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高层次开放新格局

2022-05-30 23:49:24李诗洋薄凡
学习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两区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

李诗洋 薄凡

[摘要] 北京“两区”建设250余项开放政策的实施有序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北京经验,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信心。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国际贸易领域出现新的壁垒,全球经济开放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的服贸会平台不仅向全球服务贸易企业敞开中国市场大门,更为未来全球服务贸易拓展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两区”“三平台”建设为契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 “两区”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  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3-0057-04

北京市将“两区”建设作为北京“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一子”,搭建起“两区”“三平台”,旨在加大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力度,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高标准建设“两区”“三平台”,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

“两区”建设,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赋予北京的重大机遇。新时期推动“两区”“三平台”建设,事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北京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3方面。

以“两区”为主阵地,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北京逐渐构建起以服务业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结构,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80%。服务业优势显著,加上前期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集聚人才要素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当仁不让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发挥着创新引领作用。北京作为首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承担着为全国服务业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的使命,主动把自身服务业发展融入全球服务业潮流,推动形成服务业开放发展的长效机制。北京自贸区涵盖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高端产业片区,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贸易为主要特征。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实力,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北京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定位,有条件有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产业模式、制度创新上先行探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利用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两种开放模式,推动形成产业和园区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实现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双提升。

以“三平台”为支撑,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三平台”是北京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专业品牌,包括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中关村论坛和金融街论坛。其中,服贸会是全球服贸领域最大的综合性展会,与广交会、进博会共同构成我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街在我国金融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金融街论坛作为国际性专业论坛,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与北京市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相契合。“三平台”是北京长期积累的发展优势所在,彰显首都特色,体现首善标准。持续发挥“三平台”影响力,将助力“两区”建设改善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商贸服务、健康医疗等多元业态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两区”“三平台”相互借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三平台”二者相互借力,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推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及数字经济试验区,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北京可以乘“两区”建设政策的东风,引进更多国际高端资源、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本区域高精尖产业;另一方面,北京自贸区将主动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成贸易投资便利、营商环境优异、创新生态一流的高标准自贸区,在政策集成创新、国际标准化能力建设、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先行先试,释放科技创新动能,成为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新平台。

“两区”“三平台”联动助力,首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北京市以“两区”“三平台”为抓手,以首善标准、首创精神构建新开放格局,在服务贸易、科技创新和金融开放等方面阶段性成效显著。

制度改革深化,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关键在于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北京的“两区”“三平台”建设在破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合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数字贸易活力释放。2021年1—11月,北京新设外资企业1713家,同比增长53.2%;2021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5.6亿美元,同比增长10.35%;自贸试验区以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2%的进出口和约3成的外资企业增量。1为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北京围绕有关国际经贸规则开展对标研究,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出台各项措施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数字贸易已成为北京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北京可数字化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016年的32.6%提升至2021年的54.1%。2到2025年,北京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将達到1500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超过25%,其中,数字服务贸易占全市服务贸易的比重达75%以上。3数字贸易是全球贸易的新形态,也是未来服务贸易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高水平开放提升了北京经济韧性,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北京在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方面的实践经验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也为全球数字贸易格局注入更多正能量,展示了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和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决心和信心。

