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妮 王红兵 陈蔷 刘雯
[摘要]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接力不济、保护措施单一、传播与营销手段滞后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以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三红村为例,在文化基因视域下对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进行归类整理,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護与传承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数字化传承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保护传统村落提供了政策保障。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富集地,是“留住乡愁”的主战场。传统村落文化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在传统村落中繁衍生长、传承与传播的各类文化样式,是中国农耕文明最重要的文化形式,是对华夏儿女生命质态的表达[1]。
目前,湖南常德市的传统村落分布零散,大部分传统村落已遭到严重破坏。当地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虽然对传统村落文化开展了数字化保护工作,如空间聚落、拍摄民俗活动与建筑等照片,但是都重在“有形”要素的数字化,缺少生动的村落人文要素的表现[2]。在传统村落不断衰败的时代背景下,用数字化方式记录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村落面貌和乡村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当前数字化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基因视角,进行数字化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采集、整理、建档与利用开发,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手段。文章将以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三红村为例,在文化基因视域下对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进行归类整理,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方法。
三红村位于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市永定区和怀化市沅陵县三县(区)交界处,隶属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牛车河镇,是湖南省吊脚楼群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三红村北接唐家坪村、三龙村,东邻北斗溪村,南临沅陵县七甲坪镇,西至永定区王家坪镇,村域面积达26.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5%。三红村村落文化历史悠久,民间艺术别具一格,民俗风情缤纷多彩,是桃源县村落文化资源最丰厚的村落之一。2019年6月,三红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2月,三红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录。
一、三红村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接力不济
现代科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舞龙灯、土地戏、层篓舞等传统民俗活动受环境影响逐渐简化,甚至几近消失。同时,为了生存,许多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三红村的民间技艺与习俗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二)保护技术与措施相对落后和单一
目前,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桃源县做了很多工作,如组织各村镇进行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整理,积极申报古村落文化项目等。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方式主要为实地测绘、照片拍摄、纸质记录、陈列展示等档案式保护方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展示方式虽然能对村落空间形态、建筑等文化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展现形式交互性不强、民众的参与度低,不能很好地向外界展现村落民俗活动、技艺,也不能让人们亲身感受到村落民俗文化的古老神韵,导致村落民俗活动和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
(三)传统村落文化传播与营销手段滞后
三红村村落文化主要借助桃源县融媒体中心与官方平台进行推广与发布,传播频率较低,以当地村民为传播主体的内驱力不足,传播与营销的手段滞后。三红村作为桃源县古村落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挖掘与开发本地文化,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传播和营销推广,丰富传播形式。
二、三红村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
所谓“文化基因”指长期存在的某种文化特性,它决定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决定当代社会人类群体区分的是文化,而文化包罗万象,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化中那些长期稳定存在的结构提炼出来,称为文化基因[3-4]。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和分析三红村的历史文化资料,笔者对三红村的地理、人文、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5]两个层面构建了三红村文化基因谱系图(见图1)。
第一,物质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生产文化、饮食文化上。其中,三红村的建筑文化包括吊脚楼、风雨桥和庙宇遗迹等。三红村自然景观文化丰富,包含穿心岩、观音岩山、妙风穴和古枫树、古银杏树等。生产文化包含明代的古铅厂记账处,清代的古石碾、炼硝池、传统油炸坊。饮食文化包含熏腊肉、血豆腐、糍粑等。
第二,非物质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宗族文化与文化风俗上。三红村拥有保存完好的《瓦儿岗灰溪河铅厂峪志》,记载了三红村瓦儿岗、灰溪河、铅厂峪的历史起源;《郑氏族谱》记录了郑氏的起源、迁徙历史过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舞龙灯、土地戏、层篓舞、薅草锣鼓等都是三红村的文化风俗。
三、文化基因视域下三红村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一)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的技术路径
数字化传承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再现的过程。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梳理出文化基因数字化的技术路径,从而为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提供可行的指导。
首先,相关部门运用3S(GPS、RS、GIS)技术、无人机等对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进行图片与影像采集,这样可保证数字资源真实、客观。其次,相关部门运用Smart 3D三维扫描建模、Sketch up建模,剪映、Premiere等技术对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数据进行编辑、整合再现,为大众呈现逼真的村落空间环境与生活场景。再次,相关部门通过3D文遗地图、短视频、互动游戏、交互动画等增强数字资源的互动性、体验感,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展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最后,相关部门将整理好的资源存储在文化基因数字资源库中,通过线上博物馆、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平台,进行传统村落文化的展示与传播,达到活态保护的目的[5-6]。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技术路径如图2所示。
