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云华
2017年,我调任苏州市长安实验小学校长。经过调研,我发现学校的“教”与“学”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怎样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同?最终,我们确定了家常课(也称习堂课)改革方案,并逐步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人人。家常课教学,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只要想学,人人都能很快地学会,而不是要等五年十年这个教师才能上出有效的课。青年教师等得起,可是班上的学生等不起。这个“人人”也适用于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有进步,“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时间还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是不是课堂教学“主体”,主要还是看课堂时间是不是还给了“每一个”学生。
2.课课。家常课像是家常饭,每一天每一节都要上:有检查要上,没检查要上;心情好要上,心情不好要上;今天不忙要上,很忙也要上。教学质量靠的不是一节准备充分的公开课,而是靠每一节家常课的累积。
于是,以管建刚老师为首的课改团队在不断调整完善课堂结构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语文家常课结构简洁、节奏明快的基本模式——“读+习+读+习”。
1.教学组织的工具——任务单。每一课时有了任务单,目标任务明确了,训练有了内容,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课堂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课堂从原来的模模糊糊转向了清清楚楚。
3.课堂管理的工具——管理口令、管理手势、激励印章。家常课把70%的时间还给了学生,那么教师做什么?教师要进行课堂组织,课堂管理,课堂激励。怎么激励,怎么管理,怎么组织?管建刚老师的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的课堂管理口令、课堂管理手势、课堂激励印章,从而使得课堂管理有了得力的抓手。管理口令、手势的开发使用,课堂从纪律管理向综合管理再向积极管理发展,课堂上有了严肃、紧张的学习气氛(有严肃紧张的课堂才有活泼生动的课间生活)。激励手段(如激励印章)的不断丰富,使得师生关系更亲密,学生学習积极性更高。
1.备课改革。管老师团队开发了家常课任务单(教师版、学生版),我们不再做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师备课只做两件事:每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朗读课文的音频上传至备课组公开;每周规定时间内认真做一遍学生任务单上的所有习题。
2.走课改革。周而复始的听课,花费的时间多,成效低,同时也无法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家常课。我们从家常课的时间管理、任务管理中得到启发,推出了“走课”管理。走到哪个班级就看哪个班级是否具备三个要素:任务单的使用,时间管理的使用,课堂管理口令、手势和激励印章的使用。
3.作业管理改革。我们要求“刚需作业不出课堂”,通过“当堂完成—当天批改—当天反馈—当面订正”的过程,持久地执行了“双减”通知提出的“书面作业基本不出校门”。
三年的语文家常课改革的研究、实践,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新发展、新气象:学校语文成绩从全区中游偏下水平向中上游发展。新上岗的教师在课堂也能“管住学生,完成作业”,期末也能考出好成绩。资深教师也爱上了语文家常课,且信心满满。一位40多岁的教师说:“我现在终于知道怎样的语文教学是有效、高效的了,我期待评优课有课堂效益检测环境,我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将退休的薛老师说:“坚守语文家常课改革一年后,我发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不断激励学生,发现学生越来越可爱,教学越来越有味了。”
这几年入学人数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2018年,我们学校准备了11个班级,508个学位,结果空了253个学位,而隔壁的区管学校改建了6个美术教室接纳新生。但2019年开始,有部分共享学区的学生选择在我校就读,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我校入学人数超出了计划招生数,学校连续两年扩班。
家常课也得到了《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媒体开始向全国推荐我们的课堂改革经验。我们也得到了成尚荣、董洪亮、李亮等专家学者的肯定和指导。我们深切地知道:语文家常课改革不是完美课堂,我们只是让原来无效、低效的语文课堂变得有效、高效,让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我们坚信:因为不完美,才要不断探索,从而不断进步。※
[本文是在“江苏省第五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题观摩研讨活动”中的发言,有删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