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修辞作为一种构建诗意景观的表达方式,能使景观空间更加生动、更好理解。在当今文化趋同的形势下,以景观为载体给予人们感知、体验文化的途径,以促进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有助于优化人们的审美体验。文章引介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隐喻修辞的视角,研究如何进行景观设计的隐喻修辞建构,增强景观空间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以期达到诗意的呈现效果。
关键词:隐喻修辞;本体;喻体;场所精神;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0-04
0 引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1]。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与人的情感体验联系出现缺失,无法形成场所认同与空间感染力。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行业应当挑起大梁,通过在景观设计中对隐喻修辞的构建来营造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和丰富景观设计的品质与文化内涵,进而从设计层面实现文化自信。空间的感知与传达、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是一门丰富的研究学科,涉及多个学科范畴,因此,本文引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概念进行研究。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法,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运用广泛且形式多样。
本文首先对“隐喻”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其产生、发展过程及分类;其次,结合大量实例,总结隐喻应用于不同主题或情境下的特点及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分析隐喻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出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可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
语言是人类传达信息、表现情感的工具,而隐喻作为语言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能够对语言进行润色修饰,以达到更明晰、更具感染力的表达效果。景观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与精神意义的载体,是“空间”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因此景观本身就具有隐喻性。
隐喻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手段,其借助想象、联想等方式,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或形象化,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表达目的。同时,隐喻还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理解设计语言的文化属性和社会特性,也有助于提高景观的表现力,优化景观的视觉传达效果。但目前有关景观设计中隐喻修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文化、景观叙事等方面,对景观设计中应用隐喻修辞的具体设计流程以及方法论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隐喻修辞的视角,探索具有感染力以及文化认同的景观设计策略。
1 景观设计中多种隐喻修辞理论设计架构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和《修辞学》两部著作中对隐喻修辞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后人研究和探索隐喻修辞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之后,出现了布莱克(1962)的互动理论、特沃斯基(1977)的相似性对比模式理论、简特(1983)的结构映射理论等数十种隐喻理论。本文主要基于类比理论、相似性对比模式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修辞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架构。
1.1 亚里士多德的类比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类与种、种与类、种与种之间的类比,因此隐喻过程是寻找相似可类比性的过程。相似性是人们理解与感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类比就是把两种性质有些相同或者相近的物体加以比较,推断两种事物在其他属性方面也可能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理形式。类比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围绕文化元素特征与景观要素的相似性类比进行挖掘、提炼与匹配,使景观与文化之间产生关联。比如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通过在封闭的建筑里面切出一个十字切口,使光线穿过十字进入封闭黑暗的教堂,隐喻光明与希望的到来。
1.2 特沃斯基(1977)的相似性对比模式
