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

2022-05-30 13:55陈颢赵文姬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学

陈颢 赵文姬

儒家思想哺育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探索儒家文化传播,有助于打造中华文化的名片,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中华文化悠久绵长,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诸多璀璨的明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国民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发展基础。在这些流光溢彩的明珠中,儒家文化熠熠闪光。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政治、历史进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儒家文化更是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有着相应的发展。据考证,儒学的传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些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将儒家文化推崇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今天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探索儒家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传播的历程和影响

1.1日本

《日本书纪》是最早记载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情况的书籍,这部日本最早的正史中说:应神天皇16年(大约是公元285年),百济的博士王仁赴日,做了太子老师,学习中国文化。据记载,王仁带去了十卷《论语》在日本传授。

到了日本飞鸟时代的推古天皇时期,从公元593年开始,圣德太子被任命为摄政,吸收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众多思想,推行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名为“冠位十二阶”的冠位制度,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位高低。以才能而非门第来选拔任用人才,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宪法十七条”,提出“和为贵”“崇君”等思想,强调了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在“宪法十七条”中广泛地引用了儒学典故,从那时起到现在,儒家文化便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到了大化革新时期,日本通过派遣遣唐使开始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学制,并开始推行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在此时期提出的各类改革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也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很多地方开始建造孔庙,论语也被尊为圣典。从公元701年(大宝元年) , 日本就开始在国家最高学府的大学寮中祭祀孔子。每年农历二月、八月的上丁日定期舉行被称作“释奠”的祭孔仪式。日本也和中国一样,追尊孔子并将其封为“文宣王”。在日本,天皇和贵族们学习的必读书目中就有儒家经典著作。

到了镰仓幕府时期(公元12世纪)开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宋学传入日本,朱熹的《论语集注》便是在13世纪中期在日本首次刊刻。以此为契机,此后儒家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一时期的“宋学”开始日本化并成为具有崇高地位的思想。可以说,日本是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较为深刻的国家之一。

1.2 韩国

在韩国,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在公元前便移居到了朝鲜半岛,所以儒家文化传入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在商朝灭亡时,周武王释放了被商纣王关押的箕子,“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在朝鲜自己的历史中便有了“箕子朝鲜”的说法。到了秦汉之时,据《后汉书》记载,很多人为了“避苦役,适韩国”,秦汉移民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这些文化当中就包括了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儒家文化。在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记载了“持德者昌,持力者亡”这一儒家伦理思想,可见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被统治阶层吸收和接纳。

到了公元4世纪,高句丽的君主小兽林王仿效同时期北朝的前秦推行儒家文化,进行思想变革,“立大学,教育子弟”,为国家培养人才。在大学中的学习材料就是《礼记》《尚书》《春秋》等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央,在民间也有许多私立的“扃堂”学习儒家文化,可见此时,儒家思想已经融入到当时的社会之中了。

在百济,政府对中华文化充满向往并积极吸纳,大力提倡学习儒家文化。而新罗更是全面接受当时的唐文化,在神文王二年(公元682年),将儒学确立为“国学”,并“置卿一人”。唐玄宗还派遣使臣到新罗“演经义,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新罗王朝还规定,必读书目就是儒家经典,甚至规定读书的上品者就是读《春秋》,懂《礼记》,明《论语》。在当时社会上,学习儒家文化蔚然成风。

到了高丽时期,成宗明确将“儒学”作为治国的方略,“仁为礼义之先”,倡导忠孝一体。在宋代,朱熹之学传入了朝鲜半岛,教化民众,达到了儒家文化传播的一个高潮。

在李朝时代,儒家文化全面发展并进行了本土化。受儒家文化影响,朝鲜王朝太祖七年(1398)根据《周礼》将国家最高学府更名为成均馆。在这段时期,朝鲜“专尚儒术”,儒家思想是朝野均要学习的“官学”,朱熹的著作已经是选拔人才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此时期,朝鲜还产生了一批儒学大家,这些人的学术水平不逊于同时代的国内研究者。

直到今日韩国,儒家思想仍旧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儒教”信众仅次于佛教和基督教,在韩国国内有300多座寺庙。韩国的“成均馆”统计过,80%的韩国民众都接受过儒家文化的学习或者信奉儒教。现在韩国一流学府成均馆大学,每年还要举行两次“释奠大祭”,纪念孔子等儒家先贤。儒家的提倡“礼义仁智信”已深深地镌刻在韩国人的社会中。

