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练的切肤之痛

2022-05-30 20:34:28陈方灿
新体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跑步教练身体

陈方灿

外观健美不等于健康。

一个案例引发两人长考

前段时间,我把自己在香港维多利亚湾跑步的视频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一些朋友也跟着在自己城市的海岸线上跑起来。可某一天,我突然接到其中一位朋友发来的多张X光片。他告诉我,跑步之后,腰部不舒服,旧伤复发且加重,去看了医生,做了治疗。X片上显示,其颈椎、胸椎、腰椎、骨盆都有严重畸形和病理变化。我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没能通过健身的方式,将自己身体上的问题纠正过来?”

我的不解是有根据的。这位朋友可不是一名普通健身者,而是一位资深健身教练,不仅拥有近乎完美的身材、帅气的外表,还有国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位、健身教练和身体恢复技术的证书,专业工作经历有10多年,除了上一对一私教课外,还上团课,开设线上健身课程,用APP指导健身,参与直播健身健康讲座等活动。如此业界精英,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我的问题提出后,这位教练沉默不语,一天之后才有回信:“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的训练没解决自己问题的原因有三:1.康复性训练没有被列为训练目标,这是制定目标时的疏忽。之前都是减脂、增加力量和动作流的技术训练,这次经过重新评估,我想接下来的训练目标也要调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或是说天真地以为恶化程度没有那么严重,这个是认知盲区。3年之前做过一次检查和2个月的矫正,认为问题已经得到改正,不用继续治疗,放松了警惕。2.训练本身缺乏第三方反馈。看自己视频动作时,没发现其中细微偏差。3. 动作自身的局限性。过多用外在标准来衡量训练效果以及执行程度,忽略了自我感知!看来完全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不是这次疼痛程度和时间大大超过以前,还不知何时才能发现……”

看到来信,我也沉思良久。资深教练居然也出现健身的种种误区,让我不得不将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重新揣摩一番,现借此栏目提出来,也请大家一起来思考。

不少健身者“痛”了才觉有问题。

健身一定对健康有利吗

不错,健身确实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长期和大量实践证明了的,“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美国运动医学会还有一句全球皆知的口号:“运动是良药”。事实上,这些口号后面还有更深层的含意或潜台词。对前一个口号,我们常延展出另一句话以尽意完整:运动在于科学。对后一个口号,我们也会双向度理解:既然是药,就会有副作用。但这些含义往往被人们忽略,包括本文中这样的健身专业人士。

在健身中,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计划,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方法、不符合个人体能和身体状况的训练量等,只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其中,以运动损伤最常见。比如,下蹲是简单常做的下肢力量训练动作,为什么有人能达到效果,有人却诱发膝部疼痛、腰肌劳损呢?除了体质不同,每个动作是否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及做到合适、规范和到位,足以产生正面效果或负面作用,差别巨大。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做动作时不是弯腰拱背,就是脚跟提起;不是左右发力不均,就是重心不稳力线变形,甚至出现动作代偿。运动中任何环节和细节的偏差,都可能引发腰、膝、胯部的劳损。因此,健身时对于每一个动作都应从利与弊两个向度重新认识,尤其是潜在风险,这样才能准确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动作和训练计划,获得健身利于健康的效果。

外觀健美就是身体健康吗

许多人觉得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健身动机侧重于外观健美,把增肌减肥塑形当成主要目标。我遇到过一位练健美的男士,也是健身房的私教。他浑身肌肉,块头巨大,却抱不起一个人,承受不起一堂有氧操的运动量,甚至导致双膝受伤,令人不得不思考健身到底是为了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心充实、适应性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有障碍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下才算是完全健康。其考量范围从体外到体内,涉及人的体力、活力、精力和各种活动功能等因素。除了从外表可观的肌肉骨骼系统外,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内在器官和系统,如心、肺、肝、脾、肾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但它们的疾病和损伤,非专业人士很难早期从外观看出来。

这位健身教练身材健美,气质不凡,但体内多处早有关节病变,毕竟其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决定了他要比一般健身者付出的时间和投入的运动量更多,可能远超身体的负荷能力,受伤的风险和危险也更大。然而,身为这方面的行家,他连自己的问题也未能及时看出,只是在后来突然增加的跑步运动中才显露出来。