特沃斯基认为,隐喻过程是评价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特征,两者的相似性特征越多、不同特征越少,则越具有隐喻性。相似性包含能指(形式)相似与所指(意义)相似。在景观设计中,文化与景观的相似性匹配程度越高,人们越能体验与感知文化本身。比如景观建筑荷韵(见图1)为能指相似,从仿生学角度出发,在荷花的自然形态与景观建筑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通过对“荷”的形态元素进行提炼、抽象,运用结构主义的设计方法,在此景观建筑的外观上体现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强化了观者的空间感受,达到“自然中的建筑,建筑化的自然”的视觉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对1000段不锈钢材料的三维数据进行链接,通过激光定点,准确得到这些数据的三维坐标,在造型联接中构成结构点,由此形成天然的荷叶律动视觉效果。另外,在该景观建造中还运用了多种金属材质,如铝合金、钛合金等,使其有了不同的质感,赋予了其新的生命活力。雕塑表面呈网状双曲面,由较小单元构成,决定了雕塑成品的最终创作效果。这不仅仅要对1000节不锈钢单元进行曲面锻造,还需要在现场为人工焊接提供艺术指导,通过控制与调节现场,在原创设计中体现技术美感和艺术性,最终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玛莎·施瓦兹的明尼阿波利斯联邦法院广场(见图2)为所指相似,设计师在场地堆起了22座水滴状的丘状地形,这些丘状地形错落有致,隐喻明尼苏达州冰河时代的历史。除此之外,广场中质朴粗糙的原木则隐喻了明尼苏达州曾經的经济支柱产业——伐木业的历史,以此唤醒了人们对该地自然风貌和文化形态的记忆。此外,其将抽象符号运用到环境空间设计中,进一步丰富了景观内涵,增加了广场的艺术魅力。
相似对比模式除了可以达到物理形态的还原外,还能在材质与设计元素组合方式上推陈出新。例如,主题雕塑绽放(见图3)由8组有机联系的雕塑构架组合而成,雕塑构架在形态上模拟跳跃的乐符与舞蹈的人。设计师从律动的乐符和悠扬绵长的旋律中吸收灵感,通过景观雕塑侧面构成形式,对“幸福旋律”进行了抽象表达,并在舞动的人体上寻找雕塑的语言,形成极富动感的雕塑细节特征。雕塑的正面形态最终回归到一朵盛放的第八届花卉博览会会花——月季。雕塑材质(钢着色)冷暖色的选择设计,强调了空间的纵深感,更为有效地刻画出雕塑的立体感。这一雕塑将平面与立面结合,利用建筑构件营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同时,以动态的月季花作为造型主体,体现出浓烈的自然气息,并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
1.3 概念隐喻理论
莱考夫·约翰逊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2],即根据喻体来理解和体验具有相似性的本体。隐喻修辞的设计手法不应仅停留于对物理形象的解释与转译,更应当帮助人们考察设计背后的文化价值,搭建设计、设计师和观众之间的良性沟通渠道。在景观设计中,将抽象的文化或精神特征具象化并运用到设计要素中,有助于在游览体验中唤起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感知。比如,青海原子城纪念公园通过空间序列的重组,对游人的参观游览路线做钟摆处理,并与场地的地形变化相结合,能够使前来参观的游客感受到历史进程的艰辛不易(见图4)。
综上,借鉴隐喻在语言学研究中形成的框架,在景观设计中将隐喻修辞分解为本体与喻体。本体即景观本身,包括本体能指与本体所指;喻体是用以比喻的事物,包括喻体能指与喻体所指。
2 景观设计中隐喻修辞理论设计架构流程
景观都具有属性特征,而景观中的能指特征与所指特征均要反映出景观本身的属性,通过对景观属性特征进行能指与所指分析得到喻体(项目的愿景),将基于本体的本体能指与基于能指分析的喻体能指进行相似匹配,从而赋予本体能指相应的形式特征;将基于本体的本体所指与基于所指分析的喻体所指进行相似匹配,从而表达本体所指的意义特征,最后将能指特征与所指特征结合,得到景观设计方案。基本可分为四个阶段。
2.1 对项目的景观属性特征进行能指分析和所指分析
在了解项目背景后,明确项目定位和设计愿景,通过对景观进行特征分析来描述该景观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明晰项目的本体和喻体。
2.2 对项目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进行能指与所指分析
明确景观本体后,将本体分解成本体能指和本体所指,从依据能指分析确定的喻体中抽取能指特征,从依据所指分析确定的喻体中抽取所指特征。
2.3 隐喻修辞相似性匹配
将抽取出的喻体能指与基于本体的本体能指进行能指相似性匹配,得到能指特征;将抽取出的喻体所指与基于本体的本体所指进行所指相似性匹配,得到所指特征。
2.4 组合
将能指特征与所指特征组合,组合后的方案必须符合景观属性特征。设计师需要巧妙地完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互转译,最终的呈现形态需要达到“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效果,既不能过于偏向本体,弱化喻体可识别性,导致意义传达含糊不清,也不能为了追求真实再现喻体,过多地还原其细节,使最终的设计成为“古典”的复刻品。
我国风景园林界的泰斗级大师孙筱祥先生提出了造园“三境论”,包括生境、画境、意境这三个逐层递进的造园境界,表现了重现生境—表现画境—体现意境这三个设计阶段。造园的“三境论”对隐喻修辞设计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生境是创造一个能让人们亲近、享受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场所;画境是指在自然中寻找适合人欣赏的素材和环境,对应隐喻修辞中的设计元素适配环节;意境则包括山水风光等自然环境要素及建筑与构筑物景观构成因素,对应隐喻修辞设计中最后的“组合”环节。“境”可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以及精神文化空间三个不同层次。
