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翼阳
1.在转化中获得“价值”统一。“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可测量和评价。“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要素”是表象,“语文素养”才是内核,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化,就是最终实现陈先云先生所说的“抓基本方法,学基本内容,形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打通“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的内外价值,在转化中获得“价值”统一。
2.在转化中明晰“语用”定位。“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文素养的根本。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正是以单元整体视角,建立一个大目标,精读、略读、口语交际和习作前后勾连,要求学生不仅学会阅读,更能表达。在“要素”转化为“素养”的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正是桥梁。学生学会精练清晰地描述和准确生动地表达,潜移默化地提升“语用”,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在转化中推进“育人”目标的达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关注学习主体,在联系发展中明确育人立场;注重熏陶渗透,在语言实践中实现育人价值;重视学习品质,在可持续发展中体现育人功能。让文本真正发声,在落实“语文素养”中推进“育人”目标的达成。
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扎实有效地实现“要素”向“素养”的转化?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支架,实现从“语文要素”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1.“情境”支架,提升语用。如何依托“情境”支架,创造“情境”,促使学生将脑中形象与积累的词语相沟通,从读、说、写三方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1)语言描绘以促读。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重要导向,“美言美语”可以描绘情境,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声音进入情境,体会课文的美妙。例如本单元精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课一开始,笔者动情描绘:“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学生们感到很新奇,听得津津有味。这时,笔者提出:“谁来读好课题?”学生争先恐后,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于是,教师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以读促悟。
(2)角色代入以练说。在《威尼斯的小艇》第5自然段教学中,形态各异的人们出行依靠小艇,正面呈现了小艇的动态之美和便捷。教师让学生代入角色:“如果你是商人,到达目的地后,你会对小艇说什么?青年妇女会在小艇上谈笑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得感谢小艇,谈生意没有迟到。”有的学生说:“青年妇女在谈论小镇上的趣事。”学生的表达欲望得以激发。
(3)图像再现以仿写。在学习过《威尼斯小艇》之后,如何真正让课文在学生脑中留下痕迹?教师出示一张“清晨城市苏醒图”,图上有热气腾腾的包子店,有神色焦急等公交的上班族,有背着书包兴高采烈的小学生……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用图像的方式直观呈现,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接着给予方法指导: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清晨城市”的动静之美。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几句话的片段练习让学生乐在其中。
通过“情境”支架,教师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符合儿童特点的内容。“情境”支架中以语言描绘、角色代入、图像再现的方式,反复紧扣单元“语文要素”—— 动静结合,以实现在过程中提升语用,发展学生读、说、写的能力,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实现“语文素养”的转化的教学目标。
2.“比较”支架,优化思维。
(1)优化分析性思维。优化分析性思维是高阶思维的基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动态”和“静态”就是一组反义词,是鲜明的对比,这就提示教师可以搭建“比较”支架,将两篇精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语言生动、字义理解、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两篇文本最大的不同点是“动”“静”侧重不同,最大的相同点是展现了国外风光独有的“情趣”。文本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细致分析的能力,优化了学生分析性思维。
(2)发展评判性思维。在《威尼斯的小艇》的“阅读链接”中这样要求:“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在“比较”支架中,自由表达对三位作家表达方式的喜好。略读课文《金字塔》预习提示:“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在文本“比较”阅读中,发展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3)激活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要求:“下面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读一读,再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课本给出了三个选择,分别是“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三个场景可写“静”亦可写“动”,全在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此举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运用“比较”支架,改进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分析、评判、创造性思维,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实现“语文素养”的转化。
3.“项目”支架,拓展实践。学生有分工,体验不同的“工作”,广泛吸纳知识,大胆表达,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社会,成功实现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素养”的目标。
(1)明确项目目标。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为例,做初步拓展实践。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我是小小讲解员”,让学生选择一个情境,向他人讲解。讲解,即口头上的解释说明。项目目标确定为“为一个地方做讲解”,就是把一个地方说清楚说生动,该话题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介绍地方或事物的方法。
(2)研制项目步骤。研制项目步骤最好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赋予学生参与制定权。例如,“博物馆讲解员”研制项目可分为五个步骤。步骤一:收集相关资料或图片,制作成PPT播放。了解该地方的主要特色,迅速将“参观者”代入。步骤二:列提纲。将需要重点描述讲解的部分用提纲的方式一一列出,并标注关键信息。步骤三:制作小卡片。卡片上提供给参观者博物馆平面示意图和重要展品的位置图式与文字,确保讲解双向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步骤四:上台讲解。可由小组推举代表展示,也可组员分工每人讲解一个部分。步骤五:制作小册子。小组成员将本次活动过程性材料和文字描述制作成一个小册子,形成报告,可留作纪念。
(3)制定项目评价。“项目”完成后需要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以評促学。例如“小小讲解员”可用“条理清楚”“顺序明确”“语气语速适当”“动作表情辅助”“听众是否感兴趣”等作为评价要求。“项目”支架,让学生对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了拓展实践的探索学习,充分锻炼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实现“语文要素”到“语文素养”的转化。
4.“导图”支架,整理反思。
(1)链接“导图”整理。本单元的习作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介绍前,需要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在整理资料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可分为“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等等。学生按照要求将资料分门别类,写起来也会详略得当,链接“导图”支架,学生写作有底气。“导图”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整理”,也同样在一个单元学完后的复习中大显身手,在学完本单元后,教师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查漏补缺,有目的地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训练了学生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总结,整合梳理的能力,发展了“语文素养”。
(2)运用“导图”反思。借助“导图”,学生乐于反思,勤于反思。学完了本单元,教师设置“基础知识”“语文要素”“阅读写作”“课堂表现”“作业评价”等表格,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对全部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奖励,张贴光荣榜。如此一来,学生愿意积极“反思”,经历这样一个“导图”的过程,学生反思的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评价,乐于思考,实现了“语文要素”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