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金牌 两种解读

2022-05-30 18:51程勇民
羽毛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阿山陈雨菲老将

程勇民

2022年世锦赛已落下帷幕,5个单项金牌各有归属,大体都在预期之内,没有特别大的意外和冷门,算是一届平稳又温和的世锦赛。然而,在波澜不惊的比赛场面背后却隐含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即:顶尖水平的运动员如何突破竞技能力的“天花板”,更加长久地保持竞技水平?

案例一:本届世锦赛男双亚军阿山/亨德拉的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亨德拉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双金牌得主,目前已经38岁,在其巅峰竞技能力之后的14年间,一直保持着高水平,世界排名长期占据前三位置,这在世界羽坛绝对是一个创纪录的成绩,他是怎么做到的?

案例二:本届世锦赛女单冠军山口茜今年25岁,其貌不扬,身高仅为1.56米,绝对是常规选材标准的淘汰者,但她却成绩斐然,自2017年脱颖而出以来,尽管也饱受伤病困扰,比赛成绩也有起伏,但总体表现是震荡上行,并蝉联2021年、2022年世锦赛冠军。她是怎么做到的?

一、男双金牌看似必然实则偶然

从形势上看,世锦赛男双冠军是平均年龄24.5岁的马来西亚新锐谢定峰/苏伟译,年轻气盛的他们战胜“日薄西山”的印尼老将是天经地义、是“必然”。但从比赛过程看,年轻人的胜利有取巧成分,实力并未超越老将。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男双一直聘请印尼教练,打法风格基本沿袭印尼血统,前半场连贯见长,中后场攻防实力一般。然而,他们的前半场速度与纯血统的印尼顶尖高手相比又差了半截,正常交手,印尼老将的赢面会更大,双方的世界排名(3vs6)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换个时间和地点再进行一场比赛,结果很可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夺冠又是“偶然”的。

印尼这对老将之所以成为世界羽坛常青树,在于他们在技术细节上的不断精雕细刻,尤其在容易被人忽视的发球、接发球及连贯技术上最为细腻和富有变化。他们的制胜武器在于“快”而非“重”,速战速决,经常三五拍解决战斗。不少与他们交过手的年轻男双反馈:感觉还没有出汗,比赛就输了!关于他们的打法特点,已有不少介绍,这期赏析仅作补充。

阿山/亨德拉的发接发环节有一个非常固定且有效的配合套路,就是亨德拉在左区接发球时,接发后封对角,同伴封直线;而在右区接发球时,接发后封直线,同伴封对角。

如图1-1所示,亨德拉在左区接发球。对手发球后,亨德拉先是前脚(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正手快拨直线半场(图1-4),随机右脚向右侧横跨一大步,同时举拍做好封对角线准备。与此同时,同伴阿山则向左侧移动,准备封压直线(图1-6)。由此可见,两人的配合几乎是无缝衔接,各自负责封住一条线,静候对手落网。果然,對手的第三拍处理是正手推压直线,正好落入阿山的封控区。因为早有“埋伏”,所以还未等对手做好防守准备,阿山的头顶封压已经出手。对手匆忙招架(图1-9),仍然错失良机,球已穿身而过,落到了地板上(图1-12),仅4拍一个回合就结束了。

图2是相同场景、不同线路、相同结果。图2-1显示,亨德拉在左场区接发球,他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正手拨直线半场,然后右脚横跨一大步,举拍封对角,同伴阿山则向左侧移动准备封直线。此时对手的处理有了变化,由上一场景的正手推压直线,改变为正手推对角(图2-6),结果落入亨德拉的封控区。早有准备的亨德拉回击速度特别快,同样在对手做好防守准备前,球已追身而来(图2-9)。对手勉强架挡,明显不到位,出现了半场高球。亨德拉抢住第一攻击高点,反手扣杀(图2-11),对手尚未反应过来,球已经穿越身体,只能在背后随手一捞(图2-13),完全没有质量,出现了网前高球(图2-15)。阿山在网前高高跃起,扑杀成功。整个回合也仅有8拍,全部集中在前半场完成。

印尼这对男双的发接发配合非常默契,在无缝衔接处体现出“速度”优势。

图3是亨德拉在右半区接发的情景。图3-1显示,对手在右半区发球后,亨德拉同样以左脚向前迈一小步,然后反手快拨直线半场(图3-4),同时右脚向右侧横跨一大步。因为身体位置与球的飞行落点在一条直线上,亨德拉自然担当起封直线角色。同伴阿山则站在中线区,自然负责封对角线路(图3-6),同时照顾后场两边。结果对手反手挡直线,正好落入亨德拉的封控区,亨德拉迅即做出正手抽压对角的技术应对。如图3-9所示,因为亨德拉的回击速度太快,完全超越了对手的回防反应,因而在对手回到正常防守位置前,球已经落到了对手右侧的最大空当区(图3-12),对手只能望球兴叹了。

