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邈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行业原有的格局。大数据、云计算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每年约为国家输送1000万技能人才,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是解决企业需求与技能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就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队伍,而“互联网+”的发展,则为高职院校“国际双师”教学队伍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课程。互联网的发展将原有教育资源的封闭状态转为共享开放式。大量的网络资源涌入,其网络课程的生动性、及时性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视野、知识范围,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这与“授人以渔”教育理念相同。同时,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避免传统课堂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不仅节省了教育资源,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互联网+教学。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相对枯燥,现在通过一部智能手機联网便能够进行授课,随时随地展开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学生不仅兴趣增加,而且自主性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授课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化为“领路人”,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除此以外,还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改进教学思路,增强教学质量。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知识库。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专业情况以及时间的安排有效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主动探索知识内容。互联网+教学逐渐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有效规避了传统上课模式的弊端。
最后,互联网+评价。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很少会对教师进行评价,即便现有高职院校每学期开展教学评教活动,但是由于评教次数、评教影响较小,导致评教效果不明显。互联网下的评教活动提高了评教的效果,不仅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还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多元化的评价,师生之间互动式的评价能够促进“教学相长”。这种彼此平等的评教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
高职院校“国际双师”教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我国也在积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已有400多所高职院校与国外的办学机构展开合作办学。而度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符合国际化,依据的标准就是教师资源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在这三者之中,教师资源国际化是前提。教师的资源配置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程度以及未来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甚至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互联网+“双师教学”应时而生。
一、“国际双师”标准尚未形成
2018年国家针对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即具备“双证”教师、“双职称”教师或者“双素质”教师。有学者提出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双师”教学概念,认为是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平台并且融合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构成“国际双师”教学,将外籍主讲教师的国外授课端与国内相连达到教学目的。本文认为“国际双师”不仅仅体现在外籍教师的身份上,只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教师就可以被称为“国际双师”。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真正达到双师资质的教师比较少,而随着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双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需要具备国内双师资格,达到熟练用外国语言进行交流的要求,还需要持有国际资格认证的职业资格,而现有高职院校的教师很难达到该水平。目前国内尚未对“国际双师”的标准有统一定义和衡量范围,导致学校在迈向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缺少相关师资队伍的支撑,在选拔“国际双师”过程中的公平性有待考量;有些院校虽然在打造“双师型”师资力量,但是敷衍了事,鼓励现有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赴企业进行锻炼,或者将一些科研成果作为评定“国际双师”的标准,并且作为晋升职称的标准。这种缺乏统一标准评定的双师型教师不具备国际化视野,难以培育具有全球意识的技能人才。
二、“国际双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际双师”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在实操技能方面很难达到高水平标准;另一部分教师来自民营企业、地方国企,因为院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与合理的薪酬体系,无法吸引企业中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到教师队伍中来,即便具备某一行业或者某一特定岗位的相关经验,但是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因此,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教师凤毛麟角,虽然有外聘教师作为双师队伍的补充,但是基本上来自其他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的教师,引进兼职型双师教师质量有待考量。不仅如此,从现有教师队伍构成来看,专业带头人身份意识和认同感较低,没有真正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普遍不具有“头雁”的能力和素质。就创业导师方面而言,虽然高职院校教师具备这种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管理经验等方面制约,很难真正实现创业目的。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据学校要求,在5年内需要累计6个月的下企业锻炼,利用寒暑假奔赴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锻炼。由于赴企业锻炼时间短、商业保密等原因,难以掌握行业核心技术。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接触到互联网技术推广较好的大型央企、外资企业,教师不能及时掌握行业改革的最新动态成果。“互联网+”时代到来,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全面的实操能力,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强调其跨领域、跨国界的综合能力。
