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视野下“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建议

2022-05-30 10:48李春霞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主题课程革命文化语文教材

李春霞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对保证和推进立德树人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可通过“文与道的统一”,采取明确化的学习目标定位、无痕化的思想教育渗透、立体化的主题课程建构,提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立德树人;主题课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革命文化”作品:有单篇课文,有主题单元;有诗歌,有议论文,有小说;有的出现在“阅读链接”,有的安排开展主题实践,还有的在“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红色经典等。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品质特征和实践经验,对保证和推进立德树人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也是语文课程学习的抓手。如何使“革命文化”教学做到“文道统一”,是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难题。在此,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革命文化单元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学习目标定位要明确化

“革命文化”部分的教学目标如何做到“文与道”相融相促?其一,目标上要体现如何落实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发展语文能力;其二,要体现如何熏陶学生情感。上述学习目标,分解到“革命文化”单元,就是要充分体现鲜明的人文主题和明确的语文要素。例如,笔者执教《古诗三首》时,坚持这一目标定位,结合学情、学段、文体、单元目标及课后作业,将目标预设如下。一是学会“锤、焚”等4个生字,默写《竹石》,背诵课文。二是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大体把握诗意。三是咀嚼品味重点诗句,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初步培养阅读品析诗歌的能力。四是在一组古诗的对比参读中,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能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激发学生树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想与信念。上述四条学习目标中,目标一可以考察是否落实了语文学科基本的任务“识字、写字、默写、背诵”;第二至四条目标紧扣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的诗歌教学要求,并指明学习策略,如通过“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学习实践,培养学生大体把握诗意的能力。再比如“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3]也是在了解诗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再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最后再水道渠成地激发学生树立理想与信念。

二、思想教育渗透要无痕化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思想性应立足文本,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之中,贴近思想感情,触摸学生的真实情感[4]。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其人文性必须是基于语文的,不能拔高,不能贴标签,在思想教育上尤其要克服这种倾向,切忌喊口号的生硬教学。

1.查阅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大部分“革命文化”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理解起来会有障碍。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教师在课前要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教师让学生在预学时借助资料了解李大钊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课中,当学生读到“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时,自然就能体会到,烧掉书籍和文件是为了不泄露党的秘密。当教师提出“李大钊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的问题时,马上有学生回答:因为李大钊是北京地区革命的领导者,他担心如果自己逃跑,可能会导致更多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牺牲……课前充分准备加上课中充分学习,学生们都被李大钊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所震撼。这样,通过课前准备,合理利用课外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革命文化”文本的自主性。

2.学习感悟,实现人文与工具的无缝对接

选入统编教材的“革命文化”课文,大多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做到言意兼得。

(1)品读语言,感受革命人物的品质

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认真品读语言,与文本深入对话,感受李大钊的崇高精神,开展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思考李大钊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阅读)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谁先来跟大家分享读书体会?

生1:课文中描写“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我课前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敌人曾对他使用了酷刑,从这里我读出李大钊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师:你查阅了资料,并且体会深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父亲仍旧穿着…”这句话,想想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学生回答略)

师:从这句外貌、神态的描写中,同学们还体会到什么?

生2:我体会到李大钊临危不惧,是位真正的戰士!他虽经历残酷的折磨,但仍旧坚强。

生3:我无比佩服李大钊,因为他面对凶残的敌人,沉着冷静。

……

师:同学们,这就是经典作品,简短的外貌、神态描写,就塑造了一位在狱中受到非人的折磨,但视死如归,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热爱亲人的人物形象。谁来读一读这一部分内容?(指名读,齐读)

这样,笔者顺学而导,让学生把目光聚焦于对人物外貌和神态的描写,把学生的视角从内容转换到形式。交流分享时,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促发思维与灵感,体会人物品质,在头脑中不断完善人物形象的建构。最后教师的简短小结,让学生从内容又回到写法,体会如何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突出人物品质,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关注写法,体悟革命文学的魅力

