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一直保持着迅猛发展的势头,2010年以后,电影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增长,2021年,继续在高位上攀升,全年总票房约合74.10亿美元,占全球总票房的34.79%。近两年,《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峰爆》《狙击手》等新主流电影,为遇冷的国内电影市场贡献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无论对行业,还是对观众,都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在今天,传媒人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电影作为最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打破国别、语言、文化隔阂的传播媒介,是首选的讲述方式和媒介载体,肩负着光荣艰巨的时代使命。为此,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新主流电影的受众爱国主义情感认同进行探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编码/解码理论
1973年9月,编码/解码理论首次以文稿形式出现在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一文中。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单向的传达,而是双向互动、循环往复的过程。编码只是意義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能否在社会实践中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还有赖于接收者的解码活动,即信息被阅读和理解的过程。霍尔还提出了三种受众解码立场:其一是主导式解码——受众与制作生产者的编码立场完全一致,明白无误地接受制作者意图中的意义,受众自己没有独立的立场;其二是协商式解码——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受众既接受社会文化中主导意识的权威,又看到自己的利益所在,拒绝完全接受制作者的意图;其三是对抗式解码——接收者具备完全的自主意识,明白制作者要传送的意义,也明白文本中各层次的意义,但有意识地避免受传媒的操纵,选择完全相反的立场解码,读出“针锋相对”的意义。以上三种解码方式也被称为“霍尔模式”。该模式表明,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
落实到新主流电影中,创作者需要先运用一整套电影语言和视听机制,将其对受众的表达意图进行编码,而后经由观看到达受众,再由受众对文本进行编码。本文即聚焦于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众解码效果的影片评论,通过内容归类和数据分析,着力探究新主流电影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意图在经过“观看”这一传播环节后,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预期效果。
(二)研究方法
豆瓣是国内知名的网络社区,国内影片收录齐全,用户在这里对电影进行打分、讨论和分享,内容丰富,用户及评论数据的数量巨大,基于此,本文选择豆瓣影评为研究对象。新主流电影的题材多样,本文以历史战争、动作灾难、现代军事和集体创作系列片作为界分(界定分类)标准,在豆瓣热门华语榜单中选取了排名最靠前的12部新主流电影,分别为:《长津湖》《八佰》《金刚川》《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峰爆》《中国机长》《紧急救援》《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每部电影抽取100篇影评,每类题材的影评数量各为300篇,共1200篇。具体统计分析方法为:首先,对影评内容进行JIEBA分词处理并标注词性,依据python函数和大连理工大学中文情感词汇本体库(见表1),对分词后的文本进行情感分类及情感强度划分。其次,将电影传播、强化受众爱国主义情感认同的过程区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维度,分别是:认知阶段、认同阶段、效果持续阶段。通过分析影评内容所表现出的情感分类及情感强度,可以判断出受众在观影后的爱国主义情感认同停留在哪一阶段或何种维度。最后,采用频率统计和交叉统计法,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统计。
(三)数据结果与研究结论
1.不同类型的新主流电影,都能够在强化受众认知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使受众产生情感认同及持续效果却并不容易。统计数据显示,观影后,对影片中的故事、人物、社会背景等产生较强认知的受众占样本总量的47.40%。电影让部分受众有了新的认识,说明受众通过观看新主流电影,不但对电影中历史事件的原貌有了更加直观、生动、深刻的认识,也在电影之外产生了相应的反思。如图二所示,能在观影过程中与影片主题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认同的受众占样本总数的29.20%。其中有不少受众表示,他们被角色的勇敢、真挚和赤诚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为电影中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情节感动,电影不仅让他们认识了中国海军等,也让他们与飞行员、退伍老兵等每一个为建设祖国默默奉献的中国人产生了共情。在新主流电影中,人物不再是虚构的角色,而是每一个银幕前的观众的化身,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都是人生故事里闪耀的主角,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不渺小,由此使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
而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持续效果层面,仅有两成的观众在评论中表示,即使走出了影院,那份强烈的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也久久不能消散。有观众写道:“走出影院就像穿越到另一个世界一样,外面下着雨,阴冷,但我觉得自己好幸福,有家人、有工作、有孩子……”“走出电影院已经接近凌晨一点,街道上来往的人很少,我扬起头看着身旁的父亲,只有一个感受——我好幸福”。这说明新主流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受众的幸福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尊与自信,能够将通过观影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转化为持久的、自发的情感认同。