三、“国际双师”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国际双师”教师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高职院校、社会方面以及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联合协作。然而目前“国际双师”的培养主要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其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企业主体地位缺失。目前,高职院校培育“国际双师”需要教师到大型央企、外资企业实践锻炼,掌握最新行业改革动态成果,才能开拓国际化视野。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但是目前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暇顾及高职院校“国际双师”的培养,逐渐演变成高职院校自身的任务,削弱了共同育人目的。其次,“国际双师”培养循序反复过程。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以简单培训为主,缺少系统性培育方案,更谈不上结合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设计设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对行业内的新工艺、新成果敏感性弱,导致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素养较低。最后,高职院校激励制度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够,培养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具有上进意识的教师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削弱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国际双师”教师队伍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双师”教学队伍建设对策
“互联网+教育”时代到来,高职院校应当更偏重于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在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品牌过程中,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国际双师”师资队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国际双师”师资队伍培养提供了契机。
一、建立“国际双师”评价标准
“国际双师”是指教师具备国际化视野、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具有国际专业机构认可职业资格的专任教师仅占21%,专业化的业务水平未受到国际认可,因此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就会受到影响。由于教师存在个体化差异,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的不同,客观上决定了教师在科研、实践等不同层面能力有所差异。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特长性发展,激励教师将自身优势转换为教学团队发展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多元化“国际双师”评价标准。比如将国际化专业资格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精通语言等级纳入“国际双师”认定的标准,打破原有的“唯科研”传统模式职称晋升。除此以外,还要专注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各个专业中掀起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实践比赛浪潮,如智能财税综合实训比赛、互联网+营销比赛等,这些比赛在国际职业教育中具有深远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对参加较高行业影响力的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破格提拔晋升,这种类似的分类评价教师标准有助于挖掘教师潜在的能力,引导教师在各方面凸显自身优势,从而加快“国际双师”建设进程。
二、提升“国际双师”综合素质
提升“国际双师”综合素质,一方面拓宽教育国际化学习平台。目前国外对于“双师”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促进教师参加全球性的有关学术知识、技术成果交流和教育实践等国际教育会议,通过全球各界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加快教师的教育理念、语言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国际化发展。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开展国际教师交流提供了开放共享的资源窗口。高职院校应当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资源,积极引进大型的职业教育资源培训会议,其学者在论坛以及学术上的交流能够拓宽教师的眼界、了解国际职业教育的最新动态。比如利用互联网资源“百家讲堂”等引进行业内领军人才的先进理念;定期开展中外教师大讲堂,让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外项目的合作交流。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深入,我国有大量的外派项目,安排现有教师参与企业项目,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教师通过研发项目既可以增强学习操作能力,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研发能力,还能将项目带入课堂,了解最新行业的发展动态。而互联网技术则为传达动态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随时发布定期学习动态,做到及时有效性地传达知识技能。教师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开阔视野,思考并改善教育方法、内容和形式。除此以外,外派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签订校企培训协议,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培训,可以将两个月作为一期,做到地点、岗位的轮流。通过外派企业的锻炼,能够最快熟悉行业发展中的前沿问题,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
三、完善“国际双师”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打造“国际双师”师资队伍,首先应建立工作指导文件和制度细则,成立专门负责国际化师资力量建设的执行小组,构建自上而下的完备制度体系,各系专业教师作为执行小组成员。深化高职院校对“国际双师”的认识。此外,要想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队伍,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作为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提供全球开放学习的资源平台、引进国际化外派项目的挂职锻炼,提供中外高职院校资深教师切磋交流,都需要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以此激励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达到培育“国际双师”目的。另一方面需要適当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这几年国家出台政策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但是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教师地位较低,享受的福利薪资待遇低于同行业水平,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无心工作,更别提“国际双师”的发展。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提升教师待遇的同时建立奖励机制,这些举措可以加快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要深化合作办学,共同制定相应专业课程,合作开发授课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国内国外授课的课程嵌入,各地区教师应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并且结合本土化情况编订教材,为未来的教育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源: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2021年课题,课题编号:HZJZ2021050,课题名称:基于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