很多革命文学作品,不管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行文叙述方式等,都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本单元的《为人民服务》,无论从政治思想还是文学价值,都堪称议论文的典范。笔者在教学作者如何论述“生死”的观点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司马迁的名言并激疑:毛主席自己就是伟人,就是领袖,为什么还要引用别人的话?学生讨论后提出,毛主席引用名言是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死名言”并引导诵读,强化对“引用”的感知,拓展对“引用”的理解,让内心情感得到激发。最后创设如下语境:“小明沉迷网络,不爱学习。作为同窗六年的同学,你们可不能袖手旁观,请运用‘引用讲道理的方法,来劝劝他。”在这一语言实践中,学生“引用”珍惜时间的名言,对小明进行劝勉。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伟人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对其文章严密的论述、缜密的思维,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3)创设朗读情境,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朗读是领会文本潜在内涵的重要学习策略。创设朗读情境,学生可以把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自然而然地接受文本内容的熏陶洗礼。笔者执教《石灰吟》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石灰吟》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文本中不断寻找证据,以证明“石灰如人,人如石灰”的观点,笔者进行了引读:“于谦一生清白,让我们把敬佩化作深情的诵读——”当学生渐入意境时,笔者再次引读:“于谦为人正直,却惨遭陷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于谦在刑场上,轻轻吟道——”学生们发现,老百姓特别喜欢吟诵这些托物言志诗,不仅是因为诗人的写作手法高超,还因为诗中蕴含着诗人的民族精神,是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表达。这时,笔者再进行如下引读:“让我们怀揣理想与信念,再次深情地吟诵《石灰吟》”。上述多次的入境诵读,使学生们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在朗读中升华了情感。诗中的人——于谦和像于谦一样有民族气节的人,就这样清清白白地留在了学生心中,使学生在朗读情境中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

3.课后适度拓展,搭建情感与行动的体验桥梁

在课堂上,让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课后还要进行适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校到家庭再到国家,要主动承担责任、遵守法则,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5],激发学生向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例如,《为人民服务》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身邊那些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事例,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为人民服务的人并亲自践行为人民服务。有学生观察一位英语教师,发现她关爱学生、教学神奇,于是写了《党员老师引领我成长》的短文;有学生目睹了爸爸一天的工作,写下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文章;有学生到小区参加垃圾分类小分队,写下了《看服务·学服务》的精彩习作;有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用作文《“义工之旅”开启成长之路》记录自己的体会;还有的学生到图书馆、地铁站做爱心志愿者,在《我是快乐的志愿者》中表达真情等。学生们通过课后拓展学习与实践,丰富了内心世界,形成了有生活根基的价值认同。

三、主题课程建构要立体化

坚贞不屈的李大钊,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舍己为人的老班长……全都是性格鲜明、事迹感人的形象。笔者在执教本单元时,为了鼓励学生阅读与分享,安排了主题课程“英雄人物活在我们心中”。第1周阅读红色经典文章,梳理英雄人物名片;第2周课唱红歌、诵红诗,搜集歌颂革命人物的歌曲、诗篇并学唱(诵)一首;第3周观看讲述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如《长津湖》《开天辟地》《离开雷锋的日子》,或向他人了解革命人物的事迹,感性地了解革命人物,激发敬佩之情;第4周“英雄人物之我见”交流分享,主要引导学生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交流。通过上述研发课程,学生积累并强化了情感,认识了共产党人在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中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视死如归、为人民服务的牺牲精神。学生在活动中又加深了对革命人物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更立体地领悟了道德原则,不仅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还提升了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

综上,“文与道统一”的“革命文化”教学,是要让革命精神、革命信念浸润学生的心田,并在现实的土壤中涵养梦想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朱志明,欧阳秀敏.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127-130.

[2][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2,25.

[4]陈先云.语文教学应当轻装前行——统编教科书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小学语文,2020(03):4-12.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猜你喜欢
主题课程革命文化语文教材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幼儿园开展主题课程的反思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欢庆元宵”主题综合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带着STEM的梦想飘向远方
中班主题课程《走进动物王国》的实践与反思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