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才学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探究其蕴含的中国智慧,发掘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相较于西方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能够增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智慧;多党合作;西方政党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10-0033-04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先河,但国民党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后,坚持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中国智慧,有利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中國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
旧式政党制度是指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新型政党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该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虽然中国存在多个政党,但是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西方政党制度下各政党轮流执政,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只是参政而不执政,但不是在野党、反对党,而是亲密友党。西方各国各政党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之间是合作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之前,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广泛征求其他党派的意见建议,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各个政党之间彼此尊重、通力合作,相互监督,不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提建议和批评方式进行的,是合作性的。不像西方政党彼此不尊重,想办法互相揭对方老底,相互抹黑、彼此攻讦,互相监督更是互相拆台,导致无法合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避免了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下,以权力制衡为目标的党派竞争演变成缺乏理性的“否决政治”,造成政治激化、严重内耗、社会分裂、执政效率低下,少数人和利益集团掌权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丰富了世界政党制度,让一些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为世界政党制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移植和照搬了西方式的政党制度和民主国家。自“民国”建立以后,“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各种政党涌现出来[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表面上存在多个党派,实际上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一党训政”,其他党派只是当作陪衬和装点门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积极听取各方建议和意见,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展开通力合作。1948年4月30日,国际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之时,中国共产党发出“五一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新型政党制度建立中的重大事件,揭开了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序幕。而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则标志着该项制度的正式诞生[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型政党制度基本格局进一步确立,并且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改革开放后,其得到进一步扩充与发展,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做出了明确定义,也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决心和信心,也要求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帮助中国共产党共同治理好国家。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了明确的宪法依据。新时期,各民主党派被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人民政协作为独特治理平台,紧扣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文化渊源。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建所体现的中国智慧
(一)天下为公,以民为本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为新型政党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正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才能突显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中国几千年政治生活为中国贡献了特有的政治智慧,而其中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影响最深的是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只有这个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商周时期,就曾出现了敬天保民思想,说明古代统治者就非常重视人民的作用,统治者要遵从天的意志,对上天抱有敬畏之心,而天的意志又是从民情中反映出来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讲究要天随人愿;周公也主张要考察民情,了解百姓的疾苦哀乐。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最早体现,极大地发展了中国政治文化[3]。
经过孔孟、二程和朱熹等人的发展,民本思想的内容进一步扩充,思想体系大大丰富。民本思想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其基本内涵可解读为天下为公和执政为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就是说,天下并不是任何人所私有的,而是归于普通人民大众所有。历史上封建王权观念一直占统治地位,“王道”是臣民应当遵守和信奉的,君主独尊、君尊臣卑,但天下为公则表达了一种崇高的政治理想,公共权力应该让渡给公众,而非统治者个人私有,经过时代变迁,历史最终选择了天下为公,而非封建王朝的王道理念[4]。执政为民则意味天下的权力由人民群众让渡给统治者,统治者代天下行使管理权力,在这个过程中,统治者只有做到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若统治者高高在上,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置若罔闻,那么民众最终会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统治者,推举出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来治理国家。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很好地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的关系。天下为公和执政为民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权力置于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从而确保权力为公众服务,这些和中国优秀政治文化是分不开的,而这使得各民主党派愿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身边和共同为人民谋利益[5]。
(二)和合理念,求同存异
中国的各个党派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构成决定了各民主党派之间必须进行通力合作,从而整合利益,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创建时就将和合理念贯穿其中,尊重各党派之间存在的差异,力求各个政党之间的共同点,克服差异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和合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向来追求求同存异,即尊重各方的差别和不同,目的是为了和谐共生。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提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事物确实存有不同之处,但这并非难以处理,万事万物正因为不同,才有了和合的可能性,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弥补从而形成了新的事物,达到了新的状态。孔子在后来论述人际交往中的关系中提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如“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只有正视和尊重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不同,寻求最大公约数,才能实现彼此间的和谐共生[6]。
