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连教材训练点 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2022-05-30 22:08:26李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词语习作情境

李萍

一、创设生活情境,触发“心动”

(一)感官体验,模拟生活情境

为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教师可以借助音频、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呈现与课文内容、作者等相关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时,教师通过四季风景视频的呈现,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四季中每一个季节最美的分别是什么”,学生交流后,顺利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作者笔下的最美风景以及表现美的方式,与自己的有何不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这样的导入基于学生认知,又生发新的认知冲突,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热点再现,复现问题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借助时事新闻和热点,不仅能够巧妙导入课题,还能让课堂焕发出光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有效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笔者以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描写的内容与哪个节气有关”。这样的生活场景,更能触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这样的导入不仅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又增添了新奇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的兴趣。此时,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任务驱动,创设活动情境

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结合课堂实际,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导入环节设置悬念能让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下进入课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习正文内容做铺垫。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时,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在设计导入时,引导学生明确本课任务,设计故宫旅游路线。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助力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唤醒已有经验,落实“行动”

(一)训练审题的能力,看清例句的要求

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这是开展有效训练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时,其中有一项学习内容是“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这与语文园地二中“读一读,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的内容有相似之处,但实际答题方向却不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例句中观察,将自己所写句子中的相应词语加上着重号,或用具体的情境展示所给词语的意思。

可见,学会审题才能明确是用这个词造句还是将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学生明确了训练的要求,就找对了答题的大方向,这样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二)打开仿写的思路,明确表达的要求

明确问题的要求,有了训练的方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这时,教师需要提供策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

例如,同样是教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中的“用具体的情景把一个词语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谁在哪些情况下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时的场景以及人物的细节是怎样的?学生打开思路之后,教师进一步明确表达的要求:扣住关键词的意思,选择合适的情景并通过至少两种描写方法将当时的情景写具体。如,有的同学写“喋喋不休”的情景:

妈妈的嘴就像一挺发射语言炮弹的机关枪,上下唇快速地开开合合。于是,枪口不断地射出子弹:“把牛奶喝了,书包背好,检查下红领巾,出门时把门带上……”

——王雨豪

这样的训练,也为之后同册第七单元“把一个画面写具体”作了铺垫。

(三)提供实践的渠道,巩固表达的能力

能力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结合语文作业本、课堂小练笔、周末小练笔等多种渠道,专项强化训练,将方法内化为能力。

还是以“将词语的意思写具体”为例,课堂里除了作业本的练习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设计课堂小练笔,将表现人物某个特质的词语运用具体的情景表现。还可以结合单元习作《“漫画”老师》,扣住“声情并茂、循循善诱、良师益友、语重心长”等词语,选择一至两个,进行练笔。

这样多元的练习方式,既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方法,更是为之后的习作表达作铺垫。学生在专项巩固的过程中形成运用方法的能力,在螺旋上升的训练之中提升学习能力。

三、激活多元思维,提升“心动”

(一)建立联结点,思维结构化

基于学生经验和知识起点,发现词句段之间的联系,梳理结构化图表。结构化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个学习问题时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的能力,深刻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制定解决方案。

例如,在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梳理成思维导图。再如,在习作之前引导学生打开习作教学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材以及组织语言的方法。习作导图的运用,让学生的习作思维可视化、清晰化。

而结构化的知识,更便于理解与记忆。学生在梳理思维导图的同时,也形成知识的联结,知识点形成知识块,再形成知识链,最终成为牢不可破的能力图谱。这个过程,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得以清晰呈现,学生的思维得以形象化展示,促使学生真正地学习、内化、建构,最终形成智慧,变知识为能力。

(二)比较异同点,思维深刻化

比较异同点能让学生在对比与发现中反复求证,让思维更加深刻。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而六年级上册则要求学生把一种事物比作多种事物。此时,根据同一种事物的多个特性分别进行比喻,在此基础上形成排比。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比喻的立体性与适切性。

例如,二年级下册的例句“那棵大枫树好像一把又高又大的绿色太阳伞”,那么,我们还可以将大枫树比作什么呢?这时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学生将它比作绿色的大蘑菇,这是从外形和颜色的特点进行比喻;也有学生将它比作挺立的哨兵,这是从意志品质的特点进行比喻。通过比较与思考,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比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加深对于比喻的理解与把握。

(三)寻找批判点,思维个性化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固化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

1.于松弛有度间激活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抓住思维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疑难问题,想象作品的空白之处,并进行创新延伸,这样就能让问题深化,促使学生思维个性化。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开放包容的阅读教学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不轻信成说的态度,培育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2.于问题关键处理清逻辑。独特的思维不能脱离逻辑,它一定是基于真实问题,能够直指问题关键处,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寻找到独特的解决之法。这就需要学生对于文本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而找到解决的策略。

3.于真实情境中情感共鸣。真实鮮活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和情感认知。当学生将两者建立联系,从而将自我化作文中的“我”,将文中的问题化作“我”的问题,进行真切感知,便能更好地认识文中的“我”,进而分析其中的原因与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关注课后习题,再进一步思考:要写圆明园的毁灭,还可以写什么?(毁灭的时代背景、毁灭的场景、毁灭后的后果、国人的悲痛)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所得,将自己化作文中的“我”,就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新埭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词语习作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护患情境会话
词语欣赏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一枚词语一门静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