以上三个实战案例表明:亨德拉的出左脚接发球技术是基于“动作小、连贯快”的理念而设计的。出左脚的那一步尽管步幅很小,但是重心稳定,有利于下一拍横跨封网技术的连贯。如果先出后脚(右脚),从后向前的跨越幅度很大,势必产生较大的重心前移惯性,接发球的发力可以很凶,但身体重心锁死在右脚上,很难快速连贯下一拍。显然,后一种接发技术是基于“动作大、发力狠”的技术理念,即一拍定乾坤。

印尼男双是“动作小、连贯快”技术理念的典范,因为不是孤注一掷于“一拍”,而是通过连续几拍组合制胜,所以蕴藏了更加丰富的战术变化内涵。印尼这对老将就非常善于运用这种技术组合为对手挖坑,并抓住破绽,一举击破对手防线。

如图4-1所示,亨德拉在网前以反手推拨一个直线半场球。这种球是中性球,没有什么威胁,但却有“挖坑”嫌疑。图4-4显示,击球点的高度基本平网口,下压肯定不行,上挑又舍不得,最顺手的处理就是平抽压,这就是亨德拉出球的真正用意,抓对手的平抽反击。因此,亨德拉在推拨直线半场以后,马上横跨下蹲举拍,瞬间做好了封直线准备(图4-6)。结果,对手完全遵照亨德拉的意图跳入挖好的坑,反手抽压直线。亨德拉将计就计,正手快抽对角,完完全全打到了对手的防守死穴上,对手反应不及,球已经落地(图4-9)。

以上案例反映了印尼老将以“快连贯”为主线的节省化制胜战术,这在现代男双竞技中确实具有较大优势,表现出较高胜率。

然而,就像没有常胜将军一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战术。印尼老将的“快连贯”打法优势是以前半场“低平”对抗为基本前提,一旦对手放弃“低平”而坚持“高远”,“快连贯”打法就难以体现优势。

如图5-1所示,第一局18比14之前,印尼组合利用“快连贯”打法顺风顺水,一路领先,几乎锁定胜局,可就在此刻的一次完全偶然的处理,让马来西亚队尝到了甜头:高挑球控制底线,尽可能将亨德拉调动到底线位置。图5-6至图5-15显示,老将亨德拉在底线连续大力扣杀,结果杀出界外。“体力不济、扣杀乏力”是印尼老将的死穴,于是,马来西亚组合非常“明智”地放弃了自身固有打法,重复采用“高挑”技术,走上了防守反击之路,第一局居然反败为胜。第二局,马来西亚组合自然是故伎重演,活活拖死了印尼老将。

重底线攻防的打法并非现代男双主流打法,它已经演变成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过渡战术,即在球速特别慢的条件下,防守压力不大时,这种打法才能生存。大多数情况下,男双对决还是以前半场平快为主。所以,这次世锦赛男双金牌的偶然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女单金牌看似偶然實则必然

陈雨菲自东京奥运会夺冠以后,在认知上已经被舆论捧为世界第一;而山口茜因为在奥运会上发挥欠佳,再加上身材所限,多数舆论认为她已经触及能力天花板,竞技水平应该是每况愈下,因而觉得她夺得本届世锦赛女单金牌可能是一个偶然。然而,通过细致观察比赛(包括之后的日本公开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以山口茜的身材与陈雨菲对决,理论上跑动范围更大,体能消耗更多。再加上陈雨菲较为成熟、稳定的控制性拉吊打法,从胜负概率来讲,陈雨菲应该占优。但世锦赛决赛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优势和胜机大多掌握在山口茜手上。时隔一周,在日本公开赛上,山口茜再次战胜陈雨菲夺得女单冠军,再次跃居世界排名第一,则说明她的胜利绝非偶然。

事出反常必有妖,山口茜在诸多不被看好中却一次又一次扎扎实实地站到了最高领奖台,她以下三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通过视频解析可知,山口茜对陈雨菲的球路研究得很透彻,可以说了如指掌。表现在场上就是她的跑动极为顺畅,可以说“跑到哪里、球到哪里”,“顺跑”比例明显高于“逆跑”,因而比较节省体力。相对来讲,陈雨菲的跑动就没有那么顺畅,停顿较多,逆跑较多,速度受损,体能消耗更多。