2.历史战争题材的新主流电影在增强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感认同方面效果最好,能够使受众联系到现实生活与亲身经历,是四类题材中最易与受众产生共鸣、情感激荡最强烈的一类。
这一题材的新主流电影,在强化认知、情感认同和持续效果三个维度中,分别占比13.50%、9.80%和7%(见图三)。该类影片评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为:受众会在影评中讲述自家长辈曾经参加抗日战争等的经历,认为影片所展示的艰苦的军旅生活和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高度符合老一辈的真实体验。经由电影联想到了历史和现实,电影激活了一部分受众的记忆,使他们自发地感恩先辈。此外,在此类新主流电影的评论中,会高频率地出现诸如“致敬”“看完电影后我内心深处深受震撼,我只想说……加油吧大家”等表述。由此可以看出,电影同时也激发了年轻人的热血与斗志,受众在观影后,接纳了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和主旨,继承了新主流电影中展现出的勇敢无畏、不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3.动作灾难题材的新主流电影中强动作、强戏剧性的情节吸引力十足,在强化受众认知方面表现较好,后续能进一步影响受众的行为。
这类题材的电影有众多大型灾难场面和密集的动作戏份,如扑面而来的爆炸、铺天盖地的海啸、紧张惊险的枪战等,主人公通常要冒着生命危险,与客观条件作斗争,争分夺秒地挽救无辜生命。电影中强动作性、强戏剧性的情节和快节奏,很容易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带领受众迅速进入电影所设置的危急情境中。在受到大量感官刺激后,受众通常能较快进入沉浸的观影状态,也更容易被影片的叙事所打动。还有一小部分受众认为,通过电影中惊险的场面和主人公分秒必争的行为与精神,受到了鼓舞和振奋。
4.现代军事题材的新主流电影的总体传播效果较弱。
这类题材的新主流电影在强化受众认知和受众情感认同的持续效果方面的总体占比,分別是9.70%和3.80%(见图五)。现代军事题材类的新主流电影与其说是用剧情叙事,不如说是靠动作场面推动影片发展,受众承认电影中频繁出现的动作、爆破等场面使人激动,但部分逻辑性较差,影响了传播效果。而这些电影之所以在本次统计中仍能显示出相对较高的情感认同度,很多受众表示是因为影片中所描述的客观事实,激发了受众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之情,以及类似《战狼2》中在最后亮出中国护照等细节使受众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5.集体创作系列片在新主流电影中,能够加强受众对国情和现实的认知,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一个更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大多拍摄祖国壮丽的河山、宏伟的建筑、乡村和城市百姓的幸福生活,向观众展示1949年以来,我国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反映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欣欣向荣的华夏生态,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重点突出了“小人物也伟大”的主旨。从影评内容看,影片加强受众认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国家现在建设得这么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变高了”“生活确确实实变好了”。有受众在评论中写道:“如今我们的国家正走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新主流电影在强化受众认知层面呈现出“主导”模式
从编码/解码的三种模式上看,在强化受众认知的层面,新主流电影基本可以实现“主导”式解码,即解码者在编码者的符号结构内进行解码,这也是最理想的传播模型。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新主流电影,在其影片评论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受众通过观看电影,产生了以史为鉴、向前辈致敬、为祖国骄傲等爱国主义情感认同,这与新主流电影的主旨意图是一致的。
(二)情感认同和持续效果维度的“协商式解码”和“对抗式解码”
在情感认同和持续效果维度方面,新主流电影呈现出“协商式解码”和“对抗式解码”模式,前者说明受众处于既不完全接受,又不彻底反对编码者的矛盾状态中,后者则说明受众完全理解编码者所要传达的意义,但因为根据自身的知识架构和语境进行解码,导致了与编码者的意图完全相反的解码结果。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在于,新主流电影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念仅仅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若构成影片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有短板或偏差,都会使创作者的意图无法顺利地被受众解读,比如当电影中存在大量的特效场面、刻意的煽情段落、不连贯的叙事节奏时,就会使受众产生视觉疲劳或失去观影的沉浸感体验,反而增加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障碍。
(三)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应当从“受者”的角度出发,降低编码与解码间的误读
根据研究结果,新主流电影需要进一步重视受众研究,加强传播效果分析,站在受众的角度审视、论证影片创作,充分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审美喜好和判断能力,细化分析受众通过电影获得了哪些信息、产生了何种观影体验,从而更加充分地挖掘以及提炼出有效、高效的叙事手段,尽可能地降低编码与解码间的误读,持续提供优质内容以吸引受众、培育观影忠诚度和黏着度,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受众对于新主流电影中的传播内容,是有选择和有条件地接受的。唯有不断探寻、调整叙事策略、合理结合情感叙事,新主流电影才能最大效果地引发受众共鸣,从而达成创作者所预期的传播效果。而科学有效、细致充分的受众研究,有助于探求、落实更有效的创作策略和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斯图亚特·霍尔,肖爽.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J].上海文化,2018(02):33-45+106+125-126.
[2]徐琳宏,林鸿飞,潘宇,任惠,陈建美.情感词汇本体的构造[J].情报学报,2008,27(2):180-185.
(作者简介:严洁,女,本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新主流电影)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