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

2022-05-30 10:48:04潘虹辰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民族性文学

一、引言

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的特征与民族文化特征相偏离,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展开深度研究。笔者粗浅地认为,文学理论并不存在标准版本,文学理论会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变化。现代化、全球化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如果文学理论不能面对这一趋势,根据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那么就无法实现新的发展。对此,需要客观地面对这一趋势带来的课题,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趋势为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并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凸显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先从历史传统、理论著作、产生土壤、范畴等方面入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中国文学理论本质层面、中外文学理论关系层面、现代与传统关系层面,深入阐述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体现。

二、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中华民族有专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放置在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语境中,其也不乏鲜明的个性。在研究中国文学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受西方文论的影响,人们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认知逐渐模糊,无法彰显出本民族特色。对此,需要转变研究模式,这就需要分析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目前,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多会从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之路出发,去探究与衡量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以前就有部分学者将古希腊的长篇史诗作为衡量史诗的标准。有部分学者也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长发》《生民》《玄鸟》等诗,均包含构成史诗的关键要素,可以归类为古代史诗。笔者认为,这些史诗尽管不具备古希腊史诗的篇幅,在内容上不如《荷马史诗》那般丰富,但是将这些作为判断中国古代文学发达与否的标准,显然是不客观的,研究者与学者还是会惯性地应用西方文学判断体系,或多或少地受西方文学中心论的限制。[1]对此现状,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理论的成长环境与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的研究,也應该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探索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可以将古代史诗视为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比如中国在当时创造出了全面、详尽的,呈现历史变革的全新的文学表现形式。所以,尽管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著名的长篇史诗产生,但却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助于人们立足于世界视角,全方位地挖掘出中国文学理论的内涵以及特色。

(二)有各种形式的理论著作

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历史变化息息相关,文学内容、文学形式也与史学紧密关联,可以说亦文亦史。比如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等,被后人称之为史传文学、历史散文。又比如《诗经》,被诸多历史研究者视为是近距离探究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进入汉代,在学术上呈现出了分化趋势,这也拉开了正统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距离,但是从各种文学题材中,依旧可以看到历史的身影。[2]从先秦杂史杂传,到汉代蔚为大观的文学样式,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的历史人物传记、元代的历史戏剧、清代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历史回忆录与影视剧作品等,虽然它们是在呈现历史内容,但是在形式上却没有脱离文学,可以说是文学与历史的交融,二者互为补充,这也是一种特殊且弥足珍贵的文化现象。

(三)有自己的产生土壤

中国文学理论融合了文学与历史,通过文学来记录历史,又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文学作品。此种文学形式在先秦时期一度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也客观地彰显出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因为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开始慢慢地向“理性社会”迈进,以往丰富传神的神话故事逐渐消亡,受史官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历史,这也是在先秦时期没有产生著名史诗的原因之一,但是却留下了诸多闻名于世的历史著作。甚至可以说,是发达的史官文化,使先秦历史文学成为小说、戏曲的文化源头变成一种必然趋势,中国后世诗词唱曲等多样化文学样式的产生,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先秦历史文学的影响。[3]笔者认为,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对中国文学理论展开多维度研究,如此,既能够确定中国历史文学理论的本质,编写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史的开创之作,同时,也可以基于全新的视角,揭示出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促使世界认识到中国文学理论中蕴含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独具特色的内容与形式,彰显出中国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四)有自己特殊的范畴

研究中国文学理论之所以存在意义,是因为其与中国民族文学传统高度契合,是对民族文学传统内涵的总结概括。中国文学理论以民族文化背景为抓手,对中国文化早期特征的起源展开了探究,基于文学、史学之间的联结,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在纷杂的中国文化现象中,梳理其发展进程。笔者认为,中国历史文学特质的形成、演变就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中心脉络,牢牢抓住这一点,便可以逐步分析出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历史文学特质的形成、演变放入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中,便可以清晰地发现二者之间的发展与中国文学、文学体裁的演变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4]在这些理论指导以及历史框架的支撑下,自然就可以将《燕丹子》《山海经》《晏子春秋》等著作归类到传统文学系统中,进而让中国文学理论的范畴更加完整,使之有一个精准的文学史定位。通过对这部分文学理论的研究,展现中国历史文学的发展进程,找出中国多种文学样式的发展规律以及独特之处。