运动在于科学。

为什么“痛”后才觉有问题

这位健身教练如果没有突然增加跑步运动,也不会马上发现腰痛,可能大部分人会怪罪于跑步。事实上,跑步只是腰疼爆发的诱因,之前的生活和运动习惯逐步积累下的病变才是主要原因。人们往往在缓慢的病变过程中不知不觉,直到突然疼痛发病才醒悟。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更多的人不痛或痛不厉害就不会引起重视。

伤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除极端情况下,如意外摔倒、偶发事故造成的急性损伤外,大部分都是慢性的病变过程。有些急症貌似猝然而至,实际上是慢性问题发展到某个时间,由一个因素诱发而突然爆出。

在受到损伤和伤病发展过程中,身体会给主人发出各种求救信号,有时是一点点、怪怪的,有时是疼痛和发胀,有时是动作迟顿、麻木、无力等。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大,人的注意力放在大量外来信息上,对自身微小变化的感知力弱,加上缺乏健康认知,对身体某些提醒性信号常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压制症状。我见过一个离谱的个案,有人在运动前先服用止痛片,生生将身体通报信息的渠道屏蔽掉,导致更多更大的损伤。这无异于自欺欺人。还有一些人在健身中玩抖音,看电视,聊大天,对身体的反应毫无查觉。

除了主观觉知,常用的生理指标也反映着身体状况,如体重、心率、血压、睡眠质量、食欲、情绪、疲劳度和伤病反应程度等。健身者可以借助这些主客观信息及时了解身体状态,使健身调整适得其所。

运动疗法能巩固疗效和康复吗

现在,越来越多业界人士和健身者认可“运动是良药”的理念,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运动疗法),帮助伤病康复,恢复整体健康。但运动疗法必须有运动处方,开具运动处方,最好由有专业资质、技能、经验的人员来完成,而且要经过仔细检查和评估再做出。

本文这位教练在这方面没有行动,自我计划也没成功。原因有二:其一,他认为经过治疗,问题已彻底解决,无须额外自我保养和锻炼。殊不知,任何治疗和康复都是暂时的,人体的健康状态也不会是永久性的,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健身方式来巩固和管理健康,势必故态复萌。其二,没有找到针对本人问题的运动疗法。健身房训练往往是几个计划人人用,内容大同小异,尤其是团课,很难做到个性化。比如,腰不好者多数发病部位在第五腰椎和骶骨间,须针对这个关节周边加强稳定性训练,且要严控训练顺序、强度、组数、次数、体位等,否则,很可能出现损伤。实际中,此类问题不少出现,这与人们对问题的认知程度不高和后知后觉有很大关系。

此外,现在一些健身者喜欢追潮流,赶时髦地进行运动,还有的人把健身馆当成社交和娱乐的场所,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也常使运动疗法达不到效果。

能把身体健康全部交给教练吗

简单地说,健身教练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运动帮助人们提高体能,改善体质,但这只是健康的一部分。如果把健康全部交给健身教练,未免超出其职业能力和范围。

当然,健身时求助于教练好处不少。比如,他们可以帮助评估身體的基本运动功能和体能水平,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和监督计划执行;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健身软件或线上直播教学等形式帮助跟做健身,通过线上、APP或远程指导训练,方便健身者,尤其是有一定健身经验和身体健康的人群。

但是,对于没有经验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后者这类“替代品”的风险也比较大。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代替一个好的健身教练的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健身教练并不具备医生或康复师医疗检查评估和治疗康复伤病的职责和技能。而且,在制定健身计划时,完全达到安全有效、个性化和有针对性也不容易。一些健身教练往往根据现有流程和APP,简单测试一下健身者的基本体能,如上下肢力量,根据性别、年岁、身高、体重等基本要件,就开具一整套的健身计划。有的教练仅凭二维摄影头粗略地观察一下健身者的训练效果,就指点不足。这给健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带来很大不确定性。本文中的这位资深教练,即使通过视频观看自身的训练动作,也没能发现细微偏差。

因此,健身者要做一个智者,把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可以在教练、医生、康复师之间搭起一座信息之桥,让各方信息,包括自己对身体和训练的感觉,及时而详尽地与教练分享,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了解,引起足够重视,进而实施有效计划和调整。同时,健身者也应参与健身计划的讨论和制定,毕竟身体是自己的。

猜你喜欢
跑步教练身体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4
跑步穿什么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我de身体
带表跑步
我们的身体
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 11:15:26
加油
前卫文学(2016年3期)2016-07-01 09: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