市场主体活跃,科技创新动能强劲。科技创新是北京“两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施普林格·自然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位列第五。自 “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与企业相关的工商、税务、社保、市场监管等众多领域一一破题改革,办事效率的提升一目了然。因成效显著,2021年北京市被国务院列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北京“两区”“三平台”各项政策的出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了解企业诉求,精准定位提供政策支持;研究拟定具体创新举措,围绕国际科技创新服务聚集地、数字经济试验特殊载体、开放政策创新“监管沙盒”等,提出自主创新举措的可行性方案;落地首批境外机构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便利境外机构管理跨境资金汇率风险;持续释放外汇管理政策改革红利,赋予中关村科创企业更多的跨境金融选择权。乘着“两区”建设的东风,北京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立足资源禀赋,跑出金融开放加速度。金融业开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北京用一年时间完成了3—5年期90%以上的任务,跑出了北京加速度。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为全力推动落实“两区”建设任务,北京出台了金融领域的102项改革开放政策,包括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便利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服务,便利跨境投融资,支持国际创业投资发展,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开展数字货币试验等多项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北京立足资源禀赋,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推动数字货币、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在京落户,加快建设国际保险中心,支持国内外保险、再保险机构来京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吸引更多新设金融机构落户北京。提高北京金融法院专业化水平,更好服务金融监管、安全和发展。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为首都金融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北京紧抓机遇,着力发展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业,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先行先试示范引领,锚定目标持续发力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两区”“三平台”建设为契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发挥“两区”政策红利,推动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自贸片区建设为引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并推进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发挥“两区”政策红利,进一步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打通项目审批运营等环节的堵点,有一定条件基础的可以在特定区域先行先试,率先探索构建经贸规则,加速推动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落地。围绕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支持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探索开展规则、标准、服务体系等关键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建立企业研发创新全链条金融支持机制,加强金融对科技的支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版权等领域创新金融产品,把文化软实力蕴含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服务“双碳”目标,积极申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筹建国际化碳金融机构,建设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为平台加快数字经贸规则制定。

立足优势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开放。北京立足服务贸易优势地位,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聚焦科技、金融、文旅、医疗、信息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在开放格局、开放环境、开放模式、开放机制方面为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进一步探索新经验。北京自贸区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三大方向,推动优势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将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促进数字贸易、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优化金融业结构,支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数字金融领军企业和应用场景,推进金科新区、丽泽数字金融示范区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科技成果项目在北京自贸试验区内转化落地,形成完整的创新产业链,提高北京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整合能力。

资源优势互补,构建京津冀协同开放机制。强化“两区”政策联动,推动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共建、制度创新、政务服务、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强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实现资源要素互补、优化配置,有效延展地域发展空间,开启协同发展新路径。在产业共建方面,深化京津冀自贸区产业链协同发展,探索建立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共建境内外合作园区,聚焦重点特色产业,强化联动创新和应用复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在项目开发和利益分配方面,通过共组投资集团、共建发展基金、共同开发市场、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加强区域内、跨区域间合作,探索形成利益分配和成果共享机制。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公共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构建高效一体综合交通网络,搭建京津冀自贸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金融服务一体化水平,促进人财物要素在区域内有序流动。随着京津冀金融风险监测平台、京津跨自贸区通办服务、国内首个跨省级的综保区建设、综合示范区和综合试点城市“1+4”的服务业扩大开放联席会议机制等协同开放机制的推进,京津冀将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开放格局。

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持续强化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提升国际交往服务保障能力,全方位营造国际化服务环境。北京作为全国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以创新发展和服务业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在市场准入、数字经济、数字政务等领域形成新突破,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例如,压缩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和办理环节,以北京自贸区试点为基础,深入推进社会投资综合审批改革;强化科技赋能,构建一流数字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减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专利仲裁和纠纷调解机制;发挥好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撬动作用,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服务支撑。目前“区块链+电子证照”政务服务模式、京津冀标准化协作模式等纳入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随着新版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的发布,北京迎来新一轮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在提升投资贸易管理国际化水平方面,将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以签署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进出口领域监管制度、商业模式、配套服务等方面的营商环境。

[参考文獻]

[1]王敏.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建立合作机制 为协同发展叠加新动力[N].中国经济导报,2021-09-30(007).

[2]李文鸿,曹万林.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37(07).

(作者简介:李诗洋,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薄凡,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 / 蔡庆悦

猜你喜欢
两区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紫光阁(2020年10期)2020-12-09 09:15:19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当代世界(2020年11期)2020-12-09 09:10:06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人民周刊(2020年21期)2020-12-03 13:56:30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2020年32期)2020-11-28 12:38:44
申办冬奥会与京津冀三地旅游一体化关系的研究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