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秀萍
我们永远记得2020年那个春节,在人们欢天喜地准备回家过年时,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同时也在世界各国蔓延。从此,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厂停工;学生停学;人们纷纷封闭在家;不慎涉疫的人还不得不离开家人,到医院或者酒店封闭治疗或隔离。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心态。心智相对成熟的成年人尚且压力大增,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孩子会如何呢?
疫情之下我们的孩子们不能上学,不能与同学朋友相见,在户外自由自在地玩耍变得异常困难。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上起了网课,电子设备的使用不可避免,但孩子终究还是孩子,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且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从早到晚盯着手机、电脑、iPad,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出现生活不规律、睡眠节律紊乱、与家长关系紧张、学业荒废、学习困难等问题,久而久之各种情绪问题也随之而来。
世界各国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也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普遍受到了影响,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临床意义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出了疫情前一倍左右甚至更多。
儿童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冒险,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紧张焦虑状态。青少年时期心理行为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最常出现的是焦虑,对学业的担忧,情绪低落,心烦易怒等情绪,甚至严重的会出现悲观消极、自伤自杀行为。另外,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出现攻击及其他危险行为。
在我们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者中,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也是较之前明显增多,其中以中学生为主。小A便是众多小患者中的一个。小A,14岁女孩,初二學生,自疫情开始在家上网课,父母工作繁忙,不能在家看管小A。小A在上网课之余逐渐开始迷恋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每天晚上熬夜玩游戏看小说。妈妈不让,小A就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看,导致小A早上起床困难,干脆网课也不上了,白天睡觉,晚上就躺在床上玩手机。后来妈妈没收了小A的手机,小A就跟妈妈大发脾气,摔砸东西。小A觉得没有了手机自己干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不想干,甚至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想要一死了之,威胁妈妈要跳楼,拿小刀划胳膊等等。家人没有办法只能将小A送进了精神病院住院治疗。
看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我们痛彻心扉,作为精神科的专业人员,我们在给孩子们看病吃药的同时,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变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跟孩子建立治疗同盟,进行充分的心理治疗,帮助孩子们敞开心扉,认识自己的情绪,改变他们的认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协同父母共同工作引导孩子们回到健康的生活轨道上。
那面对疫情的影响,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面对电视和网络的疫情报道,父母要注意与青少年的沟通方式。父母要与他们面对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以朋友式的平等、尊重、理解的态度交流对疫情的看法,了解子女担心的问题,尊重他们的隐私。当孩子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意见不一致的原因,加强沟通,处理问题不要凌驾于青少年意愿之上。在关心和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背景下,设定明确和适当的协商限制。
其次,鼓励青少年定期运动、健康饮食,适当使用网络。利用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来丰富日常生活,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同时重视同伴关系对他们心理状况的影响和“同伴教育”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对于即将面临中考和高考的青少年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焦虑和困难,鼓励他们向父母和朋友倾诉,正确对待中考和高考。
最后,疫情期间,父母与子女宅家对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都是很大挑战,因地制宜地创造一些父母与子女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十分重要,保持生活规律、营养膳食、参与家务、增加运动同样重要。疫情使青少年与父母家人在一起时间增多,父母应高度关注子女的心理反应,及时发现子女食欲、睡眠、情绪、性格变化,结合家庭日常生活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当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学习或同伴关系等方面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时,家长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带至专科医院就诊,出现严重的自伤自杀行为时尤其需要重视,必要时住院治疗。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继续,我们需要做好长期和新冠病毒做斗争的准备,让我们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陪伴我们祖国的花朵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