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
谢冕是新诗批评家、新诗史家、散文家,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也是诗人。自1948年到1976年,他写的诗有四百余首。这些诗的写作集中在两个时期:1948年到1949年8月参军之前的中学阶段;1968年到1974年的“文革”期间。除个别诗作之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公开刊载过。2012年,《谢冕编年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得以悉数收入。由于“编年文集”多达十二卷六七百万字,一般读者难以阅读使用;加之文集体例是不同文类按时间混编,这些诗淹没在数量巨大的批评文字之中,仍无法得到关注。鉴于这一情况,将这些诗抽出单独成册就很有必要。
开始打算收录他的全部诗作编为《谢冕诗集》。后来想法有了改变,决定只选取写于1968年到1972年“文革”期间的部分作品。主要理由是:这是谢冕写得最好的诗。有坦率、真诚、浓烈的“真诗”的素质,显示了作者捕捉和熔铸山川、草木、民俗、历史文化以构造意象的想象力和抒情能力。这些诗有并非预设的主题:在时代和个人遭受“惊涛骇浪”时,爱情的“拯救”力量。这里的爱情既是儿女之情,也拓展并联结着关于时代、历史的承诺和责任的思考。
这本诗集的作者热情、豪放,乐于接纳外界的人和物,将快乐与他人分享。但他也有封闭的一面。这与其说是天生的性情,不如说是自觉的人格实践。一些事,许多的情感心理活动,特别是有关挫折、灾变,他沉默,紧闭心灵门窗。而这个时期的诗,由于是独语性质,可以看作他少见的精神自传。这些诗构造了我们并不熟悉的另一面:痛苦、坚毅,也柔情似水、缠绵。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向往新生活而投身革命的理想主义者,面对当代的历史巨变和个人遭遇的挫折,普遍经历重新检验信仰的痛苦过程,普遍经历不同时间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和对话,在正视裂痕的情况下重建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谢冕这个时期的诗,特别是他长达一千二百多行的长诗《告别》,在对自我的“拷问”中,深刻、细腻地表达了这一过程。“告别”在他那里,既是决绝的,又是依恋的。这为理解谢冕新时期之后的历史观和艺术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另外,由于这些作品呈现的是当年写作的原貌,没有进行修改,以符合另一歷史时间的思想情感规范,掺入另一时间的体验,因此,具有一种难得的“精神化石”的价值。
一个人的光芒过于强烈,另一个人就可能处于暗影之中。这就需要借这个人曾经表达(也始终铭记于心)的热烈盟誓来照亮这个暗影,来让另一个人,让他固有的光彩得到彰显。这也是诗集名字采用“爱简”的缘由。这个考虑虽然排在最后,却并非无关紧要;在编选者看来,它甚至是最重要的。
这本诗集选入的作品,均按《谢冕编年文集》第2卷录入。由于己收入“编年文集”,每首诗诗题下的“未刊稿”字样就全部删去,其他不做任何改动。脚注为编选者所加:或交代某些诗写作的背景,或提示个别疑似的错、漏字。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