如图6-1所示,山口茜在头顶区击打直线高球,然后顺势跑向右侧网前。陈雨菲正手吊对角(图6-5),正中山口茜的跑位之意,山口茜顺势上网抢点放网(图6-8)。陈雨菲上网回击,注意图6-6所示,陈雨菲的跑动略有顿挫,有二次起动之嫌,因而上网速度受损,击球点明显偏低(图6-11)。山口茜准备后撤进攻,陈雨菲反手挑直线(图6-12),正中山口茜准备攻击之意。又是一次顺势而为,山口茜高高跃起,正手劈杀对角,球应声落地,直接得分(图6-16)。

2、择优取位,节能减排

在同样面积的场地上,山口茜的天然缺陷是腿短、手短,注定要面临跑更多距离、耗更多能量的窘境。然而,笨鸟先飞,山口茜凭借透彻的对手研究和充分的赛前准备,利用选择性取位,巧妙弥补了先天不足,有效避免了过度消耗,甚至还有节余。

如图7-6所示,山口茜在网前挑直线后,站位并不在常规的“中心”位置,而是明显偏网前直线,意图昭然若揭,就是抓对手的直线过渡球,结果陈雨菲恰好就是正手吊直线。这样,山口茜不费吹灰之力抢得网前高点击球机会,时空占优。然后她稍带停顿的反手推直线(图7-10),陈雨菲首尾不能兼顾,只能眼睁睁看着球落地而无可奈何(图7-15)。显而易见,这种“偏执”取位完全是基于对陈雨菲球路规律的深入把握,以此争得击球先机。

图8是一个类似案例。山口茜在底线回击正手直线平高球,陈雨菲反手挡对角(图8-5)。眼见陈雨菲转身反手回击,山口茜立刻意识到对手的对角线球路,然后不顾一切地向对角线网前冲跑(图8-6)。因此,陈雨菲出球后刚转身,重心还在底线区,山口茜却已经抢到了网前(图8-7),创造了巨大的时空优势。然后,山口茜轻松地一个放网,陈雨菲已经落入被动的深渊(图8-11),无可奈何之下强行勾对角,质量欠佳。山口茜抢点快扑(图8-15),陈雨菲勉强抵抗一拍后(图8-18),以出界而告终。由此可见,山口茜的赛前准备异常充分,主要通过对球路的正确预判,缩短接球路径,确立时空优势,达到“节能减排”的战术效果。

3、在连贯速度的技术细节上精益求精

山口茜在比赛中的速度优势,除了上述的知己知彼、择优取位外,在连贯速度的技术细节上也是精益求精。与戴资颖追求“时间差”的假动作理念不同,山口茜追求的是干脆简洁的绝对速度,动作小而快。

如圖9-1所示,山口茜在底线正手劈对角,陈雨菲正手挡直线(图9-4)。山口茜快速上网后,以最小的动作伸直拍子,手腕一勾,球直奔对角而去(图9-8)。图9-9显示的陈雨菲的身体姿态说明,山口茜的反手勾球已经出手,陈雨菲尚未做出明确反应。由此说明,山口茜的劈杀与勾球之间的连贯速度有多快、动作有多隐蔽,等陈雨菲反应过来已为时晚矣(图9-12)。

图10这个案例是山口茜为了挖掘连贯速度极限将技术推向男性化的典范。

图10-1所示,陈雨菲在中后场头顶杀直线。山口茜顽强防守,身体倒向右侧鱼跃扑救,正手挡直线(图10-3)。对于女运动员来讲,类似图10-4这样的“躺平”姿态大多没有下一拍了,基本上是“任人宰割”的局面。可山口茜就是与众不同,图10-5显示,在陈雨菲出球之前,山口茜已经做出了迅速起身动作,在陈雨菲出球之后,她又迅速调整身体重心,在极度被动之中居然还能飞身而起,进行二次鱼跃扑救(图10-10),能力之强,真的让人叹为观止。这里,不断升级技术、挑战能力极限是一方面,不放弃、不服输的体育精神也是重要一面。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经常输偶尔赢”和“经常赢偶尔输”却有天壤之别。“经常赢”是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喜马拉雅”顶峰级的难题。亨德拉与山口茜在世锦赛上的成绩不尽相同,但是两种现象殊途同归。亨德拉年逾古稀不被看好,却成为羽坛常青树;山口茜身材矮小不被看好,却屡屡摘金夺银。大道至简,唯有创新求变才能持续突破。一成不变就是退,变得慢也是退!

猜你喜欢
阿山陈雨菲老将
陈雨菲:跨过难关 寻光前行
扣人心弦的羽毛球决赛
陈金赛后“记者”“指导”无缝切换
高老师的第二职业
左手围裙,右手社会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一切都好
林严:环境执法岗位上的“年轻老将”
鼎鑫生物 沙棘老将潜入直销
黑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