(二)三红村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策略
1.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
相关部门可以利用3S技术、无人机航拍等手段进行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建筑、道路、文物等物质文化基因的数字化采集,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活动进行拍摄记录。其可以将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图片导入Smart 3D软件,对村落空间结构进行3D建模,并运用Sketch up建模完成对村落吊脚楼、庙宇等传统建筑的构建拆解,整合生成3D传统村落文遗地图;用Photoshop等手段制作村落VR全景图;通过Premiere、剪映等剪辑软件,剪辑民俗文化活动、自然风光等视频素材,生成视频文件。通过以上方式,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包括全景漫游、三维实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的三红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对传统村落的大数据画像,通过网络数据库全方位展示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和文化魅力。
2.丰富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手段
相关部门应加大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建立数字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突破地域和空间的局限,将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全景VR、虚拟游览等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从而丰富传统村落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文化。
相关部门依托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成果,开发虚拟旅游服务平台,创建线上平台和小程序,通过AR/VR技术展示传统村落文化,增强大众的在线体验感,使其通过网络就能观赏到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的古村落文化遗产,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古村落信息[7]。
3.重塑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渠道,开展村落文化云传播
2021年6月,字节跳动公益发起“宝藏古村”话题活动,与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室、中国摄影杂志共同号召大家一起通过镜头记录、传递古村的美好。“宝藏古村”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通过线上话题活动展示村落醉美风光、传统文化、地道美食、心动民宿、村潮创意等,并通过培训培育孵化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青年带头人,传播古村古镇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的正能量人物故事。
一方面,三红村传统村落文化宣传可以搭上“宝藏古村”活动的快车,创新传播模式,利用“互聯网+”平台资源,通过手机App、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推广手段,开展线上传播,焕发村落新的生机,从而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其可以运用新技术与新手段,通过VR虚拟技术,打造VR全景展示平台,提升三红村传统村落文化线上观赏和体验乐趣;另外通过“互联云”,将三红村及其文化的云资源上传云端开展云传播,实现村落文化的移动传播、实时传播、“全信息”传播和智能化传播[8]。
4.加强村落文化教育,开发“数字化+文化”课程
三红村应挖掘和提炼村落文化的精髓,对相关内容进行改编,以微电影、短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村落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再设计,搭建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平台。三红村应发挥村支两委作用,充分调动三红村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人的积极性,开展村落非遗项目培训;争取当地教育部门支持,与中小学校共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将村落文化融入中小学校本课程中,开展传统村落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青少年的乡土文化教育;探索与地方高校的校地文化合作,共建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校园开展传统村落文化宣讲活动;开设古村落绘画写生、摄影等艺术类数字课程;开展以“村落文化”为主题的论文征集与视频拍摄活动,让地域文化、古村落文化和地方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的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让三红村的传统村落文化焕发生机。
四、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性保护,数字化技术能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的潜在信息和数据,我们应用这些信息和数据可以重新建构古村落的文明和历史[9]。数字化技术的更新迭代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传统村落文化应从单一的展示向立体、多元的方式转变,达到村落“实物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创新互动。相关部门应让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文化获得活态保护与传承,促进村落文化的普及,使传统村落文化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从而促进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李建军.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0-140.
[2]王萍.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8(07):54-59.
[3]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4]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46-251.
[5]姚珏,张晗,杨榕,等.浙东偏远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数字化活态保护:以东极岛数字化保护与构建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12):6-9.
[6]刘甜,林家阳.文化基因视域下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塑造实践研究[J].包装工程,2020(02):89-96.
[7]杨海涛.人文湾区建设视角下良溪古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01):90-95.
[8]罗杨,张凯,梁继红,等.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文化纵横,2019(01):134-137.
[9]宗蔚,肖洋,李刚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1(06):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