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英
自知方能自主,自省方能自强
麦家说:“一个人的一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纵观苏轼的一生,便具备了这样的“五镜”。
有人说苏轼官路坎坷,一直在被贬的路上。此言并不确切,苏轼也有高光时刻。他21岁进士及第,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他,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认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就连神宗皇帝都是他的铁杆粉丝。皇帝问侍臣,当朝谁可与李白相比,侍臣说出苏轼。皇帝说:“李白有苏轼的才华,却无苏轼的学问。”苏轼的另一高光时刻是在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之时。高太后支持保守派,苏轼由团练副使升至翰林学士,掌管皇家御笔。文章和仕途都达到高位,苏轼似拥有了人生的“望远镜”,他登高遠眺,一览众山小。
苏轼的仕途高开低走,乌台诗案,苏轼身陷囹圄,煎熬中与死神擦肩,感受到其森森寒意。重回天子脚下,他依旧不改忠贞勇直的个性,在政治旋涡中接连被弹劾,“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让他再次被贬。宦海沉浮,为苏轼配备了“放大镜”和“太阳镜”,让他看透官场的黑暗和虚伪,淡看名利,超然物外。
身为地方官,苏轼带领百姓疏通河道,修堤筑防,捐资建桥,造福一方。被贬黄州,他去长衫,着短褂,种田自食,自号东坡,过着竹杖芒鞋的生活。惊心动魄的人生经验使得他沉下心思考活着的意义,得以灵魂自由。命运收走一个怨怒、尖锐的才子苏轼,送来一个旷达、温暖的大家东坡。如果生活里总是走马观花,就失去许多情味。一朵小花没有惊世的姿容,却耐得住细瞧;一道家常小菜,看似粗简,细品却是舌尖上的美味。小溪潺潺,稀松平常,细听犹如天籁。苏轼用“显微镜”细看生活,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这样清新灵动的诗句。他揣摩竹子,笔下的竹有韵味有气节,如他的人一样。
余光中说:“如果要找一位古人结伴旅行,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苏轼还随身携带一副“哈哈镜”,笑看人生。生活没有对他温柔以待,他就温柔待己,与僧人、道人往还,与农民、郎中为友,在诗词书画里切磋,在美食里耽沉。苏轼是乐天派,也是实践派。他经常亲自下厨,一道道佳肴为后世乐道。被贬黄州,他研究猪肉的做法,发明东坡肉,写《猪肉颂》。贬到惠州,虽有弟弟接济,仍缺米断酒,苏轼把屠夫不要的羊脊骨买来,先煮熟,再涂上酒和盐放到火炉上烤,羊脊骨酥香无比。再贬儋州,蛮荒之地粮食不能自给。年过花甲的苏轼蹲在海边敲生蚝,琢磨吃法,发现它煮、烧皆味美。他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在落魄里靠吃趣治愈自己的创伤。倘若贬谪地无居所,苏轼就动手结庐,在黄州盖“雪堂”,在惠州建“思无邪斋”“德有邻堂”,房前种菜蔬,屋后植花木。被贬儋州,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苏轼的诙谐与乐观至今仍在诗文里感染着喜欢他的人。
苏轼是精神明亮的人,这得益于他的“五镜”,镜中自有大千,自有艳阳高照、明月清风。苏轼这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五镜”的自照之下,正衣冠,明世理,晓人生,终成一代文坛巨匠。
人活着容易,活明白难。因此要常备“五镜”,照人也照己,不被世俗的成败名利所惑,活出一个通透豁达的人生。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