1.3 越南

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应该已经超过两千年的历史。随着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儒家文化也传入到越南。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越南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将越南正式列为汉朝的版图,儒家思想便在越南广泛流传。

到了公元10世纪,虽然越南脱离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上继续效仿中国,与中国的封建朝廷维持着“宗藩”关系。1075年宋朝时期,处在李朝时代的越南学习了中国的科考制度,其中 “儒学”成为必考内容。之后越南还建立文庙,大力推行儒家思想。

越南自李朝起,便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政策,建立国子监,实行科举制。到了陈朝,创立国子院,讲授四书五经,越南的儒家圣贤也层出不穷。等到了胡朝,统治者还限制佛教,发展儒教,儒家思想的地位不断提升;公元15世纪,越南建立了黎氏王朝,效仿中国的官制、律例、文化,独尊儒教,在全国贯彻儒家思想,这段时间成为儒家思想在越南发展的鼎盛时期。儒家思想在黎朝之后虽过了鼎盛时期,但仍旧备受推崇。越南的儒家思想有着自身的国家特色,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也为主流社会所推崇。

1.4 印度尼西亚

中国和印尼的文化交流的历史比较悠久。《汉书·地理志》中便有汉代使节在东南亚交往的记载。《后汉书》中记载在东汉公元132年,就有叶调国的使者师会来贡献。到了东晋时代高僧法显足迹就到了印尼。唐代末年,大量的移民为了逃避战乱来到了苏门答腊。宋元时,与印尼海上贸易频繁。明代,郑和下西洋也到过印尼。随着华人迁入印尼,他们将中国信奉的文化和宗教也逐步带入了当地,其中就包含儒家文化。

在18世纪后期,华人就翻译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学说,在印尼传播。到了1900年,中华会馆成立,宣扬儒家文化和孔子思想,并将孔子学说和佛教、道教相结合,并期望将“孔教”设立推广。1945年,印尼独立,总统苏加诺颁布法令,正式承认“孔教”的合法地位。但儒家文化在印尼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到了1965年,新上台的总统苏哈托推行“排华”“反华”政策,取消儒学课程,力图禁止“孔教”活动,孔教受到打压。直到2006年,苏西洛总统宣布恢复印尼孔教的合法地位,将孔教列为印尼的六大宗教之一,孔教迎来了复兴。

2 传播的共性特点和意义

2.1 共性特征

首先从政治层面上看,很多国家统治阶层一方面为中华文化所吸引,另一方面更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积极地推行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忠”“孝”“仁”这些核心要素,对于维护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作用不言而喻。

其次从经济层面上看,儒家思想中看重“信”“义”,主张“见利思义”,在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也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便充分体现出儒家的经济思想。華人华商或是接受儒家思想的本地商人都深受儒家义利观影响[1]。

再次从文化层面上看,儒家文化与这些国家的本土化思想相结合,得到了社会认可和有效传播。不少国家还要求民众学习儒学文化,并将其作为选拔考试的必备内容。因此在日本、越南、韩国还涌现出不少儒学大家。直到今日,很多国家还保留着祭孔仪式。儒家的经典也为社会广为熟知,儒家文化已经深入社会各方面。

2.2 传播的意义

第一,传播了中华文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儒家思想哺育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儒家思想地广泛传播有助于打造中华文化的名片,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场世纪博弈中想要下好先手棋,保持清晰的头脑,明确自身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在云谲波诡的世界环境中,占据有效话语权,提出更多的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充分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所提出的家国观、义利观、仁爱观等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借鉴。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特有的家国一体情怀表现出中国人的担当,折射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与作用。作为世界的一员,中国敢于担当作为,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润有着直接的关系[2]。

第二,儒家思想的传播将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等都深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儒家最常讲的,作为君子要修身治国平天下,分别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入手强调人的道德修为和教化。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不谋而合[3]。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儒家思想的传播将会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精神力量。

引用

[1] 李开琴,杨麒霖.儒学视域下中国儒家文化圈的文化外交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2):120-124.

[2] 柯慧俐.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J].学理论,2014(27):144-145.

[3] 李欣人,李承志.儒家文化视域下跨文化传播观念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7):34-39+4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儒释道思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影响的比较研究》;(2021SJA15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颢(1980—),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副研究员,就职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姬(1992—),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助教,就职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学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