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禄 刘萍 薛俊卓 严梦尧
[摘 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经过10余年的建設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在国内外地质人才培养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但由于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该基地许多教学路线设置在狭窄的三峡岸坡公路旁边,交通安全问题突出;一些教学点在悬崖边或陡崖脚下,存在高空坠落或崩塌落石的安全隐患。文章对该基地教学路线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建设教学路线的思路,即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对一些教学实习点加以改造或防护,以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关键词]秭归;产学研基地;教学路线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042-0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于2006年开始正式接待各类野外实践教学活动,经历十几年的提升改造,目前不仅校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野外教学资源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1]。基地除了承担本校每年2000余名学生的野外教学实习,还接纳国内外20多所大学的学生到基地实习,其中包括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同时还有许多机构依托基地承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能吸引国内外学生来基地实习,是因为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秭归茅坪镇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二是秭归地区地层出露完整,具有南方地层系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一些标准地层剖面即建立在秭归地区;三是地质灾害较多,有大量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案例。目前,基地校舍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依托基地开展的教学实习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还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教学路线的建设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路线大多沿着繁忙的公路设置,教学点就在公路边,交通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一些教学点在悬崖边或陡崖脚下,存在高空坠落或崩塌落石的安全隐患。长期以来,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学组织与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估等都是教育、教学机构关注的重点[2-4],但近些年来,野外地质实习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5-7]。本文将在对基地主要教学路线进行调查考察的基础上,阐述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为基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这对我国类似基地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一、教学路线安全问题
(一)教学路线(点)分布特点
秭归地处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地段,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县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辖区属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面积平地少,坡陡谷深。
由于山高、谷深、坡陡的地形地貌特点,基地野外穿越条件较差,教学路线、教学点多在公路边、悬崖边、陡崖坡脚等地(见图1)。以《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教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分册》[8]所设置的教学路线为例,共有教学路线19条、教学点59处,其中8条路线上的28处教学点安全问题较突出,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悬崖坠落、危岩崩塌等。
(二)教学路线(点)安全问题
基于高山峡谷地貌的条件,基地近一半的教学路线、教学点在主干公路旁边,主要涉及两条公路,秭归—巴东公路(S334国道)和土三路(乡道)。秭归—巴东公路有地层观察路线、构造形迹观察路线等重要观察路线至少17处观察点。秭归—巴东公路是峡谷岸陂地带修设的公路,路窄、弯道多、坡度变化大、路边坡陡峭。2017年,秭归一巴东公路由S334省道提升为国道,路面有所加宽(单幅路面宽8~10米),但交通流量也随之增大。据2018年我们对学生实习期间进行的实地统计,车流量达64~95辆/30分钟。基地交通安全问题首先是停车难。教学点没有停车带,只能在路边临时停车,这不仅会造成道路拥堵,而且会带来安全隐患。教学观察点多利用公路边坡露头,观察点空间狭窄,人数多时一些学生就只能站在路边观察和描述(见图2),来回穿行于公路的情况难以避免。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实习,师生随时面临过往车辆失控、司机操作失误等重大风险。
