恐怖,又使角色的性格塑造  更加完整。在此之前,雷杰只肩负对哈蒙德施加压力这一叙 事功能,而一个成年人在危险关头抛掉两个孩子自己逃命, 可谓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雷杰的形象因此变得立体起来。

此外,原著中一些细节描写经过改写更具记忆点。比如一段简罗和艾诺对马尔科姆理论的探讨,在电影里被用于马尔科姆和爱丽调情——当马尔科姆抓起女研究生的手连说带比画,观众的荷尔蒙很难不随之飙升。

斯皮尔伯格 + 乔治 · 卢卡斯

当然,赋予电影灵魂的还是导演。《侏罗纪公园》具有 斯皮尔伯格的典型风格——相比于原著的冷血,电影更像一   部“成年儿童片”,后半部分干脆将叙事视角切换到孩子身上。 小说结尾,哥斯达黎加军队炸毁了侏罗纪公园,电影则改为   “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

最明显的角色反差来自理查德· 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饰演的哈蒙德,他从小说中独断专行的商人变成银幕上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相较于原著中连亲骨肉失踪都漠不关心的符号化角色,影片中的哈蒙德更有血有肉,甚至活到第二集,变身为生态主义者。

在接拍《侏罗纪公园》之前,斯皮尔伯格已是科幻片导  演的翘楚,对这一类型影片的节奏把控可谓驾轻就熟。他深 知恐龙出场是全片的重头戏,毕竟观众买票入场主要就是冲 着这群家伙。因此,他不能让它们随随便便登场,不仅卖各 种关子做足铺垫,到了情节点上,还要让格兰特和爱丽先后 朝恐龙的位置看上半天做惊恐状,镜头才转到“恐龙表演” 上去,几分钟的戏场面震撼,声画俱佳。

当年拍摄《大白鲨》时,因为特效技术水平有限,鲨鱼无法运动起来,斯皮尔伯格全靠场景调度和画面剪辑制造恐怖效果。《侏罗纪公园》仍然面临这一问题——尽管机械木偶的活动能力相当有限,但电脑制造的恐龙还不如机械木偶, 并且制作时间长,贻误工期。因此,斯皮尔伯格依旧要靠大 量分镜头制造恐怖气氛。

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侏罗纪公园》再恰当不过——  即使已过去近三十年,今天回忆这部电影,水杯里颤抖的水面、寂静中恐龙逼近的脚步声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尽显导演功力。

提到《侏罗纪公园》对恐龙的呈现,就不得不提乔治·卢 卡斯(George Lucas)的影响。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以及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被公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最伟大的四位导演,彼此间屡有合作。《侏罗纪公园》筹拍时, 乔治·卢卡斯正在以工业光魔为平台力推电脑动画技术。

彼时,美国主题公园中的机械模型已经复杂到惊人的程度,大金刚甚至可以在公园里行走,斯皮尔伯格最初即选择使用机械模型来表现恐龙。而乔治·卢卡斯为他提供了电脑动画的模版,表示自己能让大恐龙在白天奔跑于草地上—— 这在当年堪称划时代的技术。

两相比较,斯皮尔伯格决定兼收并蓄,故而影片中的恐龙有时是机械模型,有时是通过电脑动画呈现,有时则用机械模型拍摄再用电脑修整。

作为特效供应商的乔治·卢卡斯还参与了剧情设计。影  片拍摄后期,斯皮尔伯格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辛德勒名单》项目,干脆把《侏罗纪公园》交给卢卡斯打理。

另外,演员的演技亦可圈可点,毕竟片中除了哈蒙德和两个孩子,主要人物不是科学家就是工程师,观众一旦时常跳戏,恐龙制作得再精良也无济于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部电影 CG(计算机动画)镜头屈指可数的当年,在绿幕前进行表演尚属新鲜事物,一度创下虚拟场景数量纪录的《侏罗纪公园》不穿帮、不“违和”,演员的突破性表演功不可没。

影片中戏份多于小说的两个孩子的表演同样十分到位。毕竟电影圈素有“别与孩子或者动物配戏”的“忠告”,因为二者都很难指挥,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是此中高手。作为片中的麻烦制造担当,姐弟俩不讨喜也在情理之中。

恐龙抢镜难掩结构失衡

《侏罗纪公园》如果是第二阶段的科幻小说,故事主线 或许会设置成某个阴谋家在岛上秘密制造杀人恐龙,引出“恐 龙在当代复活”这个科幻点。而迈克尔·克莱顿则花费大量 笔墨让“恐龙吃人”这件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合理性。

同时,迈克尔·克莱顿看待科学界客观而友善,他欣赏科学工作者的伟大成就,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科研体制的弊端,所以他的小说中常有好心办坏事的科学家,即使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贪心鬼,也绝非故意制造阴谋的恶魔。《侏罗纪公园》中没有人类大反派,主线也不是人与人对峙,这给改编制造了不小的困难。

不同于为故事添加诸多副线或干脆只取原著构思,电影版《侏罗纪公园》高度忠实于原著,人际矛盾最后都归于人和恐龙的战争。请科学家上岛为老板背书?不,他们只是观众的导游。竞争对手布置商业间谍?那是为了给安全系统断电寻找理由。至于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监管等无助于恐龙现身的情节则统统被删。

如此改编使得影片呈现前半部聊聊聊、后半部逃逃逃的结构——前面讲的很多道理既非伏笔也无画面表现,纯属主创的自我表达,后面则变成单纯的怪兽恐怖片。

特别是电影开始不久插入了一段小动画,讲解科学家如  何从琥珀中寻找 DNA ,角色们则坐在小放映厅里当观众, 仿佛科教片“乱入”,故事情节停滞不前。前面的冗长铺垫使得后面人与恐龙斗、恐龙与恐龙斗乃至最后迅猛龙对人类发 起集体总攻等动作戏的戏份大打折扣。

2015 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则弥补了个中遗憾。该片的人物设定基本复制《侏罗纪公园》:印裔企业家代替哈蒙德成为过度控制的代表,为军方服务的霍斯金斯代替电脑程序师当起内鬼,同样有两个父母要离婚的孩子,黄荣亮(Bradley Darryl Wong)扮演的恐龙研究员亨利·吴再次现身……

叙事节奏方面,《侏罗纪世界》里的学术讨论情节被大大压缩并且分散到各处,拥有更多资源的内鬼得以将矛盾冲突引向高点,恐龙的品种大大增加……

相较之下,不可否认《侏罗纪公园》的瑕瑜互见,或许是恐龙袭人的画面在当年实在过于超前而掩盖了影片结构的硬伤。

尽管如此,一个是创作潜力直至去世都未完全释放的优  秀小说家,一个是在镜头运用、场面调度、后期剪辑等专业 领域做到极致的导演,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侏罗纪公园》都稱得上划时代的经典。它曾引发的关于恐龙话题的讨论, 势必会随着《侏罗纪世界 3》的公映而再掀热潮。

猜你喜欢
马尔科哈蒙德斯皮尔伯格
诡异!斯皮尔伯格看这部片时房门突然被反锁!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34
“一只独立”
鱼有多大
取你狗命!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新西兰碰鼻礼
生命之钟
意林原创版(2008年4期)2008-05-30 1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