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拓展国际传播空间的路径建构

2022-05-30 10:48林斌孙愈中
新闻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

林斌 孙愈中

【内容提要】纪录片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传播载体,它对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本文认为,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进程中,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要有效拓展国际传播空间,其路径建构应该是:用全球视野的创作思路选择拍摄题材,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推向世界,以中外互通的话语形态赢得世界认同,让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拓展传播平台。

【关键词】国际传播纪录片  题材选择  中国元素  话语形态  平台拓展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①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载体之一,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有许多中国好声音与中国好故事应该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外实行广泛传播。而在信息传播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当下,纪录片在努力拓展国际传播空间时就必须建构一条有效路径。

一、用全球视野的创作思路选择拍摄题材

在创作面向国际传播的纪录片时,题材选择是关键,既要坚持文化自信、传播民族精神,又要聚焦全人类都关注的主题。“如何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寻找合适的立足点,这些文化信息又将以何种方式呈现,是否有益于双方的文化交流都是跨文化传播内容的考虑因素。因此跨文化传播首先要有国际视野,从全人类的角度策划选题。”②作为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纪录片,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在传播各民族经济成就、社会进步和生活多样化的过程中,既为人类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窗口,又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背景下,我国的纪录片要努力用全球视野的创作思路来选择拍摄题材。

能够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的纪录片,必须聚焦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以此来传递如何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2020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奖的28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除去5部国外纪录片,国产纪录片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关注文化纪录的作品,如《舌尖上的中国》和《下南洋》等;二是关注并追溯历史纪录的作品,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东方主战场》和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从中国到中国》等;三是许多反映典型人物的纪录作品。③这些纪录片既有历史向度又有时代特色,因此起到了既叫座又叫好的效果。

在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中,创作者还要多用国际化思维和全球化视野选择拍摄对象,让作品融入全球化语境。通过把中国理念、中国元素、中国形象寄托在具体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之中,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创作者的传播意图。喜欢听故事是所有人的本性,无论是国内观众还是国外观众,故事性强的纪录片一般都会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因此讲好融通中外的故事,是国际传播纪录片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来自英国的爱德华和来自美国的克里斯提娜已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任教多年,2017年他们决定结为夫妻,于是在校园内举办了婚礼。绍兴电视台记者不但拍摄了婚礼现场,还记录了他们在绍兴的工作和生活等过程。这部题为《我们结婚吧》的纪录片,不但在英国BBC和美国斯科拉电视台等境外媒介播出,还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电视外宣“彩桥”节目人文、自然类纪录片三等奖。④

用全球视野的创作思路来拍摄国际传播的纪录片,既应该讲究题材在不同语境下多元化观众可以接受的普适性,还必须追求传播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并作为国家形象视听塑造的一个整体战略来对待。从《2020纪录片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进入国际传播渠道的国产纪录片,大多以中国文化为题材,以讲述中国故事为主要内容,关键词是文物、科技、节日、美食等。目前,题材的多样化与主旋律的国际化已成为我国纪录片表达的一个亮点,像《中国的宝藏》《神奇的中国》《华彩中国》《佳节》《丝绸之路》《早餐中国》和《舌尖上的中国》這些纪录片,有效拓展了中国形象在外国人心目中的认知层面。⑤

所谓全球视野的创作思路,就是必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指导下选择拍摄题材,这既是国际传播纪录片的媒介属性和共同命题,也是国际传播纪录片的内涵和意义所在,更是国际传播纪录片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要努力追求纪录片的文化共性,选择国外观众喜欢的题材,让他们看得懂并易于理解,像《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作品,就是立足美食这个人类共通性很强的话题,弘扬了博大精深的各民族饮食文化,在海内外得到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凸显了中国纪录片的原创品牌。