和合思想不仅强调万事万物存在差异,而且要在正视差异的前提下,突出不同事物的可融合性和相互吸收,实际上就是承认对立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现了辩证法的思维。老子提出要海纳百川,《尚书》中也蕴含包容的思想“有容,德乃大”,这是和合思想最基本的特点,也是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和合思想就是承认事物存在对立面、存在差异性的前提下,讲求事物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努力寻求双方存在的共同点,使双方的存在状态趋于平衡,这与我党一直推崇的合作、寻找共同利益的追求不谋而合。和合思想也不是不同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促使不同要素的相互贯通与融合,不同要素得到整合,呈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兼容并蓄,和谐共存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有过多次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但他们无一例外需要学习汉族的文化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落后的野蛮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征服,最终在文化上這一野蛮民族为先进文明所征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使各种文化得以和谐共生,极大地避免了文化和文明之间因差异而产生的冲突。正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共产党才能与其他民主党派处理好关系并展开通力合作。《论语》所言“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将“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礼”则为实现“和”的手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视为影响战争成败的关键要素之首。“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提出“人和”的思想,同时警醒人们要“与人为善”。孟子也强调推行“仁政”达到“人和”。“以和为贵”的理念深深融入我国政党制度中,从而对构建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是维护政党制度权威和维持政局稳定有序的前提。在政党关系构建中,将“和为贵”作为原则,能够保证彼此之间的协同共存而避免非必要的矛盾。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中国人口众多、社会阶层较多、社会情况比较复杂,为保障各个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找到与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民主党派相处的最佳方式,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三、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凸显中国智慧
(一)共识政治与竞争政治
共识政治即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利益、目标等方面一致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进行国家治理,在该制度框架内,合作而非竞争,协同而非倾轧,彼此尊重、同心同德,最终是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通过人民政协这样一种民主方式,就国家大政方针、相关政策和问题进行协商,保证协商的民主科学,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7]。
反观西方政党制度,是一种竞争性的政党制度,现代西方政党制度不同党派代表不同社会阶级或利益集团,为的是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因此在遇到利益冲突或矛盾纠纷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相互拆台和互相碾压的局面中。受自身阶级利益的牵绊,西方政党无法有效地整合社会利益,在国家治理方面也很难形成共识,政权更迭频繁和政策实施缺乏连续性也成为常态,造成了政治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行政效率低下。
(二)合作政治与“否决”政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平稳运行,国家治理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在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能够展开通力合作,合作是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特征。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自始至终保持着精诚合作的关系,二者就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积极协商沟通,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通过坦诚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各民主党派汇聚各方利益诉求,形成平衡兼顾各方利益的最终意见,并使之上升到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8]。这种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和谐包容的传统智慧,使得中国的政治生活显现出既安定有序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局面,相较于西方政党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克服了一党独裁、缺乏监督,又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两党或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在此政治架构中,中国共产党能发挥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各民主党派则通过广泛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充分发挥其职能[9]。
西方政党制度的合作程度相对有限,且并非制度化、长期性的合作,而是党派之间的一种利益制衡,目的是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凸显民主政治,这种合作方式会随着党派力量的变化或利益的调整而变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近些年来,西方政党制度中甚至出现了“否决”政治,执政党支持的,反对党必须反对,不管该政策是否符合其人民的利益,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在党内会被孤立。一些议案或政策常常因政党之间的意见不合而难以付诸实施,政党之间互相拆台和攻击,造成政治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行政效率的低下,不利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务。如特朗普一直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先后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并对其盟友大肆抨击,拜登上台后则一改特朗普的做法,宣称“美国回来了”,积极修复与其盟友的关系,这种政策的多变性反映了美国政党关系的不稳定和其政党制度的弊端。
(三)人民政治与精英政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通过各种方式密切联系群众,以此更好保障他们的利益;同时各民主党派发挥好各项职能,为治理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执政党和参政党通过人民政协的方式广集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渠道得到有效拓展,保障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一个政党制度的好坏只能由其人民来评判,只有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制度才是符合国情的、良好的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世界政党制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就是坚持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10]。
而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则表现为越来越强的精英化、官僚化,政党活动的决策与民众的利益极大脱节,政治精英与民众的对立也越发严重。西方政党制度是极少数精英的权力游戏,在选举过程中,看重的是经济、政治地位和社会资源等之间的比拼,而普通的民众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掌握政治权力,更没有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政治人物为他们的利益去认真奋斗。西方政党制度极力排除普通民众对政治的干预,普通民众的权利就是几年一次的选举,选举精英选举前的各种承诺,上台后大多数都不能兑现。政治精英则掌握着国家权力,政党逐渐脱离群众,成为政客攫取权力、操控政治的工具。
