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群
摘 要: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象特征的理解、作品的表现方式,都是影响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析,让学生感知美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主观表达,把物象的特征通过主题作品的创作表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关键词:物象特征 主题作品 美术创作
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物象的特征、材料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品的表现方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都直接影响学生的美术表达和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象特征的基本认识、对美术材料的体验和对主题创作的认识,加深对主题创作的理解。通过体验、感知、表达等方式,关注学生对美术元素的运用和创作的目标,引导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创作,从而实现美术创作情感的传递和融合。
一、“具象”的内涵
物体的具体形象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常用“具象”来代替。很多人在评价美术作品时,常常会以“像”或“不像”为标准,这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秉承的观念和认识。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都会以“像不像”这种标准去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甚至要求学生对着具体的实例进行写生。这种具象化的美术教学,抑制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具象”一词的意思是具体的、真实的,“具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与抽象艺术模糊、扭曲线条的表现形式相反,它可以清楚地展示事物各方面的具体信息。“具象艺术”的形象和自然对象十分相似,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会将描绘客观事物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了本人的想法和认识。学生的美术创作是从内心的思考出发的,他们的美术作品是一种自我认识、理解和情感的表达,重点不在于物体本身的形象,而在于自己的思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原生态”创作。
二、作品创作的主题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教一些具体的画法,而不讨论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觉得美术学习就是学习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不涉及思想感情的表达。其实,美术创作最能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通过分层解读作品,让学生从作品表面的艺术形象入手,通过探索、思考、讨论、实践,感知美术作品的思想表达方式,从而促进学生个体思想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作品进行思想表达。
中外画家往往通过作品表达思想和感情。例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物体组合在一起,看似荒诞,却是把自己内心离奇、怪异的想法映射到客观的事物中,将事物在画中扭曲变形,形成了奇特的画面效果。美术作品不仅表现了客观现实,也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主题作品是将思想融合在作品中,表达作者的想法和主要观念,而不是单纯的一根线条,一个色块,或一个物体形象。一幅作品是通过画面中的各种造型、色彩、布局等塑造出来的,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隐藏在作品中,需要观者去细细品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基本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了解作品背后的寓意和创作者情感的传达。
三、将物象特征融入主题作品的创作过程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接受的信息量越大,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学生的主观思想就越明显。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会经历表现什么物象、怎么表现该物象的特征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教学的时间和恰当的教学点,引导并帮助学生在关键时期进行有意义的主观表达,把物象的特征在主题作品中表现出来。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心中所要表达的形象特征通过主观的表达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中呢?
(一)教学准备
美术是一门关于视觉艺术的课程,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材料的呈现数量和时机,考虑哪些信息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一幅作品的出现,会给人很多思考,如形态、线条、色彩等,以及创作者创作的背景、创作的风格、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方向,明确教学的主题,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让学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已有经验和新内容之间要有效衔接,新内容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积累经验,进而进行更有意义的创作活动。
例如,在教学《向日葵》时,笔者设计了有效的教学方案。首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上课前,大家一起来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见过向日葵吗?它们长什么样子呢?它们的花瓣有什么特点呢?有哪些地方让你记忆深刻呢?”这样的问题导入,能唤醒学生对向日葵形象的记忆,并将自己的回忆与同伴的回忆进行对比,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其次,笔者运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向日葵的正面图片,并请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向日葵?你觉得这样的向日葵美在哪里?”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又出示不同角度的向日葵的图片,引导学生将不同角度的向日葵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具备多角度观察客观对象的意识与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第一次出示的向日葵图片是学生普遍见过并喜欢表现的形象,也是常规的美术形象,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但是不能使学生脱离传统的思维定式,发展創新能力。因此,要找到向日葵在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下的样态,并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对向日葵的形象由原来的常态的正面形象,转向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下的向日葵的非常态形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选择什么素材、怎么表现;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的细节和特点,帮助学生加强对物象特征的理解。学生的绘画一般以线条造型为主,通过各种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因为学生在幼儿时期的涂鸦就是从线条元素开始的,在创作中不断地形成新的符号,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获得新的技能。此时,教师可以根据画面提示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美术创作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对物象的独特理解。
四、主题创作中的情感融合
在表现物象时,学生会将自己的喜好、情感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物象的理解。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美术表现方式,把物象的特征表现出来,将物象的表现与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进行关联,从而形成独特的创作情感。例如,在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快乐的回忆》这一课的创作环节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的都是与旅游相关的场景,有的表现的是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场景。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展示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化妆打扮的作品。笔者请他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他借助美术工具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展示了一个小女孩爱美的一面。在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可能表达的信息,考虑与画面主体内容相关的背景,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总之,美术创作可以通过一个主题折射出学生的情感与心理活动。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经验、技能能得到发展,并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通过绘画的形式,把对物象特征的理解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美术创作,将对物象特征的独特理解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提升美术创作的水平与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