三、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体现

(一)中国文学理论本质层面:美、善、中、和

从本质层面分析,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即美、善、中、和,即既要突出文学本身的审美特性,又要做到以文载道。美、善、中、和作为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核心,同时,也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追求文艺本质的精神。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观念强调将美、善、中、和的功能与审美价值协同起来,比如中国古代遵从的审美规范、追求的审美理想,便是将中与和作为审美点,特别是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更是实现了美与善的统一。[5]此外,《乐记》对诗、乐、礼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值得研究的,乐强调对立状态下的和谐,本质是“中和”,可以存在于形式、内容,或者事物内部、事物之间,若是将乐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就需要艺术家在对立因素中创造平衡,比如协调好正与变、形与神、情与理之间的关系。以道家与儒家为例,道家以自然朴素作为基本审美观念,儒家以道德化、政治化作为基本审美观念,二者虽存在差异,却也相辅相成,形成了有益互补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理。

(二)中外文学理论关系层面:中外融通

在我国近代研究文学理论的过程中,无不以“中和”作为研究指导观念,还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文学本质的新说,对文学观念的创造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在解析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与各种理论资源关系的过程中,也可将“中和”作为解析思维来运用,探寻文学观念的创新思路。在国际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其民族性又涉及空间比较与国际关系两项问题。[6]其中,文学理论的民族性需要从文学理论独特性、与其他文学理论关系两个角度展开考量,前者需要找到文学理论凭借什么走向世界、与其他文学理论交流的方式、民族文学理论的立足点,确定各民族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以便于彰显民族文学理论中的特色与个性;后者需要找出走向世界的路径、与其他文学理论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和谐共存的全新文学理论格局的可行方法。

民族性观念具体到民族自我中,就是独特性、个体性、共同性,还有多种民族文学理论交流的关系,此种交流关系在民族性的加持下,更加牢固稳定。对民族自我的理解,需要体现在与他人的关系性中,这也刚好贴合“中和”的观念,是其现代价值的体现。“中和”的意义,其一是观念层面,其二是在处理文化之间关系的实践,实现“中”的先决条件是“和”,关键是确认主体性与个体性,强调存在于多元间的平等,将共存作为价值准则,“中和”作为一种理念,在文学理论等领域中均可以看到。相应的,“中和”的核心要义还在于对元素之间关系的处理,所以,若是基于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关系等视角来探究“中和”,其体现出的实践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和”理念在文化学、哲学等领域的渗透,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涵。[7]不仅如此,其也为独立元素的平等共存、和谐交流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因此,在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谨记历史教训,防止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借鉴历史经验,树立文化开放意识,在保证民族性的条件下,尽量与其他文化进行深度交流,使中国文学理论在互见互补中,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中。

(三)现代与传统关系层面:中国文学理论传统的现代转换

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如果基于时间维度进行探究,其涉及的是文学理论创造的当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性地将民族性与传统性混淆,所以在探究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资源,以及中外文学理论关系的过程中,总是侧重于“传统”层面,将中国文学理论与外来文学理论放在研究的对立面。[8]其实,传统是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学理论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历史载体,但是民族性的研究又无法完全脱离传统,因为中国文学理论是依靠传统的变化才能持续不断地彰显出民族性的。

文艺理论史对民族性、传统关系解析嬗变轨迹的体现非常明显。第一,传统具有时间性。不同时期所对应的时代精神不同,决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第二,传统是具体的。传统是具体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发展进程中面对的,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对于今天而言,也是不能缺少的。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需要站在历史视角,明确所继承传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中国文学理论传统的现代转换也是如此,应从民族性的角度观察,根据历史呈现在不同时期、不同依据的价值设定,立足于时代需求,对不同的内涵加以合理改造,确保能够为现代文学理论所用,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追求,客观地展示出了不同侧面的民族性。总而言之,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需要从事实的历史观出发,以民族性视角推进传统的时代性转换,为中国文学理论拓展出全新的发展路径,使之在民族性视角中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其本质并非是重复的古代文论,所以无须从這一视角对其加以解读。民族文化应该体现出当下的民族文化视野以及思想方位,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中国文学理论的智慧性、思想性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突出民族文化特征,并使之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特色标识。为此,呼吁研究文学理论要在中国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发展框架中,客观地认识文学发展的价值与功能,引领更多青年学者,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到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在文学世界中得到感悟与收获。

参考文献:

[1]张子川.中国古代民族文论逻辑体系的建构——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119.

[2]高楠.对中国百年文学理论两道褶痕的理论思考[J].中国文学研究,2020(04):1-9.

[3]谷鹏飞.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6):12-22.

[4]代迅.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发生——兼谈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学的错位[J].社会科学战线,2018(06):183-196+2.

[5]代云红.论中国文学人类学当代探索中的文学理论建设[J].百色学院学报,2016,29(05):15-

23.

[6]南帆.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5(04):146-153.

[7]梁爽.关于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民族性问题思考[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6):18.

[8]韩书堂.中国文学理论民族性话语的历史命运及其逻辑必然[J].理论学刊,2012(03):117-122.

(作者简介:潘虹辰,女,本科在读,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民族性文学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4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