四、中国智慧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中的具体体现
(一)有效实现多党合作的政治模式
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方向。西方政党通过分权制衡、轮流执政来保障公民的权益,但其却有无法避免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政治格局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展开通力合作,进行广泛协商,提高治理效能,这不仅克服了一党专制独裁的弊端,也避免了两党或多党之间恶性竞争、互相争权的局面[11]。我国进行多党合作的形式主要是民主协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方面面进行广泛沟通和协商,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民主协商程序,从而带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12]。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统揽大局并尊重其他民主党派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各项权利,为其建言献策畅通渠道,以政治引领、民主协商和服务协调的方式将党与其他政党结合起来,为共同的目标服务;通过协商、沟通、讨论、参与等形式将党的政策方针、发展规划等上升为各方面的共同意志;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就各项政策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推动做出科学的决策,提升整个国家治理水平。
(二)“领导”与“合作”的党际关系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身边,汇聚成了巨大的政治合力。从最初的国共两党进行党内合作,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各民主党派建立友好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以坚守大局、团结各方为最终的目标而奋斗。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民主协商的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把政党协商明确为社会主义协商的重要渠道,并将其置于各类协商形式的首位。中共中央随后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对政党协商的地位、内涵、形式等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13]。这些规定使得民主协商更加规范和程序化,也使我国各政党的党际关系更丰富,将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
新型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形式,既能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能保障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要求,使人民群众的部分内部矛盾与冲突得到有效化解。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各社会阶层利益,借助广泛联系和有效沟通协商,反映各群体利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中国社会各阶层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平台,使他们能够有效进行政治参与,特殊群体的利益也能够得到有效和畅通的表达。中国共产党除了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直接政治协商外,还将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为中国政党协商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坚强后盾[15]。要继续坚持我国政党制度的领导与合作的关系,加强政党间协商合作的有效性,避免协商走过场,流于形式,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依靠民主和法治的执政方式
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各民主党派之所以愿意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身边,是因为党依靠了民主与法治的方式,而非政党间的互相倾轧和恶性竞争,从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各民主党派的利益诉求。中国人民也因为共产党能深切代表人民利益而选择了党,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源,而这也是党选择民主与法治的执政方式的深层次原因[16]。中国共产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选择了依靠民主和法治的执政方式而非滥用权力,依靠法律法规和民主制度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国家统领全局,各民主党派则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发扬民主。坚持和落实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政党制度为政党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提供了制度规范。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化建设,促进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重要载体的作用,将宪法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根本活动准则[17]。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和合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的中国智慧,是对世界政黨制度和文明的贡献,突破了西方传统政党模式的弊端,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该项制度必将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崔建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中国逻辑”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8(12):18-23.
[2]黄敬荣,张师平,宫捷.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和中国智慧[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36-40.
[3]颜德如,宝成关.古代中国民本思想长期存在的原因、价值及其揭示的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4-7.
[4]刘秀玲.新型政党制度所蕴含的中国智慧[J].理论探讨,2021(1):125-131.
[5]郭俊.从“三新”看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智慧”[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5):10-12.
[6]史诗悦,钱再见.合作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5(3):28-34.
[7]邓晶艳,代金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J].探索,2018(6):88-94.
[8]董国文.新型政党制度彰显中国智慧[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8(6):45.
[9]杨爱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新视野[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50-57.
[10]杨昱挺.“美国之乱”与“中国之治”:基于政党制度比较的阐释[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4):1-4.
[11]刘淑芳.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5):53-56.
[12]劉志礼,魏梓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优势及效能转化[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6):96-103.
[13]郑琳川.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价值、优势及其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32-38.
[14]周云莲.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范本、中国智慧[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31-36.
[15]杨关林.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为“中国之治”贡献智慧和力量[J].前进论坛,2020(3):32-33.
[16]刘国强.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5):46-52.
[17]卢爱国,陈洪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与完善路径[J].领导科学,202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