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病辨证论治小儿多汗

2022-05-30 10:48杜晶花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阳明病阳明经多汗

杜晶花

杨某,男,14岁,自幼手足多汗,尤活动、写作业时汗出更甚。曾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未予特殊治疗。平素口渴喜饮,恶热,食欲欠佳,纳谷不馨,大便干结难解,3~4日一行,小便调,夜寐多梦,舌质红,苔黄燥,脉沉迟有力。2021年6月12日来院首诊,中医诊断:手足多汗病(阳明腑实证)。治法:峻下燥结,荡涤热实。方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炙甘草各6g,芒硝(冲)、知母各9g,姜厚朴、麸炒枳实各12g,生石膏15g(先煎)。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服5剂后,2021年6月17日二诊,患儿手足汗出稍缓解,大便通畅,口渴、恶热减轻,但仍夜寐多梦,食欲不振,舌红苔薄黄燥,脉沉。故在前方基础上去芒硝,减生大黄为3g(后下),加玄参、麦冬、生地各9g,茯神12g,焦三仙、酸枣仁各15g。继予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溫服。

2021年6月24日三诊,患儿手足汗出明显缓解,大便每日一行,无恶热口渴,夜寐多梦次数减少,食欲较前改善,舌淡红苔薄黄燥,脉沉。故在前方基础上去生大黄、生石膏、知母、厚朴、枳实,加西洋参、白术、白扁豆、茯苓各12g,沙参、陈皮各9g,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g。继予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此疗程后,患儿手足汗出不显,夜寐安,食欲可,舌淡红苔薄白,嘱其继服14剂。其后患儿诸症全愈。

多汗是小儿临床常见疾病,又是多种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对汗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中医认为,汗液是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而出乃成,是津液的代谢产物之一。津液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其生成主要依赖于充足的饮食摄入以及脾、胃、肠的消化功能正常。而脾、胃、肠属于阳明系统,故可从阳明病辨证论治小儿多汗。

基本病机是胃肠邪实里热证

“阳明”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即“两阳合明也”。《类经》言“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均说明阳明乃少阳、太阳之阳收敛聚合。《黄帝内经》之谓“阳明”,一是指手、足阳明经脉及其所属的胃与大肠,二是指五运六气学说之阳明燥金;《伤寒论》之谓“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腑、足阳明胃经和胃腑。本文中所论述的阳明是指阳明系统,即包含手足阳明经脉以及脾、胃、肠等脏腑,且疾病多从燥化、热化,是对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之“阳明”的囊括。阳明病是指阳明系统的病变。《伤寒论》第180条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邪入手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后,病变多为实证。《伤寒悬解卷六·阳明经上篇》说:“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阳明为阳之最盛,阳旺于阳明,居中主土,以燥为本,故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胃肠邪实里热证。

阳明病变易见多汗

阳明病变,多见从燥化热,且病程较短,津液尚足,此时阳热亢盛,蒸腾津液,更容易见多汗。但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相互影响,若阳明中寒,水湿外溢亦可见多汗。

如《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外证”是指阳明病反映在外的证候,阳明病大多属胃肠里实热证。邪入阳明,燥热亢盛,热邪迫津,外泄为汗。阳明热在肌肉,腠开津泄,故阳明病汗出多为汗自出,且表现为热汗。治此类汗出,宜选用白虎汤之类清阳明经热,热去则汗自止,正如《伤寒论》第219条所说,“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又如《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音zhí,出汗的样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伤寒论》第208条也说,“手足濈(shà)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阳明胃肠热盛而津液充足者,则汗出表现为全身汗出。若阳明胃肠热盛而津液不足者,腑气不通,燥实内结,加之胃主手足,则汗出仅在手足,表现为漐漐或濈然汗出。

【病案分析】

本案患儿因肠胃燥实,邪热蒸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恶热,口渴喜饮;又因四肢秉气于脾胃,加之津液不足,故仅见手足汗出;阳明热盛,与糟粕相搏结,腑气不通,故大便干结难解;里热炽盛,上扰心神,故见夜寐多梦;舌红苔黄燥脉沉迟有力,均是阳明腑实热证之象。患儿虽以长期手足汗出为主要症状,看似虚证,但追溯病史,其大便干结难解、恶热、口渴喜饮,根源在于阳明热盛、燥屎内结,乃实证当前,当以治病求本、急则治标之法,实泻热去则手足汗自止。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其中生大黄、芒硝通利大便、荡涤热结,姜厚朴行气除满,麸炒枳实破气消痞,此四味合用峻下热结燥实,治病求本,急下存阴,阴液得复,汗出自止;生石膏、知母、炙甘草取白虎汤之义,在加强清热效力之际益气和胃,防止攻伐太过损伤中焦脾胃。

二诊患儿手足汗出稍减,大便通畅,热实大半已去,但仍夜寐多梦,考虑大承气汤乃峻下猛剂,当中病即止,故去芒硝,减生大黄用量,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止汗;加玄参、麦冬、生地取增液汤之义,患儿病程已久,阴液亏损,即使荡涤实热,阴液亦难以得以复常,故选用增液汤养阴润燥,合大黄继续助力腑实得下;胃腑以降为顺,焦三仙开胃消食,合朴、枳共助中焦得运,则食欲振奋;血汗同源,长期汗出过多,致阴血不足,心神不安,故加酸枣仁、茯神养血安神。

三诊患儿诸不适大减,仅食欲、夜寐尚未恢复正常,考虑阳明中焦功能尚未恢复正常,脾胃受损,故治以益气健脾、养阴润燥,改予异功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旨在顾护脾胃,脾胃健运,则百病不生。西洋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取异功散之义,易人参为西洋参,西洋参味甘性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此四味共奏益气健脾、清解余热、生津润燥、补而不滞之功;沙参、麦冬、白扁豆、玄参、生地,取沙参麦冬汤之义,其中又包含增液汤,意在养阴润燥、润肠通便,加焦三仙开胃助运,脾胃健运,水谷津液精微充足,气机通畅,则周身气血津液代谢正常,阴液得复,汗出正常;茯神、酸枣仁、煅龙骨、煅牡蛎加强安神、止汗之力。

总之,手足多汗从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出发,考虑多因阳明热证所致,若大便正常,伴身热、口渴喜饮,考虑阳明经热证;若兼便秘,则考虑阳明腑实证。当以通因通用,以承气汤类为主。治疗时,须随机应变,急则治标——泻实涤热、急下存阴;缓则治本——益气养阴、健脾开胃。小儿年幼,先天脾胃不足,又因阳明热盛易伤脾胃,故治疗时须谨记中病即止和顾护脾胃。

猜你喜欢
阳明病阳明经多汗
解开宝宝多汗的秘密
非“胃家实”者不可以阳明病论治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柴胡使用规律探讨
解读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从阳明论治乳头溢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