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门如何导航

2022-05-30 10:48邱俊霖
少男少女·校园 2022年10期
关键词:长庚路标金星

在导航系统日益发达的今天,出门远行已不再是一件难事。然而,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出门在外,该如何导航呢?

观天象:启明长庚指方向

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出行在外,除了张口问路,还可以用做标记的方式来记住回家的路。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观察天象成了最好的导航方式之一。

人类很早便知道了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于是,通过太阳的方位便能辨别方向。然而,太阳总有落山的时候。到了夜晚,又该如何分辨方位呢?聪明的古人有办法,他们学会了通过星辰来辨别方向。

《诗经》中便曾提道:“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就是在天亮前后,东方余晖中出现的一颗非常明亮的“星”,人们叫它“启明星”。而“长庚”则是黄昏时分在西方余晖中出现的一颗非常明亮的“星”,人们叫它“长庚星”。

无论是启明还是长庚,它们都是“金星”。由于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而且其表层覆有高密度的大气,金星也就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因此,它也成了古人辨识方位的最佳选择。

其实,古人早已知晓启明和长庚同为“金星”的道理。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就明确指出:“启明、长庚,皆金星也。以其先日而出,故谓之启明。以其后日而入,故谓之长庚。”

除了金星,人们还可以根据其他星象来辨别方位。比如,北极星的方位是不变的,北极星所在的方向便是正北。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提到过:“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讲的就是人们在水上迷路,利用北极星便能找到方向。

设路标:开远门前万里堠

通过天象来导航存在一定风险,一旦遇到阴雨天气,那就需要依赖人造导航工具了。可即使能找到方向,又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远?身在何处?

最原始的人造导航工具是道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对官道的修建。出门时,沿着官道走,就能抵达想要去的城市。而为了丈量路程,古人还发明了一种叫“堠”的路标,即在官道旁边,每隔一段距离堆个石堆或垒个土堆作为标记。这既可指明道路走向,又可用来计程。

在《山海经》等古籍中,便曾提到过“堠”。从中可知,这种导航计程方式源自黄帝或大禹治水时期。然而,在先秦典籍中,并没有关于“堠”的明确记载。因此,远古时期的“堠”或许更多的是后人对上古理想社会的想象。

以“堠”导航和计程最直接的记载见于《北史·韦孝宽传》。韦孝宽曾出任雍州刺史。当时,雍州路旁每隔一里设置一个土堠,但一遇下雨天气,土堠就会损坏,所以经常需要修复。韦孝宽上任后,便下令种植槐树,以此来替代土堠。这既免去了不断修复的辛劳,又能让行人在树下乘凉休息。后来,官方也大力推广这种方式,令诸州夹道,每隔一里种植一棵树,每隔十里种三棵,百里则种五棵。

不过,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以树为“堠”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普及。到了唐代,“堠”依然是以土堆和石堆为主。当时的日本僧人圆仁曾到过中国,并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中描述:“唐国行五里立一候(堠)子,行十里立二候(堠)子,筑土堆,四角上狭下阔,高四尺或五尺不定。曰唤之为里隔柱。”可见,到了唐代,“堠”的设立方式是十里雙堠,五里单堠。

不少唐代诗人都在诗歌中提到过“堠”。例如,元稹在《西凉伎》中便写道:“开远门前万里堠”,说的就是盛唐时期,设立的堠堡向西曾通向万里外的西域,人们顺着这些路标,便能前往西域经商或者旅行。

此外,苏轼在咏史诗《荔枝叹》中写道:“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即是唐玄宗时代,每隔五里便有一堠。可以说,那时“导航系统”非常发达。还有一位宋代诗人王柏在《迷道有感次韵》中则写道:“我今知堠子,万里不须疑。”可见,“堠”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堠”有植树或立碑等表现形式。不过,石堆或土堆依然是主要形式。由于易受损毁,古代官方往往会设置“堠吏”,作为专门管理导航路标的人员。“堠”这种计程导航方式,不愧是中国古人们的智慧结晶。

此外,古代设立的官道上还有驿站。汉朝时,每30里便设有一个驿站。而盛唐时,驿站设遍全国,光是驿站的“打工人”便近两万。元朝时,强化了驿站制度,马可波罗曾记载:“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说的就是当时即使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也有驿站设立。直到明清时期,驿站依然是“导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用工具:古代导航器材多

受限于生产技术,古代的官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旦到了荒郊野岭,就有可能会找不到方位。此时,就得依靠专业的导航工具了。

最早的专业导航工具大致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导航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当时出现了专业的导航工具——“司南”。

据近代考古学家猜测,司南是用天然磁铁矿石凿成的一个勺形的物品,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以此来辨别方向。

到了宋朝,人们利用了人工磁化的方法,制成了可以指示南北的工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了一种磁化的方式——以磁石磨针锋,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但常微偏东。这称得上是早期的指南针。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陆地上的导航方式。若是在水上航行,没有道路,导航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海运发达的宋代,指南针被用于海上航行,于是出现了水罗盘,即把磁针放在一个中间盛水、边上标有方向的盘里,磁针浮在水上可以自由旋转,静止时两端分别指向南北,为船员指明方向。如果需要跨洋航行,茫茫大海,水天一色,既看不到岸上的目标,又没有参照物,即使能分清方向,也无法精确定位,很容易迷失。于是,聪明的古人学会了通过水平线测量星体高度的方式,来判断船舶在海上的位置,这就是“过洋牵星术”。这种技术所需要的工具叫“牵星板”,由十二块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方形木板和一条贯穿木板中心的长绳组成。

利用“牵星板”,可以测量出星辰的高度指数,从而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可以说,“过洋牵星术”在古代属于最高端的导航技术。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时,使用的便是这种导航方式。也正是这种方式,保证了他们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

邱俊霖,笔名俊杰(曾用笔名善俊、火火)。畅销书作家,作品见于《中国校园文学》《光明日报》《品读》《青年文摘》《读者》《意林》《解放日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等刊物。《课堂内外》《第二课堂》等数十家刊物专栏作者,《小星星》等多家杂志年度金牌作家或优秀作者,《阅读时代》《山海经》等众多杂志特约撰稿人和长期供稿作者。

猜你喜欢
长庚路标金星
路标
红利
许长庚
路标
第六章 飞向金星
第六章 飞向金星
第六章 飞向金星
金星探测“黑科技”来啦
路标中的学问
伊犁将军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