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即动力”辨

2022-05-30 00:40刘良军
学习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方仲永当事人动力

刘良军

重温王安石《伤仲永》一文,读至“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颇有感慨,明明5岁时就能“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让众人感到才华出众的方仲永,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每况愈下,终至平庸之辈了呢?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强大压力下,方仲永难以静下心来继续精进。

时下常说“压力即动力”,以至于有时连当事人也浑然不觉,常常认为自己不仅是人才,更是“全才”,好像无论承受多么大的压力,都能游刃有余。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日的一则消息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某单位一同志刚参加工作时非常优秀,在最初的几年里不仅在所属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也表现不凡,可以说在多方面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但是一个人的承受力有限,在表现优异的同时,其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几年里,随着诸多杂事的蜂拥而至,该同志用于学习提高的时间越来越少,专业领域也有所生疏,再也承受不了日益加重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差强人意,逐渐步了方仲永的后尘。试问:压力真的就是动力吗?

“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有一定的压力,但那种认为只要充分展现“压力即动力”的功效,便能使当事人“日日新,又日新”地脱颖而出、卓尔不群的想法显然过于天真。要知道,“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一旦压力过重、不切实际,又或者压力变异,成了事无巨细的“压榨”,纵然已经功成名就,成了人才,也必然不堪其重。这样是不利于人才长远发展的。

壓力即动力,这压力绝非压迫、压榨与压制,而是站在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定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当事人原本拥有的专业特长与爱好、矢志追求的价值方向与目标,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给出更高标准与要求。给予信任,适当增加压力也是希望当事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将事业推向辉煌。实践一再证明,只有这样的压力,才能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动力,也才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各尽其才、大显身手的正确方法与实施路径。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经济发展也好,社会进步也好,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用人、育才理当同样如此。这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是一个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造的新时代,唯有尊重、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尽可能为人才“松绑”“减负”,而不是把人才当全才,才能最终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压力即动力”的命题恒久成立。

责任编辑 / 钟   鑫

猜你喜欢
方仲永当事人动力
我不喜欢你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不幸的方仲永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不幸的方仲永
当事人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