二、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推向世界

能产生全球影响力的纪录片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可以有效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强调文化自信,突出中国元素,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中国自己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而是因为中华文化、中国元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⑥以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纪录片的拍摄内容,既能把中国元素推向世界,也可以使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语境中产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播效果。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不断走向深入,国产纪录片的质量在日益提高,在海外媒介机构播出的数量也在增加。像纪录片《故宫》的国际改编版本已畅销世界164个国家与地区;纪录片《大国崛起》由于实行了国际化的创作思路和拍摄模式,不但在国际版权售卖中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还在衍生产品的开发方面提升了作品的附加值。⑦纪录片完全能够用视听传播符号作为媒介进行广泛的中外沟通和跨文化对话,以此来寻找各民族之间的共情点。中国纪录片在价值传递与内容表达方面,要努力去追求文化多样性下的价值共识,发掘更多体现中国精神、具有中国特色、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故事,从中展示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像中国纪录片《航拍中国》和《风味人间》等系列纪录片,之所以深受各国观众的欢迎,是由于此类作品的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是由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组成的,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只有尊重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坚持应有的文化自信,走民族化的纪录片创作道路,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受到其他国家观众的欢迎,才会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上有竞争力。绍兴电视台近几年通过黄河台在境外媒介机构播出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如《摇着乌篷去北京》《翰墨兰亭》《越地茶韵》等,内容均为反映地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从而使绍兴电视台成为我国在境外播出纪录片最多的城市台。⑧

现如今我国的纪录片生产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除了专业电视媒体以外,一些影视公司也在积极参与纪录片的创作拍摄。其中高品质的国际传播纪录片则大多由国家专业创作团队投资创作。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拍摄的一系列重大题材纪录片,就具有相当高的民族文化品位,完成了向世界进行文化表达的目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些作品因其内容的权威性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成为国家民族影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还作为人类影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有关国际组织当成人类文化遗产珍藏。⑨

三、以中外互通的话语形态赢得世界认同

美国著名美学家爱德华·霍尔对跨文化传播活动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提供一个选择性很强的屏障。”⑩要突破这个屏障,纪录片在展示文明中国形象时就必须融入世界话语格局,用中外互通的话语形态来赢得世界认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形态也在与时俱进,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题材,创作拍摄的主体已经多元化。许多中外合拍的纪录片,通过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的对话,不但建构了视听作品的动态话语场域,还加强了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国际传播语境中,用纪录片讲故事还能产生一种重要的定义权,可以向世界定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标签化国际形象。而国际化的语言表达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赋予中国故事新的意义和新的形式,可以让中国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国外观众面前。11文化交流需要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对话性语境是决定文化交流成败的重要因素。用中外互通的话语形态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对话,能够促进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纪录片向世界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外交策略的影像式表达。12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了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局部冲突虽然还存在着领土和经济利益之争,但更多的是来自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如果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就能够通过沟通,消除误解,避免冲突,实现人类文明的融合。其中,话语形态如何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世界上92%的人来说是外语的语言,不可能会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然而,如果来自不同语言群体和文化部落的人,通过专业人员的口译和笔译,使之变为用来彼此交流的语言,那么它就可以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13作为以视听符号为复合传播载体的纪录片,如果在拍摄创作时能顾及文化差异,注重语态和情感力量,那么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就能够在跨文化传播时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观众所接受。

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既是跨国界和跨民族的,也是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因此必须努力用中外互通的话语形态来赢得世界认同。“要成功完成国际传播行为,就必须跨越语言障碍,使传受双方能使用同一种语言,或者说使用一套能使双方共享意义的语码(符码或符号)系统,最终达到跨越国界的信息共享和思想观念交换。”14为了突破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字等因素的区隔,中国纪录片在走向国际市场传播时也要注重语态的中外互通。只有用适应不同语境的叙事方式、入乡随俗的表述手段,才能使作品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

以前,国内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在进行国际传播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在西强我弱的世界传播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化被排挤到了边缘地带;二是没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片品牌产品;三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对国产纪录片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味的影响,缩小了国外观众对作品的多重读解空间。15面向国际受众的纪录片,其话语形态如何,既关系到叙事是否流畅,也涉及到传播效果如何。话语形态主要反映在如何講述故事,只有以情动人,才能通过形象直观的感性符号来丰富作品的内涵,提升传播的境界。要用平民语态来取代精英语态,通过叙事、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在稀释教化功能和宣传作用的同时,纪录片的人文价值和国际传播效果就会凸显出来。只有把所有视听符号都蕴含在感人的故事之中,才能通过故事的讲述传递某种价值理念。

