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强 赵家胜
53岁的陆女士是位有着多年病史的高血壓患者,十来年的诊疗经历让她深以为自己对高血压这个“对手”已经了如指掌。可孰料,最近,陆女士的血压“闹脾气”了,突然变得非常难控制,整天感到头痛乏力,一量血压才发现收缩压竟高达210毫米汞柱,舒张压也高达130毫米汞柱。陆女士先是自己给自己加了点降压药,但是效果不好;又去社区医院由医生指导调换了另一种降压药,可血压仍未达标;社区医生又指导她将几种抗高血压药联合使用,但陆女士的血压仍然波动很大。这可怎么办?社区医生建议她去大医院看看。
令陆女士没想到的是,最后她的“病根”不是在心内科找到,而是在内分泌科查出来的。原来,通过检查医生发现,陆女士的血醛固酮水平超标,后又在其右侧肾上腺发现一个2厘米左右的腺瘤,据此诊断其患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告诉陆女士她的高血压属于“内分泌性高血压”。这下陆女士懵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病?和普通高血压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高血压原因不明,或没有直接病因,多与不健康饮食、肥胖、喝酒、不运动、遗传等因素有关,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但是,也有少部分高血压,是可以找到明确病因并加以有效干预的,这一类高血压叫作“继发性高血压”。在继发性高血压中,以“内分泌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为最常见。据估计,中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其中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约占15%。
内分泌性高血压是指由于内分泌腺体激素分泌异常,造成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造成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目前的研究发现,至少有14种内分泌疾病可以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比如常见的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垂体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通过及早筛查、及时诊治,可以达到理想预后。比如,针对肾上腺肿瘤、垂体瘤等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可以在手术去除病因后,最终获得治愈,同时减缓甚至阻断高血压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相反,如果识别不及时就非常危险。比如副神经节瘤,其可合成、分泌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危象发生时主要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我国人口基数大,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很高,所以,虽然内分泌性高血压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绝对数量依然庞大。临床上很多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可能长期没有得到明确诊断,吃了降压药但血压控制不理想,还长期承担着高血压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建议以下几种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去内分泌科做相关筛查:①青少年、儿童高血压患者伴性发育或体格发育异常,如外生殖器畸形、性早熟或性幼稚、身材异常高大或矮小等;②早发高血压或脑中风(40岁以前发病);③有明显的高血压遗传家族史;④难治性高血压,即服用3种以上不同种类高血压药物,血压仍控制不佳或需要4种以上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⑤高血压伴异常体貌者,如体毛增多(女性)、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肢端粗大、眼突颈粗、黏液性水肿面容等其他容貌的改变(注:非常典型的特征是,有的女性突然嘴唇上长出了胡须、眉弓变粗、颧骨突出,呈现出“满月脸”的特点,就一定要提高警惕);⑥高血压伴代谢异常者,如高血糖、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等。此外,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许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不会出现的症状。比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会有头晕症状,但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则以头痛表现为主;一些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甚至不是血压先出问题,而是以糖尿病为首发症状。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一生中至少要筛查1次高血压4项,即4℃下的血管紧张素、37℃下的血管紧张素、肾素活性以及醛固酮,以确定导致高血压的具体病因,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高血压,有利于临床医生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的是,对于内分泌性高血压,虽然用常规降压药物后治疗效果不佳,但其明确诊断、对症治疗后反而是可以“断根”的。
比如,由内分泌肿瘤引起的高血压等疾病(如案例中的陆女士),通过外科手术是可以被治愈的。现在手术多为微创或是机器人手术,对患者来说损伤更小,恢复更快。而对于某些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或存在转移性病灶的肿瘤,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内分泌性高血压对心脏、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比原发性高血压更严重。所以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始终高居不下,应考虑内分泌性高血压的可能,及早进行相关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确诊,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将高血压“断根”。
在继发性高血压中,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即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高血压是指使用某些药物导致血压显著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或者高血压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或使本已降至正常的血压出现反跳(再度升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
可造成药源性高血压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剂、抗抑郁药、肿瘤靶向治疗药物、部分中药等,这其中就有一些是内分泌科常用药物。药源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血管张力的改变,或这些途径的共同组合。
原则上,一旦确诊高血压与用药有关,应该尽量停用这类药物,换用其他的药物或者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病史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上述药物,如不得不用,需要每天进行血压监测,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血压升高情况。