其次,崩塌落石危害是另一类安全隐患。秭归—巴东公路(S334国道)和土三路(乡道)沿线至少有5处教学点存在崩塌或落石问题。图3所示的是土三路石板溪沉积不整合观察点,是学生观察分析莲沱组(Nh1l)与黄陵花岗岩接触关系的不可多得的露头点。但该点是一处危岩边坡,边坡高10余米,边坡面略呈反坡的形态。边坡由莲沱组中厚层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组成,节理裂隙发育,节理与层面组合在一起把边坡岩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一些岩块呈悬空的状态。边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是岩石块体崩落,目前对这类危岩边坡的稳定性或破坏概率很难比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分析,但从崖脚的一些崩塌岩块可判断近期是否出现过崩落。一个教学班级一般要在此停留20分钟左右,需要观察描述、敲取标本、测量产状,此期间一旦出现崩塌,将导致严重后果。
最后,一些教学点在悬崖边,存在失足坠落的安全隐患,如较突出的链子崖危岩体裂缝观察点(见图4)。链子崖直立崖面高百余米,为观察裂缝产出情况,通常需要学生沿着崖顶边缘穿行,沿途观察危岩体顶部发育的裂缝,全程约200米。观察路线紧挨悬崖边缘,偶尔有胆大的学生探身俯窥悬崖,或照相留念,因无防护措施,存在失足坠落的危险。
二、教学路线安全建设策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制订落实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从出野外前的安全教育、学校主管领导年度实习安全工作会议、院系学生实习动员大会、进实习站后的站长训话,到实习带班教师的见面会,层层落实:统一配置安全帽,要求所有出野外的学生佩戴,以防小落石的伤害;要求穿戴黄色反光安全背心,这样能有效提醒过往车辆驾驶员谨慎驾驶;给实习班级配置安全标牌,临时放置在实习点路旁,提醒过往车辆减缓车速。
这些措施是必要的,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基地主要教学线路的安全隐患,且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很多教学点很难找到新的安全隐患少的点予以替换。为能安全地继续利用已有教学点,我们提出建设教学路线的建议。这里所指的“建设”,是指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对一些风险较高但又较为重要的教学实习点加以改造或防护,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从被动的安全防护上升到主动的消除安全隐患。
以兰陵溪茅坪木材检查站教学点为例,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为崆陵群变质岩(片麻岩)及黄陵花岗岩岩体与变质岩之间的侵入接触关系。教学点在公路两侧边坡(见图5),场地狭窄,学生需要反复穿越公路,而该路段车流量密集,所以交通安全隐患较为突出。在对该教学点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教学点建设的方案(见图6),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开挖拓展专用实习场地。对场地西北部目前种有柑橘树等作物的山坡加以征用并开挖清理,清土石方约25 m×3 m×5 m=375 m3,拓展出长约25 m、宽3 m的场地;对东南部目前种植有玉米、柑橘等作物的山坡进行征地并清理开挖,清土石方约9 m×4.5 m×2.5 m=101.25 m3,形成长约9 m、宽约4.5 m的场地。通过清方开挖,形成了专用的观察和教学场地,从根本上减少该教学点的安全隐患。2.对教学点设置标牌,标定教学专用场地边界,介绍教学点内容,达到保护教学资源的目的。至少有10余处教学点适合以开挖拓展场地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点建设,以达到消除或减少安全隐患的目的。
对于链子崖等存在高空坠落隐患的教育点,可以布设钢索护栏(见图7),隔离悬崖峭壁;对类似土三路莲沱组/黄陵花岗岩沉积接触观察点等崩塌落石隐患点,可以考虑布设边坡柔性防护网,以限制坡面岩石崩塌,或将崩塌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见图8)。
以上教学点建设投资不大、容易实施、有效期长,可为秭归野外教学实习增添安全保障。
三、结语
地质类野外教学安全问题是所有相关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于一个固定的野外教学基地,不仅需要建设固定的住宿、生活、教学场所,而且需要把建设野外教学路线、教学点的工作纳入基地的建设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建设,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安全隐患。
[ 参 考 文 献 ]
[1] 樊光明,张先进,余 英,等. 秭归实习基地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评述[J]. 中國地质教育,2010(1):56-61.
[2] 杨仁超,樊爱萍,韩作振,等.山东野外地质走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2012(3): 134-137.
[3] 童金南.地质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7(4):82-86.
[4] 李长冬,王亮清,章广成,等. 提升工程地质专业秭归基地野外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地质教育,2015(1):110-113.
[5] 裴仰文,邱隆伟,操应长.英国野外地质教学启示与借鉴[J]. 高等理科教育,2015(6):46-51.
[6] 葛云峰,邓清禄,王亮清.野外地质实习中的教学安全研究:以周口店实习基地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2016(12):48-52.
[7] 王庆,刘 颖. 加强野外地质实习安全措施的建议[J]. 大学教育,2019(3):74-76.
[8] 余宏明,等. 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教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分册[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