前述是隐喻修辞在景观设计中的静态架构流程,但在面对具体设计案例时,因设计目标的差异性,还可细分为以下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具有明确目标的设计任务,首先应当进行详细的背景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喻体对象,喻体的选择需要呼应设计目标,否则会误导设计接受者。第二类则是规定明确的设计来源,例如规定以传统诗歌或民俗文化作为创作原型,将抽象的、无形的意蕴通过设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3 设计实践
将该流程运用于江北新区雨发集团景观设计实践中,验证流程的可行性。
3.1 对项目的景观属性特征进行能指分析和所指分析
首先,明确江北新区雨发集团建筑周边景观是一处展现雨发集团企业文化的办公区景观,通过对场地所处位置(蓬勃发展的江北新区商圈核心地带)的解读,得出设计的总体定位与方向,通过景观空间(本体)打造富有企业文化(喻体)的复合型景观。
3.2 划分隐喻本体能指、所指和喻体能指、所指
明晰总体定位后,将景观设计节点作为隐喻本体能指,其能指涵盖了景观空间的各个方面,如平面形式、景观构筑物、地面铺装等。其本体所指则包括集团办公活动的载体、城市形象以及界面展示、蕴含企业文化的商业景观等。景观的喻体是体现江北新区风貌、企业文化精神等方面,因此定义喻体所指(主题)为“春耕大地,雨发万物”,喻体能指则是春耕所描绘的景象。
3.3 隐喻修辞相似性匹配
将基于能指特征相似性分析的本体能指与喻体能指进行相似性匹配,得到能指特征,在本案例中主要以景观节点、小品以及细部设计来体现,比如节点“春耕大地”以雕塑“春牛”展现春牛开犁的景象,寓意雨发集团既是孕育人才的土壤,又是蓬勃发展的希望之地,也符合江北新区百业待兴的景象。将基于所指特征相似性分析的本体所指与喻体所指进行相似性匹配,得到所指特征,通过设计增加两者间的物理适配性。在本案例中,春耕大地寓意江北新区百业待兴以及集团的蓬勃发展,展现了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脉络,而雨发万物则象征着区域的多元化发展和集团的企业精神。
3.4 组合
将能指特征与所指特征组合,将“春耕大地,雨发万物”所描绘的景象以及寓意通过场地内叠山、理水、雕塑、铺装等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寓意雨发集团新办公区域得春为吉,从而得到雨发大厦建筑周边景观设计方案。
首先明确景观属性,做好设计定位,使景观做到“诗意呈现”,这需要深入挖掘景观的本体与喻体对应的能指与所指,做好隐喻修辞的相似性匹配。只有确保能指与所指相似性匹配程度高,人们才能更好地体验与感知“诗意的景观”。
4 隐喻修辞在景观营造中的反思与未来突破
拉波波特曾指出,“人们对环境,首先是整体与情感的反应,然后才是以特定的词语去分析和评估它们。这样整个环境质量显然是这样一个概念,即人们喜欢某种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含有意义”[3]。隐喻修辞作为一种“意在唤醒诗意”的设计手段,以及引起观者深层思考的设计方法,在景观设计这门重在体验性的学科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值得设计师重视的是,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人们对景观的直观感受放在首位,不可过分强调隐喻的“表意”功效,或是将景观变成纯粹的信息交流工具,丧失景觀原有的生态、服务和健康等功能。因此,要注重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隐喻设计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及其潜在价值,使之成为表达人类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的有效媒介。
正视景观营造中隐喻修辞的未来走向,设计师进行隐喻设计研究时,有必要做好以下应对准备工作。隐喻修辞设计不应当囿于语意和语法,必须充当设计的方法论基础,超越原有的功能价值。同时,在新技术条件下,隐喻修辞须摆脱传统思维,实现变革和创新。目前,设计研究方兴未艾,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须在更多经验的基础上,给出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景观”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人们针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开展审美创造活动的产物,它通过具体形象来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借助隐喻修辞这一设计手法,有助于探寻景观设计的本意[4]。
5 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景观设计与隐喻修辞的关系,提出了一套基于隐喻修辞理论的景观设计架构流程,将景观的本体喻体所对应的能指与所指组合,并将隐喻修辞的相似性匹配作为整体设计架构的主要逻辑。在此设计流程中,以雨发大厦建筑周边景观设计方案为实践对象来验证设计流程,达到了对场地文化精神内涵的认知与体验,通过该隐喻修辞设计框架的初步构建,实现人与场地的对话,同时为未来景观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宇红.隐喻过程中概念特征置换的非对称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1):41-47.
[2] 孙毅.当代隐喻学巡礼:回眸与沉思:写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付梓40周年之际[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4):5-16.
[3] 杨子垒.浅谈环境的意义[J].山西建筑,2009,35(7):27-28.
[4] 孙毅.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91-97.
作者简介:王宜军(1981—),男,江苏盐城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