四、让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拓展传播平台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国际传播出现了三个全面转向,即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平台社交化、传播语言视频化。以前由国家垄断使用的特定影视语言,现在已成为各国共享的资源。16要构建立体化的纪录片国际传播路径,就必须借助互联网这个新媒体渠道。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也要实现网络化。尤其是在移动终端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当下,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既可以利用电视媒介的专业频道,也可以利用视频网站、社交平台、社区论坛、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等进行全方位的传播。

面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纪录片,在创作时也要不断适应分众化、差异化、平民化和现代化等时代趋势,精准把握不同审美倾向的受众需求,通过个性化和特色化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17传统纪录片存在着篇幅长、内容多、节奏慢等特征,而微纪录片则具有扁平化、碎片化、细节化等优势,更加适宜网络传播和移动端的阅读,并且还可以进行传受之间的双向互动。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线的网络纪录片共有259部,与2019年相比,涨幅达70%以上。这说明纪录片的传播平台正在向新媒体平台拓展,纪录片的融合传播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央视网、央视频、人民视频等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与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等民营新媒体视频网站,还有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目前已成为纪录片网络传播的新天地。其中腾讯视频的《风味原产地·甘肃》销售到Netflix后,就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传播。1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一种选题范围非常广、篇幅比较短的微纪录片正在以“微”视角,向世界各国人民推介中国传统文化。这类微纪录片制作周期不长,既可以纪录中国的经济社會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变化,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实践证明,微纪录片在传承和传播地域文化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与传统纪录片的区别在于更加适宜小屏传播。笔者认为,要让更多的微纪录片通过网络走向世界,就必须注重微纪录片的品牌化建设和IP转化,尤其要利用5G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完善关键技术,提升微纪录作品的专业化水平,使更多的优秀微纪录片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新名片和对外交流的新载体。

为了适应网络传播,微纪录片的创作除了题材应该本土化外,拍摄视角和呈现形态也要个性化和特色化。2018年,绍兴电视台以水乡和船为对象,拍摄了一部题为《我的船我的梦》的微纪录片,对绍兴的水文化和船文化作了形象化的浓缩展示。作品中既有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元素,也有大绍兴建设中的现代元素,结果在众多境外网络平台播出后,还于2019年10月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举办的“第25届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作品及优秀栏目、年度频道、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中获得了“短片十优作品奖”。19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十分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各级各类媒体也在不断创新传播内容、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段。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后,纪录片在构建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和加强对外交流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能够将中国好故事和中国好声音传遍全世界,让各国人民更好地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一个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现代化中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更多的外国人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纪录片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而如何拓展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空间,则应该建构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

注释:

①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30/c_1125292731.htm.

②周湘鄂.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的宝藏》创新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1):98-101.

③戴剑平,王栅洁.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奖影片的题材倾向、主题流变及审美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0):113-117.

④林斌.城市台外宣纪录片创新创优路径探索[J].视听,2018(11):32-33.

⑤朱珮瑶.我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现状及效果提升策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11):112-114.

⑥赵炎秋.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50.

⑦韩飞,何苏六.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116-120.

⑧孙愈中.试论纪录片题材选择中的导向问题[J].当代电视,2017(11):34-35.

⑨石屹.国际传播中纪录片创作题材分析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3):87-90+103.

⑩【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7.

11任孟山.国际传播是中西版“中国故事”的竞争[J].传媒,2021(22):1.

12杨忠贵.外宣纪录片创作的多维向度与传播策略[J].未来传播,2019(04):60-65.

1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51.

14李智.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5.

1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国际传播[J].艺术评论,2020(09):8-15.

16廖祥忠.视频天下:语言革命与国际传播秩序再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1):1-8.

17杨泯萱,孙愈中.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四季歌”——评大型纪录片《拉林河畔》的创作特色[J].电视研究,2019(02):75-77.

18何茶.《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EB/OL].广电时评网.https://www.1905.com/m/news/touch/1516788.shtml.

19钱毅君.微纪录片创新创优的路径探索——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获奖作品《我的船我的梦》为例[J].视听纵横,2020(03):83-85.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在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中国元素在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中国元素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及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的成功对动画基础教学的几点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时尚美学中的应用分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