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撬动京津冀协同

2022-05-30 20:13:43刘磊
学习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摘要] 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我国已成为推动全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北京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先行军,推动北京完善的金融生态、积极的创新实践和丰富的智力资源与津冀的绿色能源和产业承接空间优势互补,助推京津冀全面绿色转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5-0056-04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助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先行军,北京正在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资源和优势,探索打造绿色发展的北京模式。

绿色金融的内涵与实践

绿色金融是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金融活动,通过发放贷款、投资债券和股票、私募或保险投资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气候风险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等,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与温室气体排放是正相关的。转型风险是指人类社会向低碳转型过程中所引发的行为模式变化,尤其是对金融体系冲击的风险,具体又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为了充分应对这些风险,各国积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回报率来引导并提升绿色经济占比,最终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推广绿色信贷、加强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建设、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完善对节能低碳和生态环保项目的各类担保机制、建立绿色评价体系等,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作出更加具体的制度安排。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我国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具有经济负外部性,绿色金融需要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形成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实现全球主要国家的统一行动。2016年G20峰会中,我国将绿色金融列为重要议题,并发起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随后的历年G20峰会都延续了绿色金融议题,并不断提出开展环境压力测试、构建绿色金融统一标准等倡议。目前,我国与欧洲已成为推动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绿色债券份额占全球的比重分别达到约40%和35%,我国与英国、欧盟等正在共同探讨制定绿色金融的全球准则。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化建设,通过推动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遵循环境管理准则,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通过金融市场实现环境资源影子价格的发现机制,提高代际公平。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调节资源在时间维度上的优化配置,达到长期的效用最优,实现代际公平分配。资源环境的影子价格是反映资源环境稀缺程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指标,绿色金融市场的建立,有助于环境资源影子价格的发现,并促使当代的资源环境消费支付相应的影子成本。碳交易市场、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等市场和产品都有利于为相关的环境资源准确定价。

通过金融市场调节配置,提高全社会的“包容性财富”。世界银行将可持续发展、可继承的财富称作“包容性财富”,包括生产性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等。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自然资源对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稀缺性特征,如果自然资源被长期过度利用,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正是通过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来改善环境资源的配置,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更有效率的部门,提高全社会的“包容性财富”。

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对经济绿色发展普遍抱有积极态度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制造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投资热潮。我国在绿色投资的实践中走在全球前列,可再生能源行业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其成本已大幅下降,部分地区的风电和太阳能电力成本低于传统火电。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吸引更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的依赖,提高绿色经济的全球竞争力。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也有利于强化其维护价格稳定的职能,增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北京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优势

近年来,北京积极申请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科技等方面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的科技、人才等优势将助力北京打造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的新高地。

完善的金融生态。发展绿色金融需要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金融网络有机结合,北京集聚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总部,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已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生态,在开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根据《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1》的数据,2020年北京绿色信贷余额占全国的46.48%,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2021年北京主要中资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6.13%,远超一般信贷的增速。绿色投资项目往往具有投资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不确定性强等特点,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支持。在项目初期,相应的风险股权投资有利于快速筹集资金,完成项目启动;进入项目成熟期后,需要成本更低、规模更大的债务融资等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北京完善的金融生态体系可以为绿色投资项目量身打造综合性全周期的金融服务,更好满足绿色产业资金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激励更多资源流入绿色项目中。

积极的创新引领。绿色金融是北京“两区”建设全产业链开放四个重点领域之一,2021年《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发展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精准性。在政策工具上,央行创新推出“京绿通”专项再贴现产品,定向支持京津冀区域的绿色企业发展,探索建立北京绿色项目库和绿色企业库;在金融产品上,金融机构与北京市相关单位合作,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首单商业银行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实际中标量的60%来自境外投资者,提高了我国绿色金融资产的国际认可度;在金融基础设施上,北京率先成立绿色交易所,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当前正在积极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助力碳市场改革创新,逐步探索与国际碳交易机制的接轨与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依托国际交往中心和“两区”建设先行先试的集成优势,北京有实力有能力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丰富的智力资源。绿色金融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标准制定等都离不开人才,北京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绿色产业专家,在全球绿色标准制定和绿色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北京还拥有丰富的高校和智库资源,有利于通过积极对话、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推动绿色金融对经济及其他各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北京人口受教育程度高,政策执行力强,在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方面走在前列,有利于从需求侧倒逼绿色生产,从而促进绿色发展。

协同推动区域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京津冀产业绿色协同,需要推动北京的绿色金融优势与津冀的丰富绿色能源和产业承接空间优势互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京津冀全面绿色转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

以北京为引领,协同推进区域绿色金融政策及标准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及标准有助于强化产业发展动力,带动金融与产业协同,优化绿色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京津冀三地已协同推出多项创新金融工具。“京绿通”专项再贴现定向支持京津冀绿色企业签发或收受的票据,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企业票据的融资支持,降低绿色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在携手举办冬奥会的过程中,三地协同推动建立相关绿色标准体系的体制机制,如共同推出全球首部《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等。未来还应继续扩大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的建设范围,协同设立京津冀环境责任投资基金,统一为三地绿色企业提供上市辅导,放宽三地市场准入标准并督促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等。充分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积极推动京津冀推出相关绿色金融标准,主动向全球分享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

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三地合作,深入推进区域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目前,北京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推出许多成熟产品和创新服务,而津冀的绿色金融发展仍相对滞后,“项目等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绿色金融应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保驾护航,在这个方面,三地已有较多合作经验。如京张铁路融资13亿元,为河北承接北京疏解产业、扩大北京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重要支撑;三地贯彻绿色办奥理念,冬奥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北京银行业超过780亿元的融资支持。从长期看,津冀在承接非首都功能中仍需要大量绿色资金支持,应强化北京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区域金融资源流动与合作。浙江省湖州市是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其充分利用浙江省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资源优势,建立起一套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接42个部门数据,为数万家绿色企业提供融资、贷款、评级等金融服务。借鉴这一做法,建议设立京津冀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北京的大数据和金融科技优势将三地的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信息充分对接,对资金和项目风险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帮助投资者对项目进行评价,防范重大生态事件和违约风险的发生。

加大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北京申请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将成为北京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我国第一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均开展绿色金融大型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绿色金融小镇等,为本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专门场所和人才对接。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已经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应借助申请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契机,进一步推动一批绿色金融机构和示范项目在副中心落地,支持金融机构在副中心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创新实践,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样板,率先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将北京乃至全国更多的绿色资源吸引到京津冀地区,助力区域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区金融风险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8ZDA09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22-01-26.

[2]马骏.绿色金融如何支持中国“30·60目标”[J].国际金融,2021,(5).

[3]马骏.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机遇[J].金融发展研究,2018,(1).

[4]张晓晶,刘磊.新时代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重点难点[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8,(1).

[5]刘锡良,文书洋.中国的金融机构应当承担环境责任吗?——基本事实、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9,(3).

[6]刘康,韩梦彬.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特征、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J].金融市场研究,2022,(2).

[7]王丽娜.绿色金融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作者简介:刘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执行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任编辑 / 曹   晶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55:44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申办冬奥会与京津冀三地旅游一体化关系的研究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